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vity 耶稣降生

  见圣诞节条,耶稣降生即“圣诞”。

Naturalism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自由派(新派)神学的根基,否认圣经和基督徒经历中一切超自然事物的存在,同时却坚持所有的宗教和宗教经历,是宇宙间无位格的自然律运行的产物,自然主义中的“神”,实际上是自然的一部分或宇宙的一方面。

Natural Law 自然律

  人天生即有的道德原则系统,经院派归纳为“行善去恶”之心。

Natural Religion 自然宗教

  人凭理智可想像得出的宗教─基本上,相信造物主、人的责任和永远的命定,与一个人在地上的行事很有关联。这种宗教不需要神的启示或恩典。

Natural Revelation 自然启示

  神藉自然界,包括人的心与良心,将真理传递给人。也叫普通启示

Natural Theology 自然神学

  自然神学是藉着理性的反思,而不靠赖特殊的启示,即如神在基督与圣经中的自我启示,企图获得对于神及其和宇宙关系的了解。

  有关神的存在有三种主要形态的论证,这些论证都不靠赖特殊的启示。本体论的论证是说到神的存在是一个理性的必要性。宇宙论及目的论的论证是提出一位创造者作为世界之原因和目的的基础。道德论的论证则是从一位有位格的道德创造者,追溯道德的价值与义务的经验。

  本体论的论证是由安瑟伦在他的《对话录》(Proslogion)一书中所发展出来的。十七、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的哲学家再度提出,而且最近的哲学也多有讨论。本体论尝试仅藉着理智来证明神存在的逻辑必要性。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此论证将上帝定义为“所能思及者中,再没有比祂更大的那一位”。存在于现实中的,比仅仅存在思想中的更大。因此,“所能思及者中没有比之更大的那一位”,必要存在于现实与思想两者之中。

  此论证通常只因其套套逻辑(tautology)的本质,被认为是谬误的,仅仅定义一个实体是存在的,并不提供推论它的存在的依据。就如康德所指出的,一个商人并不能光在他的帐目的数字上,以多加多个零的方式来增加他的财富;正如商人需要为他的帐目辩护,同样的,本体论证也需要为神的定义辩护,视神为一个实在的存在,是“所能思及者中没有比之更大的那一位”。然而,此论证不能提供这样的辩护,它将存在视为一个套套逻辑,即不管论证的前题是真是假,其结论皆为真。

  属性或性质,就是使实存的“所能思及者再没有比之更大的那一位”,仅比想像中的“所能思及者没有比之更大的那一位”更优越一些的属性或性质。但是存在并不是使一个实体拥有它之后,能够比不拥有它的其他实体更大的一种属性。存在是有一个东西在那里,若不然就根本不在那里,那叫存在。将存在附加到神的定义里,其本身并未提供相信神存在的理由。

  宇宙论与目的论的论证,是在阿奎纳多马神学总论中所谓的“五法”中所想像出来的,即有五种方法可以显示神的存在。这五种方法回溯到*亚里斯多德的教导,他说神是第一因,是世界的终局。此二论证都靠人的经验来观察。

  宇宙论的论证及宇宙第一因的存在。此论证说我们所看见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皆有其前置肇因,没有一件事是完全自我肇始的;但是我们必须在这因果关系的链锁中的某处,提出自我肇始的第一因,否则此一因果过程永远没有开始。此自我肇始的第一因就是神。

  目的论的论证(有时称为物理与神学的论证),其名来自希腊文 telos 一词,意即“终结”。观察在我们经验中的事物好像都是导向终结的,是超越本身所想所控制之外的。……所意图的证据,在自然中可观察得到,但意图蕴涵着有一个宇宙性的心灵,在自然之外,有能力去履行它的意图。此宇宙性的心灵就是神。

  道德论证是注意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会承认某些基本的道德价值与义务。这些价值观不能被降级为只是一些习俗,也不能自物质世界导衍出来。物质的事物存于一个纯然是物质的平面。道德价值观意谓着一个真实的向度,是超越仅仅是物质上的真实。他们假设有一个位格、道德的存有者,是所有道德价值的来源,一切有道德意识的人最后都要向祂负责。此最高的道德存有者就是神。

