Ubiquitarianism 遍在主义

  信义宗主义,说到基督的人性,藉着与神性的联合而偏布各处。路德马丁在一五二七、一五二八年出版两本重要书,提出他对守圣餐时,基督之真实临在的看法。

Ubiquity 遍在

  神学上称上帝无所不在。

Uchimura, kanzo 内村鉴三(1861-1930)

  日本无教会运动领袖,属独立传道。受教于北海道大学,三个月之内即信主。在他领导之下,日本第一所独立教会于一八八一年建立。一八八四至一八八八年,内氏居美新英格兰州,归国后成为西方文化的传达者,提倡社会公益,无顾忌的攻击各层面的罪恶,并厌恶之。他是日本基督教无宗派的发起人、创始者。著书有:《内村鉴三全集》廿二卷。

Ultardispensationalism 过激时代主义

  时代主义把以色列人和教会分开,并在历史中期待一点,就是在救赎计划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一般的时代主义是主张徒二章中五旬节圣灵降临时教会才开始。从徒二章,时代派的观点又生出二个极端。按照徒十三章时代派的见解,教会是当保罗开始向犹太人与外邦人传道时才开始(徒十三2)。根据徒廿八章的时代派见解,教会是在保罗传道结束时才开始,那时以色列人拒绝神国,救恩转向外邦(徒廿八26-28)。

  徒廿八章的时代派有时称为布令格派,这是由于其领袖布令格(Ethebert William Bullinger, 1837-1913)而得名。按照布氏的分析新约有三个时代,而徒二章的时代派有两个时代(五旬节前的以色列人与五旬节后的教会)。

  布令格的头一个时代包括基督将国度交给犹太人,以洗礼为进入国度表记这段福音时期。第二个时代是在使徒行传的过渡时期,与新约早期书信中当使徒让犹太人参与“新妇教会”,并且实施两个洗礼:一水洗、一灵洗时。第三个时代就是犹太人与外邦人在基督的身体“肢体教会”内合而为一时,就是保罗在监狱书信中(以弗所书、歌罗西书、腓立比书、提摩太前后与提多书)所说的,并且唯独藉圣灵才能进入。

Ultramontanism 越山主义

  此是天主教复兴运动,尤其是在法国革命之后,重新发现天主教会在教皇制度下的一致性与独立性;此种对天主教信仰的重新肯定,对文艺复兴以前的基督教与十六、十七世纪的天主教的改革有其启发性。天主教的动机是有贡献性的。此运动之目的,乃在于中止法国、南德及英国威胁教会的势力。此暗示着放弃加利亚主义(教会独立说)。

Una sancta catholica apostolica perpetua infallibilis ecclesia 唯一圣而公之使徒永续无谬之教会

  奈西亚信经中教会的两特点(共四个,就是唯一、圣洁、使徒永续、大公之教会)。最近常用以指教会的真实存在或全体的一面。

Unam sanctam 一圣教谕(教皇通谕之一)

  教皇波尼法修八世的圣谕,宣告唯一圣而大公的使徒教会,在此之外没有救恩,也没有罪的赦免。教皇权力高过属世君王,属世君王应臣服在教皇之下,并向教皇效忠。因教皇职权来自神赐给圣彼得及其继承者,反对它就是反抗神的律法。

Unbelief 不信

  不同意圣经或别人所作之见证;特别是众人为拒绝接受圣经为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得救之道所作之见证。概括来说,不信包括拒绝接受一切有关圣经所教导之真理。

Unconditional Election 无条件的拣选

  详见“加尔文主义五特点”(Five Points of Calvinism)条。

Unction 抹油礼

  (1)膏油礼。 (2)圣灵膏油涂抹,结果得属灵的力量。 (3)临终抹油礼(Unctio Extrena or Extreme Unction),乃天主教圣礼之一。

Unigentius 独生子

  1. 拉丁名词,指耶稣为神之独生子,与神处于永久的父子关系中的独特身分。
  2. 教皇谕令(1343),声明由教皇分配功德库之赦罪券为有效。
  3. 教皇于一七一三年所发布之谕令,定 Pasquier Quesnel 与詹森主义为有罪。

