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orites 他泊派

  十五世纪胡司运动最偏激的一派,主张用武力传播神的国,在 Zizka 的精明领导下,该派数度击败来袭的敌军,但他死后便分裂为二,温和派加入天主教,偏激派则于一四三四年里本泥战役中全军覆没,他泊派也从历史中消失。

  他泊派攻击一切理性的神学,他们没有教会,不守节期,否认化质说,祭司穿着常服,祭司当会众背诵主祷文时祝福酒和饼,并且没有平信徒和祭司之分别。他们的成员社会地位极低,故较关心社会正义,相信千禧年,基督即将再来,之前地上有大灾难。

Tacitus, Marcus C. 塔西图(约56-120)

  罗马历史家。

Talmud 犹太法典

  是关于古代律法及遗传的犹太法典,包括正文与注解两部分,但有时专指注解而言。主要译本是巴比伦他勒目,完成于主后五○○年;早期重要译本则是耶路撒冷译本,完成于主后四世纪末。

Taoism 道教

  道家本不以教名,自东汉张道陵以符录禁咒之法行世,其孙鲁立鬼道教民;至北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而道教之名始立。

Targum 他尔根

  乃旧约圣经的亚兰文译本。因为在巴比伦被掳时期,犹太人日久将其本地方言淡忘了,所以先有口头上的翻译或解释出现,以应实际需要,最后乃终于成书。这事似乎就是尼希米记八章7-8节所记载的。

Tartarus 地狱

  此乃古希腊名,指地面下之黑暗深渊言。后与阴间相当,乃指恶人死后受罚之处。(另参 Hell, Inferno 条)

Tatian 他提安

  又名他仙,二世纪叙利亚基督教护教者,原为诺斯底派,创立禁戒派(Encratites)。皈依基督教后为殉道者遮斯丁门徒。此禁戒派主张不食酒肉,斥婚嫁。

Taylor, James Hudson 戴德生(1832-1905)

  拓荒宣教师。生于约克郡,循道会药房商之子,十七岁时悔改信主,不久即深感主呼召赴大清帝国传福音。一八五四年于上海登陆,经过部分医学训练后,在短命的中华传道会之下工作。由于经费短缺,就令其凭信心工作,自给自足。几经挣扎,遂至内地布道,着华服深入民间,一八五八年在宁波与戴马利亚结婚。她不顾其他宣教师之劝告,说“德生是个穷光蛋,又是孤立无援”,马利亚终于接受了这门亲事。后戴德生被迫返英,仍肩负中国内地数亿灵魂的重担。中国门户开放了,但无任何差会支持,仍重返中国内地布道,于是创立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 CIM)。一八六五年,求神差遣二十四位甘愿受苦而又能干的传道,两位两位的派赴未有福音传过的省份;一八六六年出发,四年后马利亚被主宠召。

  有其他宣教师团的反对,加上内地工作的困难,饱受困扰,内地会于是像一支特遣部队的成立了。戴氏的目的,乃在将福音传与万人;他也欢迎其他差会在其所撒布种籽的地方工作。在一八九五年,他率领了六四一位宣教师到中国。由于他伟大的灵性及其著述,影响到中国以外的开拓布道的主内志士,凭信心创立布道差会。特点是与当地人同甘苦,共患难,穿华服,深入民间,不是住在洋楼里使奴唤婢装洋大爷;生活所需完全仰仗神。戴氏于一九○一年退休,四年后卒于湖南长沙。最后开拓的是湖南省。

Taylor, Nathaniel William 泰勒(1786-1858)

  美国神学家,一八○七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就读于德韦特门下。一八一二至一八二二年执教于耶鲁学院。泰氏曾发起适合第二次大复兴复兴主义之调和神学。此修改的加尔文主义是根据爱德华滋的复兴神学。反对罪是遗传的,一切的罪都是自愿的。

Te Deum 赞美颂

  拉丁文的赞美诗,首句为“我们赞美你,神啊”,是歌颂三一神的诗歌。通常是指圣安布鲁司或圣奥古斯丁所写,但也有认为是第四世纪时圣尼色大(St. Niceta)之作。

Teilhard de Chardin, Pierre 德日进(1881-1955)

  德日进将神学纳入宇宙演化的理论架构里,是一位引起争议的耶稣会古地质学家。德日进出生在法国沙兰。十岁时即进入耶稣会住宿的学校就读,在那里他发展出对地质早期的兴趣,最后终于在一九二二年于巴黎大学文理学院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起誓愿加入耶稣会,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担架夫。

  于一九二六年,因为他非正统的观点,被解除在巴黎天主教机构的教职,随后的二十年,他主要的活动在亚洲,他所参与的工作包括发现北京人和猿人。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他在欧洲与美洲各处讲学,获得教外人士赞赏有加,但是教会当局仍旧禁止发表他的观念。因此德日进生前发表的观点大部分是属科学性的,他主要的神学著作仅见于身后。

  德日进主要的著作是《人的现象》(The Phenomenon of Man),写于一九三八年。本书的重点是视人类为一独特的科学现象。人性的所有层面必须被带入宇宙完整的景象里,而此一景象即所谓的演化。

  《人的现象》分为三部分,与德日进演化的三观点相关联:生命之前、生命与思想。

  对他而言,演化的过程是系统发生的:演化不是随机适应的结果而已,而是沿着一个“正确”的路线继续进行,此路线是宇宙不得不遵循的。因此物质界已向有意识的倾向发展。然而,肉体被包在“生物层”(biosphere)里,所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展现,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而至最复杂的形式,到人类为止。

  在人类发展的领域里,演化最显著的特征被强调。自始至终,演化在增加系统内的复杂度及提高形体的相似性上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但如今在人类的复杂度上是高度地被强化,并且所有人类的演化都聚合到文化与思想的发展上。为此超越物质与生物范围的第三层次被演化出来:“意识层”(noosphere)。意识层是人类知识与人性的态度,特别是爱,长远增长的总体。它也会发展,它也有一个目标:使所有的人类在爱的委身下合一。德日进称此必然的命运为“奥米加点”(Omega Point),即与耶稣基督相同。

  德日进少有真正的跟随者,但他的思想对意见的交换是很大的刺激。许多他的想法反映在梵谛冈第二号文件里。科学家可从他对宇宙超物质的观点获得启示。

  虽然如此,在许多特别声明中,他遭受强烈的批评之害。当代生物学怀疑其理论所蕴涵的系统发生论与目的论。另一方面,保守的神学家发现他在创造、罪与基督教义及其他的错误。总之,德日进是二十世纪神话的缩影:结合科学与神学,彼此互不能公平对待的两者。

Tele-Amarna Tablets 特勒亚马拿泥版

  是一八八七年在埃及古城特勒亚马拿发现之三百余块泥板,内中描述主前一四○○年巴勒斯坦的情形。

Teleological Argument, The 目的论的论证

  又称设计论证,认为从大自然有目的的次序,可以提出有一个创造者的假设,这个创造者就是神。这种说法,可从德翰的作品中找到(1713),因着理性反自然神论者的提倡而流行一时。此说受到休谟坚锐的批评,他说设计的证据相当模糊,最多只能证明一个或多个有限的创造者,而不是上帝。虽然如此,十九世纪的护教家,因着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多半主张此说。

Temple, William 汤朴威廉(1881-1944)

  安立甘教会牧师,英国约克大主教(1929-1942);坎特布里大主教(1942-1944);劳工的朋友,他协助成立普世基督教协会(WCC)

Temporary Faith 暂时的信心

  暂时的信心在外表上虽与得救的信心相似,但并非是从圣灵里所更新的心发出,所以不能为基督的缘故受逼迫。此种暂时的信心,往往是由于“高压式”的传道方法所得的结果,这种方法诱使多人承认基督,以后便离弃所承认的道,重归属世的生活。