  宇宙论、目的论与道德论的论证,每个都提出极有意义的重点,但仍旧不能具有结论性的作为基督教或其他宗教有神存在的证明。这些论证自身,与在它们之内,都不能显示其所谈的是同一位上帝。它只是一个假设,事先设定宇宙是单一系统,必定只有一个肇因,此因与赋予宇宙目的的设计者同等。再者,有一个假设,下结论道,这些论证的神与任何特殊宗教信仰的神是同一位。演化论对所有的生物从受造之始便带有特定目的计划的想法画上问号。有许多世界上的事物我们不能辨明其目的,没有人能说基于观察世界所有的目的为何。我们顶多能说世界拥有……结构上的证据。

  尽管有些抗罗宗神学家曾运用过自然神学,但它比较像罗马天主教的神学,不像改革宗的神学。

  加尔文并不运用上述的论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他相信在自然与护理中有神的普通启示,并且谈及我们人“对神性的觉察”或“对神的觉察”是“宗教的种籽”(Institutes, I.iii.4)。虽然此种对神的觉察被罪所损伤、破坏,但却未曾湮灭。为了查明确定有关神的知识,我们必须回到圣经中。

  自然神学是由十八世纪自然神教信仰者所提倡的,他们认为理性的宗教是以启示的宗教为基础,在奥秘之事与祭司之职间任择其一。十九世纪黑格尔与谢灵(F. W. J. von Schelling)的观念,与二十世纪田立克存在主义本体论同为自然神学更进一步的形式。他们以哲学上的存有,取代基督教有神论中超越的神。神失去不靠世界而独立的存在性。祂被视为一切存有的内在根据。后期基督教信仰便采取此种的现实观。

  一个主要研究自然神学的来源是吉福德讲座(the Gifford Lectures),此讲座是由吉福德(Lord Gifford)在十九世纪设立的,自一八八八年吉福德讲座的课程便在苏格兰大学举行,并且其出版物供应广大的读者。

  自然神学的现代版就是过程神学,其灵感主要起自怀海德,跟随者主要是在北美洲。过程神学拒绝圣经超越之神的观点,而偏好神是进化过程中一个有限因素的观点。

  巴特基于神在祂的话语中启示祂自己的理由,反对所有的自然神学;他认为不可能从别处得着启示。此观点为布伦纳所质疑,他相信巴特是言过其实;布伦纳赞同抗罗宗的自然神学,他基于神的形像、普通启示、保守之恩、圣礼、接触点等观念,争论恩典并未废止自然,而是成全自然。

  圣经本身并未含有证明神存在的论据。圣经假设神是已被人所知,但未被人全知,神透过祂的话使人认识祂自己。祂的话校正我们歪曲的知识,并给我们无法天生而得的知识。普通启示在诗十九篇;罗一18-32,二12-16(虽然此处可能指外邦基督徒);徒十四16-17,十七27上半提及。然而这些经节的上下文指出,此种一般的知识需要藉特殊的启示加以修正、补充。世界是由神的话所造的知识,不是从观察中推论而得,而是藉由信心得知的真理(来一2-3;参考创一章)。

  如果自然神学是被当作奠立启示神学基础的尝试,其结果会令人失望的。其论证就显得错谬、无结论而且误导。从另方面而言,对在各层次有限存在生物性自我满足极度缺乏的认识,所提出的形而上的与神学上的问题,仅能在启示的基础上给予回答。

  此宇宙论、目的论、道德论的论证,并不证明圣经中所启示之神的存在。然而,它们提醒人注意到,关于宇宙肇因、目的与道德价值的终极问题,并不能由宇宙本身来回答。要发现自然所提出终极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看神自我的启示。

Nature Worship 自然崇拜

  乃崇拜自然界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象、星辰、树木、禽兽等。

Navigators, The 海员布道会

  是由特罗曼(Dawson Trotman)于一九三三年所创立的福音派基督徒训练运动,着重圣经研究及背诵圣经章节。原是特罗曼以提后二章二节带领一水兵归主。于一九四三年他在加里福尼亚州成立一非营利事业组织,名为海员布道会。在一九四九年前,工作对象完全是服役军人,后来工作展延至远东与欧洲。他们的工作是个人对个人招募、训练,并指导服役军人、大学生与商人能作有效的基督徒见证,特别着重系统性的查经与背诵圣经。该会本部在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泉(Colorado springs)。