Unitarianism 独神论

  有时被称为反三位一体论。此古老异端的起源,是在四世纪初亚利乌派的争论中发现,当时亚历山大教区的长老亚利乌说明此思想体系时,就具有他的名字。他否认正统的三位一体教义,并且说有一个时期神不是父,耶稣基督也不是子。因为神预先看出为人之耶稣的功劳,就将神性赐给基督,虽然值得人敬拜,但却永远也没有像父一样的本质。此早期并多少有些高尚形式的独神论,在三二五年的奈西亚大会与三八一年的康士坦丁堡会议上受到谴责。在整个中世纪中,不论何种形式的独神论,都被视为异端。但此论又以些许不同的方式再度出现于瑟维特的著作中,并且为一些更极端的重洗派团体所接受。

  后来此论又在雷利斯与方斯特索西奴叔侄所创的索西奴派,以及一六○五年的拉寇问答中得着推动力与神学上的根基。虽然他们拒绝基督是神,以及正统的三位一体教义,但是索西奴派却持守一种超自然主义,甚至坚持以属神的位格来敬拜耶稣基督,并且相信祂已从死里复活,如今已升到天上去了。但耶稣属神的本性,乃是由于祂完全顺服的结果。他们也否认人类堕落的正统观点,而坚持人仍拥有一完全的自由意志。因此,与其说基督的救赎工作是在代替性地死在十字架上得以完成,倒不如说是在祂的生活与教训中得着。

  随着开明(启蒙)时期的来到与自然神论的出现,独神论的前途在蒲力特里以及其他人的手中,在远景上变得更倾向纯理性而少超自然性。自然与正确的理由取代了新约,成为宗教权威的主要来源,而圣经所保留的权威,则仅仅是那些他们发觉理由后加以认同的结果。

  独神论早于一七一○年就传至新英格兰州,到一七五○年,大多数集中、环绕在波士顿区的公理会牧师,都已拒绝三位一体的教义为基督徒信仰的要素。一七八八年首先在新英格兰建立的安立甘教会 King's Chapel,逐渐成为明确的独神论者,在得到会友的同意后,就将所有有关三位一体的教义,从礼拜仪式中加以删除。独神论在新英格兰公理会的胜利,似乎成全了伟尔亨利(Henry Ware)(反三位一体论者)被选为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之职。

  十六世纪,在超越论的冲击之下,独神论变得更加极端。它后期的领导如爱默生、巴克等人,都拒绝陈宁认为值得保留下来之超自然的要素。而现代的独神论,则变得更为人本主义。许多美国独神论者协会(成立于1825年)的会员,得到一个结论,即他们的运动并不是基督教会的一部分。一九六一年他们与普救主义者合并。

Unitarians 独神论派

  又称神体一位派,否认三位一体的教义,并教训人说在神格中只有一位,那就是圣父。独神论派否认基督与圣灵的真实神性。于一八二五年组会。在独神派教会以外的许多新神学派也有主张此见解的。(参蒲力特里条)

United Free Church of Scotland 苏格兰长老会

  一九○○年由苏格兰自由教会与协和长老会所合并之长老会。自由教会之一部分在旧名义下仍保留其独立。

Unity of the Church 教会的联合

  无形教会的特性乃为单一的团体,基督为此团体的头,普世的有形教会都应具备此合一性。

Universalism 普救主义

  即断言在日期满足时,所有的人都将从罪的刑罚中被释放,并都将回到神那里。在历史上被认知为万人复原(apokatastasis),最终人人都必得救,但却否认圣经有关永刑的教义,并且错误地解释了徒三21;罗五18-19;弗一9-10;林前十五22;以及他处的经文。咸信普救主义至少与基督教一样久远,甚至可能与早期的诺斯底(Gnostic)教师有关。但无论如何,最早且显著的普救主义著作,却是从希腊教会教父开始,最著名的人有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以及他的学生奥利金尼撒的贵格利。奥利金相信魔鬼最后也可能得拯救,此乃是所有教训中最具影响力者;虽然此最终得拯救的说法为圣奥古斯丁所极力反对,但在使徒后期的教会中却发现许多支持者。奥利金的神学,最终于五五三年第五次大公会会议上被定为异端。