Ten Articles 十项条项

  十项条款是一个教义的声明,源自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革命。于一五三四年亨利宣称自己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之后,亨利便在介于罗马天主教与路德宗之间奋斗:英国国教仍旧是天主教,但无教宗。此方式为大部分的英国人所接受,因为亨利并未干预他们传统天主教的信仰。

  然而,有一小撮但却逐渐增大的坚持抗罗宗的团体,他们决定将路德宗的教义带入英国教会。亨利不想要压抑这些改革派人士,因为他们是他与教宗破裂的战友。然而,除非以抗罗宗的理念宣告最高权威(ex cathedra),否则他会助长英格兰神学动乱之势,因此十项条款于一五三六年公布。

  亨利顺从抗罗宗的支持者,将十项条款的圣礼仪式由七项减为三项;否认为炼狱中的灵魂祷告的功效;并谴责宗教肖像,向圣者祷告,使用圣水与圣灰。

  抗罗宗要求越来越多的改革,故在一五三九年亨利被迫公布六项条款来限制他们,这些限制基本上是禁止任何抗罗宗的改革超越十项条款。结果使得亨利能在其随后的治理,在二派神学中,维持一个不稳定的平衡。

Tertullian 特土良(160-220)

  为拉丁基督教最伟大之著作家。亦为早年教会最伟大最有见识之人物。非洲道德家、护教家及神学家,生平少有人知,是迦太基很文明的外邦人家庭出身。本习法律,受过文学、修辞学、法学之训练,操业于罗马时,于主后一九○年皈依基督。约于主后二○二年在迦太基发布其对于基督教的名辩护书《护教论》。

  热心于孟他努派运动,并任一小孟他努派团之领袖,著书甚多,对居普良奥古斯丁二人影响颇深,间接地也影响西方之基督教。

  于主后二○六年离开天主教,又放弃孟他努神学,自成一派,很受殉道者所影响。其名言为:“殉道者的死乃教会之种子”。

Tetzel, Johann 蔡尔(1465-1519)

  德国黑袍教团之修士,因发表演说有关赦罪券的问题,也就是应许人可以花钱赎罪,使灵魂得脱离炼狱之苦,而引起路德马丁之义愤,促发教会改革,亦即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

Textual Criticism 经文批判

  用科学的方法来比较原文的抄本与其他古代的证据,藉此来除去历代手抄时所有的错误,以断定希伯来文与希腊文的正确原本。

Textus Receptus 公认经文

  是至十九世纪止,被一般人所接受的希腊文圣经经文,乃 Stephanus 等人于一五四六年所编。

Thanksgiving 感谢

  表示对神及其慈爱的感恩。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美国国定假日,起源于一六二一年,其开国祖先为感谢神使他们丰收所定的节日,今则为每年十一月之第四个礼拜四。

Theism 有神论

  此词起于十七世纪英国,是指一种哲学理论或指历史基督教的中心信仰。在神学方面则是指相信只有一位有位格、全能的神,祂是万物的创造者与治理者,并与宇宙有别。

  有神论与自然神论泛神论相反。基督教有神论现今受到反形而上学哲学家严重的攻击,即如逻辑的实证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像巴特一流的神学家的反对,企图以“基督论”的说法来解释基督教神学。

Theocracy 神治政体

  认为神乃至高之统辖者。如此,则政治之律法必须出自神圣之命令,地上掌权者必须自上帝领受其职权。此乃希伯来先知之理想。

Theodicy 神义论

  神学名词,在希腊文为两个字拼成:Theos(神)与 dike(公义)。在神学与哲学方面证明在世上虽有恶之存在,但神仍是善良与公义的。

  哲学家莱布尼兹表明了乐观的见解。推断神是善良的,不可能把有害于人类的事带给世界。此说有两点错误: (1)只是推想而无证据说明神创造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他的良善(2)限制了神的能力。

  哲学家已经放弃了这种乐观见解,而采取较为怀疑的见解,罪的本身是好的,不然罪就是从神来的,祂不能胜过罪,但这见解也无法叫人满意。

  神是绝对有主权的神,善与恶的存在原是神的本意,神之所以这样作,乃是为了神的荣耀。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所给予谦卑信徒的,不是一个解决,乃是一个能满足神的回答。允许罪在世上必定有美善的理由,但这并不暗示在神这方面有什么缺失,或在神的慈爱方面有何弱点。如果在神方面有何缺点,祂就不会差遣的独生子来救我们。

Theodore of Mopsuestia 狄奥多若(约350-428)

  摩普绥提亚人,叙利亚的神学家和解经家,曾任主教。平生生活严谨,饱学多闻。使用科学、批评、哲学、历史等解经法,而不用亚历山大学派好用的寓意解经法。因道成肉身的信仰问题,被以弗所大会康士坦丁堡大会定为异端。

Theodoret 狄奥多瑞特(393-458)

  叙利亚神学家与传记作家,他的观点比较不像他的老师,摩普绥提亚之狄奥多若那么极端。

Theodosius 狄奥多西

  在天主教中又名戴奥陶。有两位:

  1. 狄奥多西一世,乃东罗马帝国皇帝(346-395),于三八○年受洗,召集第一次康士坦丁堡会议
  2. 狄奥多西二世,乃东罗马帝国皇帝(401-450),召集以弗所会议(431),定涅斯多留为异端。

Theodotus 狄奥多士(第二世纪)

  诺斯底派,维廉丁诺的门人,只在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所遗留的断简残篇中而得知其名。

Theologia Crucis 十架神学

  路德马丁用此词表明他的信念,说神的恩典只能在拿撒勒人耶稣的谦卑与“被藐视的人”身上才能体会到。他相信在神的威严相对之下,唯此能安慰我们的心。与荣耀神学相对照。(参 Cross, Theology of the 条)

Theologia, Germanica 日耳曼神学秘本

  为一部神秘书册,约着于一三五○年,著者不详。该书因首先被路德马丁所发现,于一五一六年刊行一部分,至一五一八年将全部秘本出版,于序言中他说:“除了圣经与奥古斯丁以外,没有任何书籍使我在认识神、基督、人与凡事上比这本书得到更多的益处。”因而著名。该书为完全生活之指导,主张生活当与上帝旨意相和。该书对于德国思想界之感力颇为伟大。广学会曾有译本,译名为“如何达于完全”。

Theologia Gloriae 荣耀神学

  与十架神学刚好相反,认为上帝国已经实现,于是从上帝的立场观判万事。路德谓此种神学只能导人于骄傲。

Theology 神学

  神学一词是由二个拉丁文(theos 与 logia)而来,意即讨论有关神的事;所以,神学是论及神、神之本性、属性与工作的科学。神学的使命就是以有条不紊、清晰的方式,来阐述有关神及其与世界与人的关系。

  神学之所以成为更系统化,乃是由于经院学派著者以欧洲各大学的介绍,在学术略成为一独特的教导或一门科学。

  在现代世界中,“神学”往往以广泛的意义来使用此名词,包括所有大学课程或牧职训练的纪律(即如圣经语言、教会历史、讲道法等)。再正确地来说,神学乃指教导有关神的事,以及祂与世界之关系,特别以有次序以及清晰的方法来阐明神的事。

  在今日神学研究中的主要规律包括圣经神学、历史神学、系统神学、哲学神学、教牧神学与实践神学,其他尚有教义神学,圣礼神学以及基本神学比较不太广泛。

  所有神学的试验,正如多马阿奎纳所说的,“神学乃是为神的教导,教导有关神的事,并把我们领导到神那里去。”