Nazarene, Church of the 拿撒勒人教会

  为一国际性宗派,为约有十五个宗教团体合并的结果。源始于十九世纪卫理宗圣洁运动及其组织,于一九○八年在美国德州的 Pilot Point 地方成立。一九○七年原名为拿撒勒人五旬节教会,一九一九年“五旬节”取消,因与“说方言”有关,有些信徒反对。

  拿撒勒人教会源于一九○六年在英国由苏格兰牧师乔治撒普开始,他在美时深受圣洁运动的影响。原名为苏格兰五旬节教会,一九一四年与美国拿撒勒人教会联合,因而产生此国际性的圣洁团契。一九三三年时分会创立于美国各地,有教会2,812间。十九世纪美国卫理宗盛行,拿撒勒人教会于廿世纪亦甚盛行。有国外宣教区四十二处,着重地方教会之教育事工、出版、神学院、大学与医院。

  教会行政采公理制与代表的监督制,统治体为教会总会,每四年召开一次,设于美国。信仰十分接近卫理宗,主张悔改后完全成圣之恩工,信徒实行什一奉献,禁戒烟酒、电影等娱乐。严守主日(不看报纸,不作不必要的工作与事务)。

Nazarenes 拿撒勒派

  1. 耶稣之门徒(徒廿四5)。
  2. 早年之一犹太基督教派,遵守摩西律法(见爱色尼派)。
  3. 匈牙利三位一体教派,极端照文字相信新约,拒绝发誓,并拒服军役,不承认罗马教会圣职、化质说婴孩洗礼等教条。

Neander, J. A. W. 尼安德(1789-1850)

  为德国犹裔著名之教会历史家及神学家。期使德国信义宗简单、有趣与非正式化。着有《基督生平》、《基督教与教会通史》九大册。

Nee, Watchman 倪柝声(1903-1972)

  福建省人,一九二四年得救,入上海圣经学院,地方教会(即小群聚会所)的领导人,《复兴报》(1922)与《基督徒》编辑,着有《属灵人》等书。曾替成寄归译过司可福圣经函授课程。

Neo-Catholic 新天主教派

  指圣公会复原派中之喜爱天主教神学或仪式者。

Neo-Evangelism 新福音派

  新福音派乃一九四○年代中发源于福音派的运动,由 Robert Lightner 将此词授意给 H. J. Ockenga。曾几何时,基要派自由派的争端始渐沉默之际,新潮流就冲进了当代神学中,保守派、正统派、福音派的对垒开始明朗化。有三件重要事实显出新福音派的问世,第一是富勒神学院的建立,矢志以最高学院的水准卫护正统。第二是葛理翰的世界性福音运动,呼吁教会与教会之间的合作。第三是《今日基督教》双周刊的创刊。

  新福音派认为基要派在教义上轻重倒置;又不与正确的历史与当代神学资料合作。基要派认为新福音派冲淡信仰或在信仰上妥协,以致削弱基督教的立场。

Neo-Liberalism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在当今神学中有两种用法,按一些正统神学家说,新正统派只是旧自由主义以新姿态现身,新正统派中的新奇说,是骗人的,因为如果你看它的第一前提(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神学或康德主义),是含有自由主义之姿态的。所以它不是新正统派,勿宁说是新自由主义更恰当。

  新自由主义一词,布特曼也用,他在讲存在主义时不断有自由主义的语气。

  1. 他在用历史批判的方法上与旧自由派如出一辙;
  2. 他的神学,本质上是以人为中心,因为有关神的任何说法,如果不改换为存在主义对人的用词,是绝对不可以的;
  3. 他认为哲学在解经之上,所以他的新约解释是标准的存在主义论。

Neo-Orthodoxy 新正统神学派

  为巴特布伦纳所领导的神学运动,称之为危机神学辩证神学,但最为通行的名称,却为“新正统神学派”。有的新正统神学派的神学家,可以说是受新正统信仰改正的纯正信仰神学家,又有的是受新正统派改正的新派神学家。以下概略举出十一点来说明构成新正统神学思想的关联。