  在中古世纪的西欧,除了爱尔兰的学者艾利基纳与一些鲜为人知的神秘主义者之外,普救主义在当时几乎是完全销声匿迹。继奥古斯丁之后,新教的改革者路德加尔文,也同样拒绝人人最终得拯救的说法。但此教义却为宗教改革的极端派,一些唯灵论与重洗派的著者所恢复。十六世纪时,为德国南部的学者邓克(Hans Denck)所采用,并藉着他的修道团体哈涵思(Hans Hut)发扬光大。因着更广大的重洗派运动,邓克的普救主义的影响可能被过份地强调。例如,门诺派与哈涵思修道团派就大大地否认万物复兴的信仰。

  而在美国发展的普救主义,则是源自于极端之德国敬虔主义者的影响非常强烈,由神秘主义者波希米(Jakob Boehme)所实现。许多著名的极端敬虔主义者,如彼得森(Johann Wilhelm Peterson, 1649-1727)、霍克曼(Ernst Christoph Hochmann, 1670-1721),在他们所发展的人人最终复兴上,都是波希米的跟从者,而此发展也就成为极端敬虔主义者的神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此类的普救主义,些许经由医师 George De Benneville(1703-1793)与德国浸礼弟兄会带入当时的十三州殖民地。De Benneville 与霍克曼有密切的联系,而广泛地被视为美国普救主义之父。他以独立派的身分经常四处讲道,既不属于任何教会,也没有建立任何教会。就像其他大多数的极端敬虔主义者一样,普救主义仅是暗含在他的信仰中,而不是中心的焦点。

  在英国,普救主义非常明显,且其中心教义是源自于加尔文主义。许多采取最终得救恩的宗派,多是发展自十七世纪的清教徒主义,他们都是费城人,由李德(Jane Lead)所创。可是一百年后,有雷理(James Relly)与卫斯理怀特腓复兴运动分裂,那时才成立了有组织的普救主义的活动。他的联合教会(1759)否认加尔文主义,并且主张所有的人都与基督联合。因此基督献祭的刑罚与死亡,为所有的人带来了救恩,而不仅仅是被拣选的少数人而已。雷理的跟从者之一慕雷(John Murray),是一位循道会传道人,因持守普救主义的观点而被除教。然而慕雷却仍相信所有的人都因着原罪而堕落败坏了,至于他所持守的普救观点,则是基于基督是全人类的元首;正如所有的人都有份于亚当的罪,所以藉着基督的受死,所有的人也都将领受救恩。慕雷于一七七○年移居新英格兰州,并于一七七九年在麻州的格洛斯特(Gloucester)组织了第一所普救论者的教会,几年之后又成立常年大会(General Convention)。因此,组织普救主义成为美国当时的主要现象。

  同时一些相似的概念也在其他地方出现。有一些新神学派的公理会牧师,即如 Jonathan Mayhew 与 Charles Chauncy,都为宣扬普救主义而协助奠立了根基。后者的“全人类之救恩”(1784),完全拒绝“有限度”救赎的观念。前者,浸信会的 Elhanan Winchester,于一七八一年在费城创立一普救主义者的团体,并且在他的“普世性复苏对话”上(1788),发展出一引人入胜的复苏者立场。Winchester,是一位美国人,主张未来的刑罚是为报复每一项罪,但最终的结果则是所有的灵魂都将在永远的快乐中。

  虽然 De Benneville、慕雷与 Winchester 从各不同的神学立场来研讨普救主义,但他们都是万人得救说的支持者,否认在地狱中有永远的刑罚。此外,十八世纪的普救主义乃是一种类繁多与非首尾一贯的运动。一八○三年起草了一项松弛的、信仰上的决议声明,即 Winchester 信仰告白(在新罕布夏的 Winchester 采用)。至于教义上的声明,则于一八九九年与一九三五年明确地陈述出来。

  另一位前述的浸信会人士巴勒(Hosea Ballou),被认为是此运动在十九世纪早期神学上最有力的代表者,他在所著的《赎罪论》一书中,认为雷理与慕雷对基督献祭是“法律上”或代替性的主张,并不如“道德上”的观点好。基督是为人类受苦,但却不是以人的身分受苦;基督的死就表明了神永远不变的大爱,关心着灵魂从罪中得着拯救。巴勒也教导,死亡使着罪恶深重的灵魂悔改,其反对者称之为“死亡与荣耀”的观点。由于他的重点是在理性上,并且他也否认神迹三位一体,以及基督的神性,因此巴勒使得普救主义更趋向于独神论。无论如何,他“没有地狱”的神学,打击了大多数的纯正信仰之基督徒,将人导向不道德的地步。