Theomorphism 似神论

  谓人有神之形像。

Theonomy 神律

  谓从神而来的统治,相反词为自律(Autonomy)。

Theopaschites 父神受苦说

  古代基督徒相信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父神受痛苦。此种信仰被纯正信仰神学认为是异端。

Theophany 神的显现

  神以认知的方式向人显现。旧约中有许多这样的显现,学者的解释不一而足。

Theosophy 神智学

  又称通神论,乃直觉上的认识神,一八七五年 Blavatsky 夫人创立神智会,基本原则与印度教、佛教类似,鼓励弟兄之爱及宗教研究。

Theses, Ninety Five of Luther 路德九十五条

  一五一七年路德马丁因反对赦罪券的贩卖,而于十月卅一日发表著名的九十五条,钉在威丁堡(Wittenberg)教会的大门上以示抗议。

  它代表了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暗示着罪人接近神,明显的划分宗教改革与以前的时代。

  改教家本身与天主教方面的权威人士也都清楚此点,审问路德的天主教就指出九十五条中的两条来,叫路德绝对收回。

  第一(就是第五十八条中所说的)唯独靠基督的功劳才是有效的,不需要教皇的干预,因此无须靠赖赦罪券;与第二,说圣礼若不凭信心接受是无效的。在这里路德是攻击天主教救恩系统的两大基本教条。以上这两点是福音主义的本质,救恩乃基督的直接恩赐,以及唯独信心才是接受神恩的方法。

  因信称义在路德的九十五条文告中并未提到,但在通篇文告中的确有这个道理,这是非常清楚的。

  路德于一五一五-一六年间,在讲解罗马人书时就解说了因信称义,并在教会讲道、课堂上授课时,已将他的听众改变为福音派信徒了。九十五条文告的出现只不过是宗教改革的第一步实际行动而已。

Thirty-Nine Articles 三十九信条

  为英国教会所用之信条。首先于一五六三年以拉丁文发布,于一五七一年以英文发布,系由四十二条删去七条,又新增四条而成。亦为美洲圣公会之信条,带有加尔文主义之色彩,反对天主教。

  当时强调此三十九信条之主要原因有如下列: (1)关切真实宗教的进展; (2)与圣经相符合; (3)反对教义上的错谬; (4)促进教会合一。这些信条包括天主教与改革宗有关圣经、三位一体、救恩、教会圣礼与牧职的教义。并非是天主教与改革宗之间的妥协声明,乃是对天主教与重洗派之极端的回答。

  三十九信条的积极功用有如下五点: (1)确保圣公会的教规与对圣餐的解释; (2)使教会礼仪与教会法规更纯正; (3)检验新教训; (4)为即将来临之辩论准备检验的标准; (5)坚持圣经的与使徒的教导。

  自一八六五年以来,牧职人员必须接纳此信条。在一九六八年大主教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提到信条的修订,目的是针对基督徒的合一;但并无多少积极性的更正。

Thomas a? Kempis 肯培多马(1379-1471)

  德籍修士,为《遵主圣范》(De Imitatione Christi)一书之著者,卒于一四七一年7月26日荷兰的 Zwolle。

  受过高深的教育。于一四○○年进入靠近 Zwolle 的圣安尼斯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一四一三年被立为神甫,一四二九年成为副院长。生活极为纯朴,对院内的安静以及神秘的敬虔习惯深为喜爱。

  他用拉丁文著述了许多有关灵修方面的书籍,尤以《遵主圣范》为最著名。此名著在属灵默想方面,除圣经外,无出其右,为信者广泛使用,是最佳之灵修读物,已译为多国语言,出版多次。

  于十七世纪论到《遵主圣范》的真正作品究属何人所写,曾有激烈的争论。结果自一九五○年主张肯培多马者居多数。此书广被翻译,为旧新教信者所乐读。《遵主圣范》一书表现出对人内在生活纪律的默想方面的强调。其属灵的教训强调置身世外,与俗隔缘。

  本书警惕人休靠自己聪明,要认识自己,要自我判断,以及其他传统修道院的美德。它也批判思测的神学化,提倡以火热之心来爱神。《遵主圣范》卷一为灵修文献的选集;卷二与卷三为本书之中心部分,提供在道德生活上的指导,如谦卑、忍耐与顺服,以及内在生活的波动;卷四论及圣餐的敬虔。

Thomasius, Christian 多马修(1655-1728)

  德法律学家,启蒙运动之先锋,在教会行政上主张君主管理教会,主张基督虚己说

Thorn, Conference of 绍恩会议(1645)

  是由26位天主教、28位信义宗、24位加尔文派的神学家,于一六四五年8月28日,在绍恩所召开的会议。由波兰国王瓦底斯拉夫四世(1632-1648)召开,旨在达成宗教的合一。开会讨论进行到11月底,但并未收到任何效果,因为路德宗代表相信,天主教的唯一关切,就是希望路德宗及加尔文宗与抗罗宗脱离关系。

T'ien Chu Chiao 天主教

  为罗马教在中国之名称,因罗马教耶稣会采用天主二字,至终由教皇本泥狄克第十四钦定为名称。(见中国礼节之争条)

Tillich, Paul 田立克(1886-1965)

  廿世纪最博学、最具影响力的复原教神学家之一。

  田立克出生于普鲁士靠近哥本(Guben)的 Starzeddel 小镇。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在他早年的生活中,有一些事深深影响到他对神学的关切与发展。首先就是他的父亲,是一位信义宗牧师,生性保守,从小就教育他尊重传统的信仰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母亲,鼓励他敞开心胸,培养他在知识上勇于冒险的精神。因此,正如他所说,他是在这两种性情不同的“境界”中成长。

  他深深依恋孩提时代步调稳定、与大自然为伍的乡村生活;但当他十四岁,举家迁往柏林时,他同样也受到大城市的刺激与活力的迷惑。于是这些保守与开放主义,平静的乡村生活,以及庞大繁忙国际都会的紧迫环境的早期经验,就永久印刻在他的生活与思想中。

  在他整个漫长的人生中,即便他不断积极地参与人间事务,但他依然对大自然保留着深切的敬意。虽然他感知传统的信仰与价值,但他却经常曲解它们。他专研哲学与神学,并在波兰的布勒斯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内容是有关德国哲学家谢林的一生。一九一二年他受封为信义宗牧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军中担任牧师,而这项经验也为他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场战争提供了新受封立的田立克一项强烈的经历,即它彻底的摧毁了人性,就好像确信基督徒必须参与他生活周遭一切的事务一样。

  这场战争经历同时也促使他渴望脱离战争的残酷,而求得安慰,于是他在艺术中找到了舒解。而他向艺术的敞开,以及广大的文化背景,都自有其根源,乃是他成熟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有任何全然适合的名称可用来称呼田立克的思想,那必是文化的神学(a theology of culture)。

  他一生都专职从事教授神学与哲学,但在动荡不安的一九二○年代后期,他却开始对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兴趣。他公然反对希特勒及其主张的政治文化观,终于在一九三三年使自己遭到解雇,离开了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教授工作。不久之后,他就来到美国,而他在美国的学院生涯将近三十三年之久,期间著述了许多书,并在协合神学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与芝加哥大学任教。一九四○年他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他的兴趣与研究范围非常广,而影响他思想的也非常多,包括柏拉图主义、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德国的理想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尤其后者哲学上的透视(即他在马尔堡教书时深入接触的思想),可说是影响他最大的一环。田立克的神学方法论被称为“交互作用的方法”,他建议哲学与神学应当扮演互补的角色。哲学的任务就是提出难题并问问题,而神学的挑战则是与哲学对话,尽力提供答案。