  1. 新正统神学派(以下简称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他们是宗教改革的真正后裔。所谓“正统信仰”,就是宗教改革家们所形成、所理论出来的见解。但是改教家的能力迄今已经丧失,新正统派说他们是重新发挥改教运动神学的原动力。因此,在新正统派的文献中,曾多方援引路德加尔文的作品。
  2. 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正统派、罗马教与现代派(新派)所代表的是死路一条,在神学中是可有可无的。罗马教的神学已为其遗传的教义,以及其处理启示真理的教义观所破坏。正统派也和罗马教一样有毛病,采取同样的教义观,接受一个启示的教义观,并且拥护一个圣经为神所默示的见解,这种见解按照批判性的圣经知识来衡量,是已经过时了。现代派着重人的自制性,失掉了神权威的话语,所以是不可能有神学的。
  3. 新正统派的神学家相信圣经不是启示的本身,乃为启示作见证。圣经中的话并不是神的话,虽然神的话只有藉着话语的媒介方可以得到。他们表示,正统派认为圣经中的话就是神的话,这件事是错误的;把圣经的话当作启示,这也错误了,他们把人当中的的至善之点当作启示,因此圣经失掉了神学的意义。新正统派说在正统派不可错谬的圣经中,或在现代派所主张的自证宗教经验中,都找不到宗教的确实性,此种确实性乃是藉着圣灵的能力,凭着神的话,在人与耶稣基督的接触中方可获致。
  4. 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启示乃一大能的观念,是神自己在行动,人与耶稣基督的相遇,是圣灵的活动。启示不在言语中─甚至也不在圣经中─也不在文件中,乃是神与人的时常接触。启示是讲话,是讲词,是相遇,是接触,是对话;讲道、圣经与圣礼是见证启示已经发生了,并应许将来还要发生。
  5. 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圣经中的特殊事件具有特殊性格,这些特殊性格即如创造、基督救赎与末世。布伦纳与尼布尔在这种关系上宁愿用“神话”一词来说明,而巴特则用“故事”来说明。这些名词指明了它们所代表的现实性是真正历史的现实性,但是属于一种非常性格的历史性。
  6. 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实存主义哲学是基督教神学最好的出发点。布伦纳与尼布尔都承认他们是有负于齐克果的。巴特承认以前是受了实存主义的影响,但后来却企图整肃在他思想系统中的实存主义。但有两件事需要注意:第一,瑞典的神学家们(接近哲学分析派的)把巴特列入实存主义神学家以内。第二,巴特坚持在他的神学思想中引用实存主义的术语。
  7. 新正统派神学家的主要教义,乃包括在似非而是的逻辑形式里。在这一点上来说,布伦纳是齐克果的最近继承人,尼布尔也相信“似非而是”(Paradox),但根据以下的立场:任何企图除掉“似非而是”,结果就是神学的未成熟的自圆其说。巴特相信合理与一致应当尽量协调,但神学家总也不可从矛盾律中,或任何其他逻辑律中造出一个神来,但他总逃避人观念上的机谋。
  8. 新正统派神学家相信耶稣基督的绝对中心性。这论到巴特与布伦纳更为真实,他们在基督里看见古代教会信经中所说的“神而人”(God-man)。尼布尔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可是他在基督里看见了基督教救赎与启示的中心人物。
  9. 新正统派的神学家相信人是真的有罪。但原义原罪、亚当与堕落的观念都被重新解释,不过仍保留许多古老正统派所代表的教义;这些教义并不以历史的事件或情况为根据来重述,乃在众人所处的历史(超历史的)情形下所重述。这些事是继续不断地重演。正统派者看罪恶的可悲是对的,但把创世记第三章看的太认真,以为真的是历史上的事实,乃为错误。现代派把创世记第三章视为无物,不过是希伯来人的一种解说,说明人为何必要终身劳苦、两性是羞耻的,以及蛇不得不用肚子行走。他们也是错误了。
  10. 新正统派神学家普遍同意神是超越的。恢复并正当叙述神之超越的神学家乃是齐克果。现代派非常受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以致不能把握到神之超越的圣经教义。但在新正统派中,又把握到圣经的与齐克果式的超越教义;这意思是说,在神与人、天堂与地狱、时间与永世之间有着一显著的区分。
  11. 新正统派的神学家一般同意任何理性上或认识论上的接触神都是错误的。自然神学、有神论的证据与基督教辩证学都被拒绝为接近神的错误方法。他们同意宗教改革时期的加尔文与路德,近代的齐克果,声称福音的经验就是它本身的自我批准(自证为真实的)。