  十九世纪,普救主义以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装作成美国的一个宗派,在中西部、新英格兰州、无数的边境与乡村地区稳定地成长,它采取了福音派的态势,超过了一般所能分辨的程度。有几本杂志开始发行,并且州或地方性的联会也相继成立。位于麻州 Medford 的 Tufts 大学(1852)与一所神学院也渐渐成为领导教育的团体。未来刑罚之问题争议的结果,于一八三一年形成了一少数人的万人得救论者的党派,但此团体于一八四一年时就解散了,正如大多数的普救论者一样,他们绝少强调早期万人复原的教义。

  廿世纪的普救主义,明显是一自由派(即新神学派)的信仰,由神学家史基诺(Clarence Skinner)将之大大地具体化。有一更广的普救主义概念,清楚地显示此概念否认基督是神,并且希冀探究出所有宗教的“共同”基础。因此,他们就寻求与大部分非基督徒世界,以及美国本土宗教间更紧密的联系。普救论者继续强调这样的信仰,认为这是人类的尊严与兄弟间的爱,是对待相异之处的雅量,更是合理性的道德行为。由于近似的关系,许多普救论者都感受趋向独神论,且在此两团体间,经常有亲密的合作;此合作导致了正式的合并,并且在一九六一年时组成了独神论普救主义者联会,在大概四百间教会中,拥有70,500位会员。

  可是,明显地,在独神论者与普救主义者的传统之外,仍有许多自认相信最终得拯救的人。在廿世纪中,普救主义(apokatastasis)的发展已经由瑞士神学家巴特将之与新纯正信仰神学联合。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救导最终得拯救,但在他的巨著《教会教义》中的一段,却强调神恩典之不可抗拒的普世性胜利。巴特是藉着双重预定的教义来引导此思想的方向。在全人类的代表基督里,拣选与遗弃是合并的,并没有两大团体─一个被拯救,另一个受咒诅。必朽的人仍可能是个罪人,但基督的拣选却要求一个最终审判的救恩。其他新纯正信仰派的作者则提出,神的刑罚乃是一种洁净或神爱的伪装形式,其最终的结果乃是要使万人都得拯救。

  一些出自非常保守的复原教传统之下的人,也支持普救主义的观点。其中一些主张“地狱福音”,即为着那些在世上没有机会承认基督的人,在地狱中给予他第二次机会。其他的研讨则在庞特(Neal Punt)的著作《无条件的福音》(1980年)中说得很明白。传统的加尔文主义认为,除了圣经所指出那些在拣选之列中的人之外,其他都是失丧的,但庞特的主张却正与此相反。他的“圣经的普救主义”主张,除了圣经直接宣告的那些人是失丧的之外,其他的人则都在基督里得到拯救。明显地,普救主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继续在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信仰范围中引起共鸣。

Universalists 普救派

  主张普救主义者。十八世纪创始于美国,第一次有主旨的教会是在一七七九年;头一次采用信条是在一七九○年。

Universe 宇宙

  神创造的总数;除神自己以外凡生存者。

Unmoved Mover 不动的动者

  哲学上指第一因。

Upsala or Uppsala 乌普撒拉

  瑞典斯德哥尔摩西北的一城市;瑞典大主教的辖区(1164);该城大学(1477)在瑞典政府之下,成为复原派的机关(1593)。

Urgeschichte 原史

  辩证神学常用之词,指从信仰观点来看,上帝对人直接超自然启示的一些事件,但从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事件只是历史的记录而已。

Ursis, De S. 熊三拔

  耶稣会一传教士,一六○六年来华,一六一一年襄助校正皇历,受迫害后,于一六二○年逝世。

Ussher or Usher, James 阿赛尔(1581-1656)