  在他一生中,或许三大册的《系统神学》(1963年)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内中他主张,神应当被视为存在的根源,是人类终极所关切的。藉着分享存在的根源,人因而领受他自己的存在。此外,人必须面对不存在。当他如此作,并勇敢地确定自己正面临着不存在时,他就是表达了终极的关切。对人类而言,那“新的存在者”(New Being)就是耶稣基督。当耶稣面向十字架时,对存在的根源来说,祂成了“显明的”,那就是基督,新的存在者。因此耶稣基督乃是人类存在需要的答案。

  至于实体的结构与意义,唯有藉着神话或记号才得以捕捉,象征着实际地分享他们所说的实体。但他们是如何分享此实体,田立克却没有说得很明白,这不禁让人感觉田立克的宗教哲学语言,不仅难以了解,甚至是不可能了解。这么一位重要的神学家,他所说的实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清楚。

  不论是德文或英文,田立克都是位多产的作家。他已出版的书有:《历史的解释》(1936);《复原教时期》(1936);《勇气》(1952);《新存在者》(1955);《神学的文化》(1959);以及《道德与来世》(1963)等书。至于一九六六年出版的《界限之上》乃是《历史的解释》第一部分的修订版。此外,田立克自己提供给大众的略传,也非常简明,值得一读。

Tischendorf, Conslantin Von 替申多夫(1815-1874)

  德国神学家,精通希腊文,因鉴定希腊文新约而著名。一八四四年于西乃山发现重要、无价之西乃钞本,晚近由俄国政府售予英国博物院。

Titus 提多

  1. 一世纪保罗的同工(参加二1),新约中之《提多书》是保罗写给提多的书信,讲述作长老的条件,和基督徒当有的行为。
  2. 罗马皇帝(39-81);曾于主后七十年率军攻取耶路撒冷,七十九年为罗马皇帝。

Tobit, Book of 多比雅书

  为旧约伪经之一卷,约着于主前二世纪中叶。叙述拿弗他立支派的一犹太人多比雅被掳至尼尼微后之不幸、忍耐,与最后得救的经过。

Toleration 信仰默认

  除国教或国家信念外,允许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与礼仪存在。

Tolstoy, Lyore Nicolaievith 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之思想家、文学家。家住都拉之亚斯那波立拿村。出身名门,世袭爵号。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但未能完成学业,后回故乡,颇自勤奋,不久参加彼得革勒大学学士之考试,考中,得了法学士。自此乡居三年无所事事,就与其兄尼古拉搬到高加索,因而起意从戎,以炮兵士官候补,驻扎在风光明媚的勒克河滨,也因此,托尔斯泰的文才大显,完成了《幼年生活》及《少年》两书,其《哥萨克人》也是在这时略定腹稿的。

  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亚战役开始,托氏于军中,犹偷暇草拟《色巴斯脱坡尔》。同年,因公务到俄京,而结交了大文豪屠格涅夫。战后,其《雪岚》、《两轻骑兵》、《向导兵日记》诸作品,次第披露,才名大震。后游历欧洲,其间复有《家庭福》、《三绝命》之作。归国后,定居乡间,治理田园,设立自由小学校,教导农家子弟。

  一八六二年,年卅四才娶妻,《战争与和平》就是于这年起稿,此书与后来所著之《安娜嘉立丽拿》及《复活》并称三杰。 

  五十二岁以后,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只是一个文学家,于是,倡导一种宗教观:轻视科学,主张社会主义。俄之正统教会曾准备将其删除教籍以为惩罚。托尔斯泰著作浩瀚,除以上所举之外,尚有《忏悔录》、《我的信仰》、《我当何为》、《何谓幸福》、《伊万之死》、《主仆现代之终局》等等。

Tongues, Gift of 说方言的恩赐

  此恩赐的性质在林前十四章中有所诠释: (1)讲者所说的方言是人不懂的,故不能造就教会(2-4节); (2)方言(glossa)并非外国语(phone)(10-12节); (3)说方言的人是自己对神说话,或者是献上祷告赞美(14-17节); (4)说方言的人失去理智官能上的控制(14-15节),方言或许是失去调节、高音、心醉神迷、不由自主的发言,与在教会屡次发现的属灵奋兴的经验时所说的相似。

Toplady, Augustus M. 托普雷狄(1740-1778)

  圣公会牧师,谱有“万古磐石”等诗歌,着有多书论加尔文主义

Torah 妥拉

  为旧约首五卷之名,因该五卷书实际上是希伯来全律法组织,形成旧约三段之首。此名意即训令,指摩西五经,亦指神的启示,如全部圣经或全部有权威的犹太著作。

Torrey, Reuben Archer 陶雷(1856-1928)

  美国名布道家与圣经学者,毕业于耶鲁大学神学院。一八七八年受封为公理会牧师,与慕迪结交甚久,后为慕迪圣经学校第一任监督(1889-1908)。1902-1920年曾游历各洲布道演讲,包括英国等欧洲国家、澳洲、纽西兰与亚洲。1912-1924执长洛杉矶圣经学校及同市之开门教会牧师。着有《圣经教导什么》、《如何为主工作》、及《圣灵的位格与工作》等书。

Total Depravity 全部败坏

  神学名词。又称全部堕落,指人在神面前毫无功德之可言。消极方面说,全部败坏并不是: (1)每个人尽可能地表现他是彻底的坏; (2)罪人没有良心或有关神的“天真的感应”; (3)罪人放纵犯所有的罪;或 (4)堕落之人在神眼中看,不能作任何善事。积极方面说,全部败坏乃是说: (1)败坏已达于人本性之各部分,包括人的知识、情感与意志;与 (2)在人里面并无能力叫他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讨祂的喜悦。加尔文主义者追溯人的败坏至亚当,亚当犯罪堕落了,全人类就由他承袭了这败坏的天性。在奥古斯丁以前,此原罪的概念未经古教父发扬光大,而半伯拉纠主义对奥古斯丁教训的反应,又在近代阿民念主义身上找到它的后继者,阿民念派否认人的完全败坏、原罪以及人类自由意志的丧失,并坚称人与亚当犯罪的关系只不过是有犯罪的倾向而已,与亚当的罪性并无关联。

  此名词往往用以说明原罪的涵义。此名词说明我们道德的与属灵性情的腐败是全部的(不是在程度上,没有人败坏到他(她)尽可能败坏的程度〔盗亦有道〕,乃是在范围上)。那意思是说我们人身上没有一部不是受到罪的污染,因此我们的行动没有一样是作到尽善的地步,结果在我们里面,和关于我们的事没有一样在神眼中蒙悦纳。不论我们作什么,我们也不能在神面前邀功,若非神的恩典拯救我们,我们就灭亡了。

  全部堕落象征着(一定有)完全无能为力(total inability),那就是人不能自己甘愿回应神和神的话语(约六44;罗八7-8)。保罗称此为堕落之人在死的景况中毫无反应(弗二1、5;西二13)。韦敏斯德公认信条(本社已将此信条翻译成中文出版,书名《基督教信仰告白》)说:“人由于堕落在有罪的状态中,已经完全丧失一切行任何关于得救的属灵善事之意志力;所以他既是一属血气的人,与善完全相反,又死在罪中,就不能凭自己的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心,或预备改变自己的心”(九章三节)。

Total Inability 完全无能为力

  神学名词,指人在道德上完全无能力行神的旨意。(参全部败坏条)