Neo-Platonism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三世纪兴起于亚历山太的哲学,以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之观念为基础,并采集希腊其他哲学与东方各宗教之观念。欲联合各哲学及宗教(包括基督教)之最好观念,而预备一新宗教,以神为一切最后的根源。此派将神与物质界结合,使物质失去实存性,藉着神秘性与神联合。此派曾影响奥古斯丁及中古基督教神学。

Nero 尼禄(主后37-68)

  于圣保罗一生的重要时期内任罗马皇帝,保罗、彼得都几乎在其治下殉道。

  史学家塔西图说,尼禄于六四年火烧罗马城,置众多基督徒于死地,还指他们为痛恨人类的结果。尼禄帝曾弑母、妻及养子,残暴之至,后因高庐及西班牙二地起革命,在众叛亲离下而自杀身亡,人民皆大快。

Nestorian Church 涅斯多留教会

  东方教会,其信者多散布于印度、伊拉克、伊朗与美国。遵循涅斯多留的思想,主张耶稣有二性与二位格;他们尊重涅氏与童女马利亚,但拒绝马利亚为“神之母”之称呼。涅派之神甫可婚,但主教则否。

Nestorianism 涅斯多留主义

  起于五世纪,是影响古代教会最甚的异端之一。此派在重要性,并使大部分的教会与主流教会分裂的结果上,仅次于亚利乌派涅斯多留的错误,就是他把基督的二性论的太远了。这样基督成为双层人性,成了两性与两位,而非一位两性。基督如此被认为一个与神有密切关联的人,涅斯多留解释基督位格最得意的比方,就是信徒与基督的联属。可是,他们所提供的看法,不是道成肉身的神,只是一个成神的人─一个从下面来的,而非从上面来的,绝非真正的道成肉身,此派所提供的只是神人的联合。

  当然,我们屡次坚持基督是一超凡的位格,在祂里面有真正的神性与真正的人性,联合形成一个位格,而祂是真神,正如父神一样,祂又是真人,正如我们一样。但是我们已经指出,在圣经中并未记载祂觉知有双层的位格。基督所采取与自己联合的是人性,而非人。祂既然有二性,祂也有两个意志,但是属人的意志总是完全从属于属神的意志。

  以上所说有关祂的位格,在祂的祈祷中有最好的说明:“不要照我的旨意,乃要照你的旨意成就”。如此我们能区分出基督的两性不是分割的。涅斯多留派的主要错谬,乃是由于把基督的神人二性分开,所以剥夺了祂属于人性价值与效果的痛苦,如果要救人类,这些都是必须的。只有当祂的神人二性在机体上,不可分解地联合于一个位格时,每一性情的行动才都有价值。因此,我们向来主张祂的真神性,祂的真人性,并祂位格的一致性。因涅斯多留拒称马利亚为神母,而被以弗所议会判为异端。后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Nestorians 涅斯多留派

  信涅斯多留主义者。

Nestorian Tablet 景教碑

  为一五二五年于陕西西安府附近所发现之巨碑。该碑是记述涅斯多留派基督徒于六三五年进入中国,及其后建立教会之历史。该碑是于主后七八一年所树立。

Nestorius 涅斯多留(?-451)

  小亚细亚人,安提阿修士,主后四二八年任康士坦丁堡主教长。因强调基督的人性,反对童女马利亚为真神之母,主张她仅是基督人性之母,而于四五一年在以弗所议会中被判为异端,黜免放逐致死。