  英爱尔兰教会总主教,一九○七年任都柏林大学神学教授,圣帕特立克校长,为杰出之学者;十九岁时与一耶稣会士争辩。一六一五年支持加尔文主义。曾多次访英,努力保持爱尔兰教会的独立及加尔文信仰,一六四一年再度访英,未料爱尔兰发生政变,而无法回去。一六四三年受韦敏斯德大会邀请为会员,后被婉拒。著作丰富,以圣经编年表最著名,包括主前四○○四年世界的创造。另有《爱尔兰与英格兰宗教论》(1622)。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

  主张者密尔说,人生当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按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来说,行动的正确性是决定于其所产生的利益净值。功利主义者视功利原则为判断行动的唯一道德标准,此原则即我们应该谋求利大于弊的最大可能差额。

  功利主义是一个目的论的或后果论的道德理论,主张行动的正确性是由行动的结果来决定,“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后果的分布要尽量宽广,因此道德行动者不能只求自己或只求他特别关心的人的福利,而是谋全人类的福利。有些人主张受益者的阶层甚至要扩及到非人类,但有知觉的生物之上。

  以一个后果论者的理论,功利主义的本色即它所要谋求的,并不一定要和任何特定观点的“好人”联在一起。功利主义明显的型态之一,就是纵欲派,提倡谋求最大的快乐并逃避痛苦。另一型态是摩尔(G. E. Moore)的至善功利主义(agathistic utilitarianism),鼓励“好人”但拒绝分析“好人”;以及幸福论的功利主义,在谋求最大的幸福。

  功利主义的历史,可追溯至班森(Jeremy Benthan, 1748-1832),虽然休谟是此一理论著名的先驱者,但班森却提出功利主义为社会改革伦理上的根本。基督教的功利论者如奥斯丁(John Austin, 1790-1859)尝试视神的律法是指向功利之道。密尔对功利主义的看法如一个特殊的个人伦理。密尔相信,功利论偶尔会与基督教的道德观配合得很好,引导我们努力谋求大众福利。功利主义最谨慎、最清晰的代言人为席德卫克(Henry Sidgwick, 1873-1958),他认为功利主义有能力调和各种“伦理学的方法”(直觉说或道义论,利己主义,及功利主义本身),在哲学上可辨明“常识性的道德观”。

  功利主义最近已主宰英语世界的伦理学,有许多杰出的伦理学家在其旗帜之下,并在公共政策的决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此理论已受到诚实的批评。此理论早期的说法,主张对一具体的例子在多种方法中做选择的情况,是适于运用功利原则。严格地说,除非我们了解一种行动表现的状况,因此我们可评估其结果,否则我们无法对某一类型的行动,如说谎或守信,作道德上的评价。罗斯(W. D. Ross)反对此种论调,认为这样会导致极度反直觉的道德判断。如果两个办法产生相同的利弊净值,但一个是说谎,另一个是说真话,功利主义者无法知道他到底较偏好何者,因为他们的结果是相等的。为回应此种的反对意见,规则的功利主义者提出,有些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那些规则提高效益。此种的功利主义广受支持,尽管如此,黑尔(R. M. Hare)辩称其区分不明,司莫特(J. J. C. Smart)也争辩道,规则的功利主义是“规则崇拜”的一种形式。

  功利主义在现今是哲学论争的核心。反对者辩称,功利主义对正义的主张无法提供恰当的保护,因为按功利主义的原则,似乎可以破坏少数人的权益,好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卫护者辩称,功利主义在博得一个人的忠诚,及提供行事道德必须的理由上,远比道义理论系统运作得更好。当代基督教的伦理学家,通常都倾向于把功利主义当作适当的基督教道德理论。

Utopia 乌托邦

  为摩耳多马爵士(Sir Thomas More)于十六世纪幻想之海岛,岛上能享受完备之律法与政治等,与当时人类之社会相对照。

Utraquists 饼酒并领派

  十五世纪胡司运动的温和派,他们相信平信徒应当同时领受饼酒两样,而不是教会规定的单领饼而已,主张神职人员的滥俗应予消除。该派成员多属中上阶级及大学教授,并在里本泥战役打败胡司运动的激进派他泊派。在巴塞尔大会得到天主教的认可,一直留在天主教中,直到三十年战争(1620)大公教主义复起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