Totem 图腾

  为一动物或植物,或其他自然之物,在原始社会中各部落都拥有所代表的图腾,以为与其家族有血缘关系,而加以膜拜。

Totemism 图腾教

  具有社会、魔术、宗教意义的奇异事物,常可在原始民族中发现,原始民族相信他们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关联,亦以此为其族名。因人多半认为图腾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是崇拜的对象。有人提出图腾崇拜是所有宗教的初期现象,他们说迦南人地名中就有很多动植物名,以及以色列族是从利亚(野母牛)和拉结(母羊)而来,证明希伯来人宗教有图腾崇拜的迹象,因此基督教也有。但此种理论的证据太弱,实在没有存在的可能。

Tractarianism 单张运动

  此乃英国牛津大学于一八三三年所发起之宗教及神学运动,曾深深影响英国教会。该运动乃竭力挽救国内宗教之衰弱。因其领袖利用单张,故名单张运动。又名牛津复兴运动

Tradition 遗传

  包括一切自教父传下的礼仪、祈祷、及各种信经与教义之解释,与圣经有别。

Traditionalism 传统主义

  指甘愿接纳教会现有之信仰、教义与法令等,过于圣经之教训。

Traducianism 灵魂传殖说

  又称“灵魂遗传论”,乃神学上解释灵魂起源的三论说(即先在说、传殖说、与创造说)之一。主张灵魂如肉体,同为父母所生,绝非神所分别创造;所以亚当堕落,人生来就有罪。主张此说者为特土良,以及宗教改革后之路德会与东方教会。(另参“灵魂创造说”“灵魂先在说”二条)

Trajan 他雅努(53-117)

  罗马第十四朝皇帝,于九十八年登基。平生对基督教不表同情,但也未迫害。

Transcendence of God 神的超越

  指神之存在,是在世界之先,并且超出世界之上。此与内在之说相反。

  神不但与宇宙有别,而且又超越宇宙之上,在神以外绝无别物(圣经称此为“神在至高之处”)。

Transcendentalism 超越主义

  此乃经院学派之学说,谓有种观念完全超越普通人类之经验,现今已成为空想而不能实现之观念。

  是一种理想哲学,一般来说,强调属灵的超越属物质的。由其性质看来,此运动是很难形容,其信仰本体也很难规定。在新英格兰州其有名的实行者与发言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称之为“信心的操练”。他说:“一般我们称之为‘超越主义’者乃是理想主义;正如在一八四二年时所出现的理想主义。”这种说法包括两个元素─一种是强调高度属灵的觉知,与一种对各项哲学的理想主义的兴趣─所以使超越主义很难描述。

  实际上,我们不能说到一相当组织的超越主义运动。相反的,我们却得到松散的一群著者、传道者与演讲者,他们都共同愿意看见美国的文化与属灵生活脱离过去的捆绑,并共同相信美国民主生活毫无约束的潜在力。于一八三五年与一八六○年之间,住在麻塞诸赛州康考尔地方超越主义者组成了不太严谨且松散的联盟。

  像这种超越主义运动不能说有什么出众的领导人,爱默生(1803-1882)明显为其中心人物;他于一八三六年所出版的刊物《自然》,一般被认为是该运动的代表。以后的二十年间,爱默生又写了不少的新书,其他的超越主义者写了些诗词,短文与书籍,即如梭伦(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布劳森(Orestes Brownson, 1803-1876),阿尔克特(Amos B. Alcott, 1799-1888)与帕克(Theodor Parker, 1810-1960)等人。从来没有组织正式的团体,只是大家聚在一起作些非正式的讨论,称之为超越主义社(Transcendentalism Club);出版超越主义的文学作品与哲学期刊。

  大家都共同分享的就是神体一位论的信仰。或许更重要的,就是这事实帮助解释了超越主义的发展,以及后来对美国文化的更大意义。

Transformation of living 活着圣徒的改变

  即当基督再临的刹那,活着的信徒要立刻超自然地改变,不经过死的经验,他们的身体要从朽坏的变为不朽坏的,适合于荣耀的境况。

Transubstantiation 化质说

  又称变质说。罗马教会之教义,谓圣餐于饼酒奉献之后,基督之肉体与血及其全神格一同出现。虽然饼酒之形质仍存,而实际已变为基督之真血真肉。

  首先倡此说者为八三一年本乃得会的拉得伯会长(Radbertus, 786-865),乃根据约翰福音第六章。天特总会上终止一切有关此事的争辩,说:“基督是真的、具体的包含在饼与酒中……经过神甫祷告,分别为圣之后,整个的饼与酒就变成了主的身体、主的血了。此改变即称之为圣餐变质”。

Trappists 特拉普派修道会

  此派是西斯特连修道会之改革派,是天主教之修道士。其名系取自法国 La Trappe 地方,是一六六四年成立的。此派修道团体着重安静,亲手做工,禁止食肉及社交生活,以及礼仪式的崇拜。

Trench, Richard P. 特仁赤(1807-1886)

  英圣公会语言学家、新约学者、诗人,后为都柏林主教。着有《耶稣的比喻》、《神迹》。

Trent, Council of 天特总会

  是天主教为处理内部分裂及宗教改革事,在主后一五四五到一五六三年间所举行的宗教会议,会中拟定反改教运动计划,并订定教条,是为今日天主教基本教义,并重申传统武加大(Vulgate)圣经译本的权威,至此乃有基督教之产生。

  此乃罗马天主教对路德改教的公式回应。天特总会在路德公然烧毁教皇逐他出教的谕令后廿五年后才开始,此不幸重大的迟延,在基督教历史中说明了抗罗宗的坚定,并证实了当天主教终于决定聚会,以确定她的教义来回应抗罗宗的教义。虽然有些抗罗宗人士也参与此会,但所参加的多数目的是为了抗议,而非求和。天特总会新的规定是硬性的,包罗万象的,但在属灵的与神学方面的复兴也是颇为充足而有力,是反改革的特性。

  天特总会一再延期的原因主要是政治方面的,甚至教宗保罗三世(1534-1549)被迫迟延,因为这问题的复杂性。开会议程是如此错综,以至总会费了十八年的功夫,经过五次教皇任期方完成。仅开会期间就讨论了四年,较过去十八次会议产生更大的立法程序。

  天特总会在历史上有三个时期:

第一次会议

  1-10(1545年12月13日至1547年6月2日)在教宗保罗三世为政时期。

第二次会议

  11-16(1551年5月1日至1552年4月28日)在犹流三世时期。

第三次会议

  17-25(1562年1月17日至1563年12月4日),在教宗庇乌四世时期。

  在开会之初决定讨论纪律上的改革(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认为是第一优先)与教义上的界定(是教宗保罗三世的主要关切)。一位悔改的主教团认为路德的反抗乃起因于主教的“野心,贪财与贪婪”。于是总会定主教与神甫多数主义与外地主义(Absenteeism)为有罪。神职人员要“避免至微之错”,主教要设立神学院训练各教区的神职人员。总会决定在新设立的神学院课程上要特别注重学问,这是天主教惧怕抗罗宗所留下永不可磨灭的疤痕。在赎罪券方面,总会决定取销赎罪券的贩卖。

  论到称义的条款,认为在教义问题最为困难的一项,一部分是因为在以前的会议中向来没有讨论过。关于称义,有了三个法规反对抗罗宗的教义。大多数认为抗罗宗极端派所主张的错谬,但主教确实明白他们定路德的罪,反对他关于基督之义是外加给被称义之人的,只不过是归予的。天特总会对称义的教义用了十六章来说明。一至九章强调人不能救自己,但注重他自由意志的合作,这包括他接受洗礼与开始过新生活的决志。称义的结果不单只在于罪得赦免,也在于“成圣与全人的更新”。十至十三章坚称称义的恩典藉着顺从诫命,并否认可以确知预定得救而增加。十四至十六章声明恩典可以因任何可怕之罪而失效,并且必须藉补赎礼来恢复。救恩是赐给被称义之人为赏赐与礼物,因为根据与基督联合,他就藉着善行来履行神的律法。

  认为路德的异端是由于对圣礼缺乏理解,总会用了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此问题。总会确定了七个圣礼为基督所立(洗礼、坚信礼、圣餐礼、补赎礼、抹油礼、封立礼与婚礼),并且反对(定罪)那些说圣礼对救恩不重要的人,或者说单靠信心得救,不靠任何圣礼,人也可以称义的人。

  总会坚称圣餐代质说,即饼与酒在表面上虽为饼与酒,但经过祷告之后就变成基督的身体与血。路德的饼与酒的实际存在,慈运理等人表征的教义,以及加尔文的中间立场(存在是真实的,但乃是属灵的),全被定罪。总会也坚称弥撒必须用拉丁文,圣子重新献给圣父,作为供物,藉此神得喜悦,对死者与活人都是有效的。

  论到圣经一条,总会再次拒绝路德的教训。传统仍与圣经有同样权威;圣经的正确解释乃保留于天主教会;在教会中公众读经与教义诠释都应当用武加大译本。天特总会的法规享有极大的威望,并决定了天主教的信仰与生活达四世纪之久。

Trentive Profession of Faith 天特信条

  为罗马教最重要之信条,一五六四年一红衣主教委员会,于教皇庇乌命令下所起草者,凡十二条,明白规定罗马教之教义为天特议会所决定。

Tribulation 灾难

圣经的一般意义

  “灾难”在圣经中是个一般的名词,意指神之百姓所受的苦难。

灾难的种类

  在新约中灾难乃所有信徒的经历,其中包括逼迫(帖前一6)、监禁(徒廿23)、嘲弄(来十33)、贫困(林后八13)、疾病(启廿二2)与内心的忧苦(腓一17;林后二4)。往往灾难与拯救有关,这是必须的经历,藉此神荣耀祂自己,将安息与救恩带给祂的百姓。

灾难在神的计划中

  灾难可能是神藉以管教祂的百姓对祂不忠实的手段(申四30)。往往在新约中灾难以逼迫的方式发生是因为他们忠信(约十六33;徒十四22;启一9)。

  基督的受难给信徒的经历提供了模范(彼前二21-25),换句话说,他们参与了基督的受苦(西一24)。从圣经看来,灾难完全是在神的旨意之内,目的在增进道德上的贞洁与敬虔的品格(罗五3-4)。如此,信徒必须用信心来忍受苦难,相信神的信实与公义(参雅一2-4,那里说到“试炼”或“试探”都是同一经验),乃是信徒的信心与导至更大稳定与成熟的试验。

  耶稣应许灾难是信徒在罪恶世界中居住不可避免的结果(约十六33),是在生活中可期待的事。使徒保罗反映了此观点,他警告说,敬虔的信徒要受苦难(提后三12-13)。耶稣鼓励祂的信徒可以放心,因祂已经胜过世界。

大灾难

  耶稣的教训。“大灾难”的正确表白(太廿四21;启二22,七14)是认同灾难的末世的形式。这几个字是耶稣普世的标题,在耶稣以大荣耀再临斯世时前所未有的灾难(见可十三19,“灾难”;路廿一23,“大灾难”;与启三10,“受试炼的时候”)。此时刻将要由“行毁坏可憎的”(太廿四15)开始,在但以理九27已经预言了,“使圣地荒凉”,即许多学者认为的是帖后二3-4所说的“不法者”。耶稣对犹太居民特别提醒他们要逃跑,并警告他们此次的灾难是空前的(太廿四15-22)。

关于大灾难的见解

  虽然有些现代解经家,连同许多古代圣经注释家与教父都倾向于耶稣的预言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时已经完全应验,可是太廿四29“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似乎与耶稣再来有关。耶稣在21节所说的话或许是暗示但以理十二1,因为那里所指的是无比的灾难。但以理的记载加强了大灾难乃属末世的见解,因此时期是在但以理的人复活之前。

  自从耶稣说了这预言之后,大战、灾难与普世的现象是在大灾难时发生。这种倾向为耶路撒冷的赫西秋(Hesychius, 451年)在与奥古斯丁的书信中见证此一观点。奥古斯丁不同意,认为正确解释乃属历史性格,并无末世论的特殊意义。现代一些前千禧年派人士臆测近来的倾向可能是大灾难要来的先兆,还有些人甚至说凯撒威廉二世与莫索里尼为敌基督者。

  后千禧年派非千禧年派认为大灾难乃在千禧年国度之末一暂短不定的时期,往往认为是启廿8-9歌革与马格的叛乱。后千禧年派认为历史是藉着教会向着世界基督教化移动,与未定期间未来的千禧年国在世终结与基督再来。相对之下,非千禧年国派认为,千年国乃是从基督第一次降临与第二次降临纯属灵的实体,是已经延续了两个千余年了,并在大灾难中终结,是福音见证的历史与进步一比较不太乐观的见解。

  对前千禧年派来说,千禧年乃属未来,实际在地上一千年,大灾难是一混乱的时期。

  历史是正在向着大灾难移动,在千禧国之前,基督降临时终结。前千禧年派有一团体称之为“历史的”前千禧年派,认为大灾难乃一短暂而时期未定的灾难期。另一团体称之为时代派前千禧年论者认为,与但以理九27的七十个七有关,是七年的期间,后一半则绝对是属于大灾难的。

  在前千禧年运动之内还有一个问题产生了三个见解,那就是关于教会被提的时期。灾难前(在第七十个七之前)被提,与灾难中(在第七十个七中间)被提,认为大灾难是神的忿怒临到不信的世界,但教会得免此灾难(帖前五9)。

  主张灾难后被提者相信,大灾难是教会经过历史所必受的。最近在灾难后被提论者中又有一新奇的见解:主张立即被提。

Trichotomy 人身三元论

  此词说到人身分为三部分:灵、魂、体。此见解是由柏拉图的双重分法(灵魂与身体),又透过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进一步把灵魂分为: (1)动物的魂、呼吸、人有机体的方面,与 (2)有理性的灵魂,在理智方面的。

  古代基督徒作者因受此希腊哲学的影响,在帖前五23这节经文上找到他们见解的确定性。“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着保守,在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奥利金以“身体”(soma),“魂”(psyche)与“灵”(pneuma)等字为解释圣经正当方法的线索,建议解经都应当以 (1)自然的或身体的意义, (2)代表性的或属魂的意义,最后 (3)以属灵的意义来解释。这种零星的解经似乎失去圣经的整体性与协和性。

  特土良奥古斯丁均主张身体与灵魂的二分法,但多倾向于人的三分法,认为动物的与理性的魂之间的区分,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分法。现代的神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着重点,乃在于人的基本完整性与协和性,反对一切哲学上分歧的意图。

Trinitarians 三位一体论者

  罗马圣三一会的修士。该会创于一一九八年,原以从不信者中赎买基督徒俘掳为己任;今则着重于看护、教导等。

Trinity 三位一体

  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教义就是神是独一、有位格和三位一体的。三位一体的神学与神的位格性、道成肉身、赎罪、圣灵中的生命与得救之人在基督里与神之终极关系是一致的。阿他那修信经说:“我们敬拜一体三位、三位合一的神;位格不混,本质不分。”神之三位合一的真理只能凭启示而知。三位一体的真理并非由教父而来,乃由使徒的信仰与教训而来。

  神是父的信仰为所有基督徒所信守。从历史方面看三位一体教义,起源于基督徒要面临区分耶稣与神的必要性,然而又必须认基督就是神。

  三位一体的教义是从道成肉身的真理而来,而且又受其试验。耶稣真是上帝圣子,而的的确确是神的儿子(约一1、18,廿28;西二9;多二13;来一8、10)。历代的基督徒承认圣灵为神,具有位格(可三22-30;路十二12;约十四26,十五26)。基督徒藉基督救赎之工与圣灵的交通才能与神三位一体的生命有联合。

  三位一体乃基督教有关神的教义,根据此教义神是一体(One Substance, or Essence)而分三位(参 Hypostasis)。三位一体的教义有时被攻击为不充分的独神主义,但基督徒均不承认此种攻击。三位一体的教义在早期教会中得以发展,是因为它是新约中见证耶稣与圣灵具有适当解说的唯一方法。三位一体的教义抵抗了这些试探,而且时时受到理论的功利主义的威胁,绝不是异邦哲学的与宗教感化的反击。

  三位一体在新约中的出现,提起了与后来相仿的难题,但这虽与约壹五7的情形是如此,可是在别处未必然是真实的。就是在太廿八9耶稣的话,虽然有人攻击是伪造的,但仍具有跟洗礼有关最根本的三位一体真正的标记。在林十三14也看到早期的三一神学,在那里首先提到“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然而间接提到三位一体的经文引证很多,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加拉太书四6。在徒八及别处也可以见到三位一体的洗礼要回到教会的最早期,单用基督之名施洗是不够的。

  三位一体是否在旧约中出现多有辩论。学者往往留意到圣道与神的灵的明显位格化,但这些一般被认为不合新约意义的位格存在。虽然如此,数世纪以来人们都相信向亚伯拉罕显现的那三个人(创十八)乃是三位一体显现的例证,是值得留心的。

  用以构造三位一体教义的主要圣经经文是在约翰福音中,尤其是十四至十六章。虽然如此,我们必须留意古教父也对保罗的书信多所引用,因此要在约翰与保罗之间树立敌对是最引入歧途的。

  三位一体的思测起源于二世纪,有雅典那哥拉(177)卫护三位一体的教义,认为是基督教信仰的基要部分。特土良对三位一体也说了很多,他对西方教会遗传下来的方法与用语要负责任。特土良辩称只有一位神,在这个神内有三位格。他的思想受到所谓实施的三一论(economic trinitirianism)的影响,相信父神伸出双手,即圣子与圣灵作为创造世界的中保。此种说法与神创造世界以来所用的三种方法有关。实施(economic 希腊文是 Oikonomia,参考以弗所书一10,三9)是神所定的计划。人类历史可分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属于神的不同位格。旧约是属于父的时代,福音时期是属于子的时代,五旬节以来的时期是属于圣灵的时代。这种见解是令人不满意的,因为它把三位一体跟时间与空间联在一起,又因为如此降低到型态论的地位,型态论相信神好像一个人有三种不同的型态。作为创造者祂是父,作为救赎主祂是子,作为成圣者祂是圣灵。这种见解乃是神格唯一论的另一方式,就是以后第三世纪异端撒伯流派

  其实,撒伯流所主张的教义比这更狡猾。他的见解明显是要胜过对型态主义的反对,那就是使着父为我们的缘故受苦受死(patripassianism,圣父受苦说)。撒伯流假定了在神里面两个反对与吸引的极端─圣父与圣子。二者均在耶稣基督里道成肉身,但在十字架上他们分手了,以致圣子呼喊说:“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然而圣父的爱不能忍受此分离,所以生出圣灵,好似胶水一样,把子跟圣父又黏在一起。这种教导未免太离谱了,但后来又回到西方教会的三一论。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在三位一体与赎罪之间的联系,以及认圣灵为非具位格,并低于圣父与圣子的倾向。

  西方教会的三位一体论受到东方教会对抗,对抗者即奥利金。奥氏与特土良的工作是分道扬镳的,他所主张的教义是圣父、圣子与圣灵的三个位格(hypostaseis),共同分享一个本质(ousia 即 essence)。奥利金以阶级次序来安排圣父、圣子、圣灵,他以圣父本身为神(autotheos),子为其本像,圣灵为圣子之像。他坚持此次序在永世中存在,所以若说有一个时候子是不存在的,这话是无问题的,但他也主张在属天的次序上子总是从属于父的。

  此说后来受到亚利乌的质疑,他说次等的子不能与父同永远,因为同永远暗示着平等。他受到阿他那修以及他人的反抗,他们反驳说,子诚然是与父同永远,但并不从属于祂,除了在道成肉身的关系之外。传统的三位一体论在奈西亚会议(325)之后,的确发展开来。在那里声称子与父是本体相同(homoousios)的,但不久以后,此主要名词与教义却广被拒绝,而赞成一妥协的方式,即如本体类似(homoiousios)。阿他那修在主后三三九年以后,除了西方教会声援外,在东方教会则是匹马单枪地为基督与父同质的教义奋斗。子不能被视为神的一部分,祂也不是第二等的神;祂本身就是神,神本性一切的丰满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祂里面(西二9),在祂里面就看见了神自己(约十四9)。至终他的见解得到保证,但为了圣灵的问题又起了争论。

  此争论是关于圣灵神性的圣经证据。多人以为圣灵并没有像父与子的个人名称,所以认为必定是低等的一位。此种异议首先为阿他那修所抗拒,继而为该撒利亚的主教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 330-379)所反对,他辩称圣灵是神,因为圣灵称为主与赐生命的,说祂是由圣父所出(约十五26),并将受与父和子相同之崇拜的尊荣归给圣灵。

  巴西流的神学在第二次大公会议(康士坦丁堡大会,主后381年)席上被公开宣布为正统信仰,以后即成为东方教会三一神学的基础。然而在西方教会中,仍有相当的思测,其中大部分是根据巴西流的作品,并与奥古斯丁有联结。奥古斯丁是承袭特土良的神学,奥氏在他的杰作《论三位一体》中有详尽的发挥,时在三九三与四一九年之间。奥古斯丁在此作中发表了他三位一体教义的关系,此关系构成他的思想与加帕多家教父思想间的主要区分。希腊人一般来说,是以偶发的起源来思想三位一体的位格。圣父是非生的,圣子是生出的,圣灵是发出的。结果是非生、生出与发出三者成为彼此之间位格的区分标记。

  奥古斯丁并不反对此种想法,但予以相当的修改。对他来说,一位最原始的神不是圣父,乃是三位一体。各不同的位格并非在生出与发出中找到原因,乃在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中找到。他用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此见解,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心与爱的比喻。心思(mind)知道它自己,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存在;再者,它也必须爱它自己想法。一个爱者若没有被爱的,他就不能爱,而且必定有一个从彼此间流出来的爱,但是这个爱并不是在二者的那一个爱。奥古斯丁从此推论说,神若是祂自己,祂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否则,祂的心思与爱是不能发挥的。

  此种想法有许多而且深远的涵义。至终偶发性完全为纯粹关系所取代,这种关系一定是在神性中存在着。在圣父与圣子互爱中照样看出圣灵乃是果子,把三位一体联合起来的,并显示其本质的乃是灵。这就是所以奥古斯丁说,圣灵是从圣父与圣子而出的必要原因了,而东方教会传统却说圣灵只由圣父而出。这是在中古世纪的一大争辩,以致到头来使东西方教会分裂;直到今日,仍是奥古斯丁神学的特色。

  奥古斯丁后,西方教会一般说来都是接纳此教训毫无疑问。在中古世纪最伟大的人物,是英国维克多的理查(Richard of St. Victor, 1173卒)。维克多理查为社会的三位一体而辩,在此社会的三位一体中,各位格的关系乃是属乎地上人类社会的范例型态。最初他的见解无人理睬,直到最近才有人加以考虑,现代研究正在重新树立他为中古世纪的一位伟大科学家。

  在宗教改革时期,西方传统的三位一体教义重新被确定,但加尔文在各不同位格工作上又有新的发展。迦帕多家教父曾说,三位一体在神性之外的工作是不可分的,那就是说,创造世界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但加尔文效法安瑟伦,强调赎罪乃是神在三位一体中的工作,却说基督徒藉着圣灵有分于神性的内在生命。我们是神的儿子,是藉着领养(义认),但不像基督是神的儿子是由于祂的本性(祂本来就是神的儿子)。由于这个结果,改革宗传统论到基督的工作与圣灵的工作见证出一新的突破,这种深度是前所未知的。

  三位一体教义在十八世纪自然神论盛行,当许多神学家变为独一神论者的时候遭受到亏损,黯然失色。等到了施来尔马赫时,三位一体教义就成为众矢之的,感到尴尬,认为这是古代教会的哲学构想而抛弃,等闲视之。然而在廿世纪,要多感谢巴特的著作,三位一体的教义又重新被视为教会所关切的中心。巴特既以神的道作为他神学的基础,所以他便重新在奥古斯丁的作品上下功夫。巴特正如奥古斯丁一样,对“位格”(Person)感到不安,因此他受到批评,尤其是从东方教会传统的观点来看。

  巴特对三位一体神学的复兴在各教会中产生果实,这标准的教义在天主教中有如拉纳尔(Karl Rahner, 1904-1984)与朗纳根(Bernard Lonergan, 1904-1985),在抗罗宗有慕特曼(Ju?rgen Moltmann, 1924生)与钟格尔(Eberhard Ju?ngel, 1934生)以及正统派的劳斯基(Vlaclimir Lossky, 1903-1958)与史坦尼劳(Dumtru Staniloae, 1903生)。在大公教会的关系中,“和子”(filioque)的问题向来是一热烈的争辩,似乎在不久的将来,三位一体的教义必定有进一步突破。这是否是对传统的原有资产另加上永久的价值,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Tritheism 三神论

  一种异端的观念,认为三位一体是三个不同的神;真正的三位一体是一神有三位格。

Troeltsch, Ernst 特尔慈(1865-1923)

  德神学家与哲学家,是宗教历史派领袖,欲探求文化、历史及基督教思想的相互关系。

Truce of God 上帝的休战

  中古教会的战争禁令,从礼拜四晚至礼拜一早上以及某宗教节期。

Trullanum 特如兰会议

  指六八一及六九二年所召开的两次大公会议,地点为康士坦丁堡。因会议在皇宫之圆顶大厅上(Troullos)举行,故得名。

Trumbull, Charles G. 特荣布尔(1872-1941)

  美保守派基督徒作家兼编辑,《主日学时报》总编,该刊为其父于一八九三年创立,特氏于一九○三年始任编辑,一九六七年停刊。

Truth 真理

  与神的性情相合,与虚伪相反的称之为真理。

Tu?bingen 杜宾根大学

  威丁堡的大学,设立于一四七七年,之后重要性与日俱增,早期著名的教师有比尔和墨兰顿(1514-1518)。一五三五年后杜宾根成为路德宗正统派的重镇,黑格尔、史夏林都是这里的学生。十八世纪司徒戴尔成立神学上的旧杜宾根学派,主张圣经的超自然性为主要特征,以基督和使徒的保证取代正统基督徒对圣经灵感的教义,把圣经当成基督教唯一合法的来源,用演译法导出信仰的原则。十九世纪初,包珥在黑格尔的影响下创立另一学派(参杜宾根学派条)。一八一七年设立天主教神学院,为德国天主教的学术中心。天主教学派则以融合历史法与推测法为主,并强调结合现代思潮与信仰事实。

Tu?bingen School 杜宾根学派

  十九世纪初即有司徒戴尔(J. C. F. Steudel)所领导之保守派神学的杜宾根学派,但一般所说之杜宾根学派,乃指以包珥(F. C. Baur)为首的。他于一八二六年在杜宾根大学教书,直到死时(1860)。包珥教导是以反超自然的态度来看历史,在解释圣经上趋向批判主义,在解释历史上用唯心论的哲学。他见出犹太教会(由彼得所领导的)与外邦教会(由保罗所领导的)之间存在着一根本的冲突。新约各卷可信性之多寡乃视各卷所显示之冲突性来决定。包为认为新约多属第二世纪作品。他只承认罗马书、加拉太书及哥林多前后书为真正新约书信。

Turretin, Francis 特里敦佛兰西斯(1623-1687)

  加尔文派神学家。特里敦是一位移民至日内瓦的义大利抗罗宗的孙子,是于十七世纪初瑞士主要神学家的儿子。特里敦本耐特(Benedict Turretin)是在多特总会(1618-1619)着成加尔文派信经的赞助人,他在瑞士及法国极力推介*多特信经。Francis 正如他父亲一样赞助此同一的加尔文主义信仰,并以学术性的方式对正统加尔文主义广为宣介。

  佛兰西斯出生并死于日内瓦,但受教于不同的神学机构:日内瓦、里敦、乌吹特、巴黎、扫模、曼特班等神学院。于一六四七年成为日内瓦义大利教会的牧师,并于一六五三年被任为神学教授。他因刚直不阿固守加尔文主义而著称。于一六八八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四大卷的《要义》(Institutio)。佛兰西斯特里敦死于日内瓦,为其子(Jean Alphonse)继为牧师(1671-1737),Jean 与其父相反,企图移除学术性的加尔文主义标准。

  佛兰西斯特里敦的神学一般说来乃是伯撒(Theodore Beza)以及反对阿民念的荷兰神学家的传统的加尔文主义正统神学。此外,反映逐语圣经默示的观念,正如记载在一六七五年所完成的瑞士信条中。特里敦对此神学的贡献乃是创造正确完整的教义立场。加尔文的神学提供了基层架构,而特里敦小心翼翼地根基由圣经得来的原则予以发扬光大。

  此纯正信仰于十八世纪并未得到支持。有关圣经经文由继续使用人本主义解经学者,以及怀疑圣经逐语默示(瑞士信条)与不可错谬性(比利时信经)提出了问题。此外,如特里敦之子这类的神学家故意贬低正统教的使用,企图分裂抗罗宗的势力;取而代之的,他们基本信仰就是使徒信经,以促进合一。

  无论如何,佛兰西斯特里敦的神学,在十九世纪为美国普林斯敦神学的长老会信徒,尤其是著名的查理赫治(Charles Hodge)所复兴。特里敦的神学要义于一八四七年复印,成为美国长老会正统训练的标准教科书。

Twelve Patriarchs, Testaments of 十二族长约

  外传,欲保存雅各十二子之遗言。该书或是写于主后十二世纪中,其中有些材料或为较早者。

Twenty-Five Articles 二十五信条

  为卫斯理约翰所草拟,是根据三十九条删去数条而成,此为美以美会于一七八四年采用。

Tyndale, William 丁道尔(1494-1536)

  英国改教家,热心改革,力主宗教自由。曾译圣经为英文,并发行新约数版。一五三六年被敌出卖遭火焚,此时已开始着手翻译旧约。其英译圣经,对后来英译圣经影响至钜。他赞成因信称义与圣经权威的道理。

Type 预表

  是某些真理在圣经历史的早期阶段中,以有限方式之体现,在后期历史中以绝对与完全的方式具体化。预表的应验称为对范。例如,大卫为基督作王的预表;基督是大卫王的对范。

Typology 预表论

  指新约中的某些事乃旧约中所预表者,故新约应验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