Netherlands Missionary Society 尼德兰布道会

  为复原教第二布道会,意欲在中国工作。于一八二七年曾遣著名之传教师郭实猎莅华,后该会似退出中国,于荷属东印度群岛工作。

Nevius, J. L. 倪维思(1829-1893)

  美国长老会传教师,于一八五四年至中国,一八七一年居山东烟台,因其牧者工作而著名,曾介绍外洋果树,致成该地居民生产财源之一。逝于一八九三年。

  主张教会应自治、自养、自传,是为三自教会之最初观念,亦称之谓“倪维思方法”,其原则为

  1. 每一基督徒应由其工作自给自养,以生活言行在社区中为基督作见证;
  2. 管理教会方法,只能以地方教会信徒负责来发展;
  3. 教会应选择并支持有资格者从事全时间的工作;
  4. 应以本地方式并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教会。赴韩国的宣教师采用此法成效卓著。

New Age Movement 新世纪运动

  于一九七○年代所兴起的运动,但在一九八○年代声名狼藉,推广以瑜珈宗教与哲学的综合为基础的神秘异端。开始时以于一九七一年出版之《东西杂志》来推动自觉运动,并在女电影明星马克蕾(Shirley MacLaine, 1935- )的写作中放上最有力的赞许。

  这是一属乎个人的团体或组织,根本相信人至终要演进到为神的地步,并且达成全世界的合一,超越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与政治的理想。此运动乃是一“自觉的进化”,预备人心去承认并接纳未来的世界统治者─即圣经中所说的敌基督。新世纪的人相信一切生命的合一,而在他们本身里面成为普世自我与意识的一部分。

  新世纪运动的“神”,就是古代异邦宗教泛神主义的神。如印度教,新世纪运动声称要包容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宗教,认为万教归一,但它的基本哲学就是要破坏基督教的信仰。新世纪运动正是描述了敌基督的宗教─反对圣经中的神,并且声明自己就是神。跟随新世纪运动的人拒绝靠神恩,藉相信在十字架受苦流血、为我们的罪付上代价的耶稣基督(弗二8-9;约三16;罗六23)。

  他们相信救恩是人赚来的,脱生转世乃是得救程序的一部分。占星学声称一个人的命运乃根据于他(或她)的出生与某天体有关,在新世纪运动信仰中占重要地位。

New England Theology 新英格兰神学(1750-1850)

  在爱德华滋约拿单领导下的加尔文主义运动。为了顺应当时大复兴,被认为是美国最大思想家的爱德华滋发起了修订清教徒之加尔文主义,使之更能与大复兴的属灵经验相协调。为了适应大复兴的结果,爱德华滋遂着手与人的自由和神之主权对抗这问题挣扎。在他那本巨著《意志的自由》一书中,把一种神妙的改变放进加尔文主义中,他辩称人在得救之事上所担任的角色是不足取的。爱氏称神在其主权的意向上,藉着圣灵的工作使人的意志能回应神的恩典;简言之,神先有意志的倾向而使人对救恩有所反应。他想在复兴派的热心人士与乔舍(Charles Chauncy)之间来个缓冲,乔舍攻击复兴派情感太多,头脑不够。爱氏承认“有心无光”是错的,但是人不能只有真理而无经验。他想叫古老的加尔文主义与阿民念的极端派停战。

  此“新英格兰神学”左右了保守派公理会所办的大学,如爱氏为校长的耶鲁,当一七五○至一八○○年代,正值德国批判神学强盛时期。在此项过程中,清教徒神学“加尔文主义的基本特质就被剪除了”(C. A. Beckwith语)。在领袖中有何普金斯德韦特、及泰勒等人。

New Haven Theology 新海芬神学

  美国神学立场与耶鲁神学院泰勒有关,有时被称为“泰勒主义”。此派神学是加尔文主义之修改版,为第二次大复兴而辩护。新海芬神学与何普金斯的古老神学(“一致的加尔文主义”)相对抗。泰氏的温和立场导致一八三四年的哈特福神学院之成立,因此更引起多人赞助古老的清教派、加尔文主义神学。

New Hermenutus 新解经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解经学,有人根据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的激进的批判方法来发展。布特曼认为历史性的世界不受超然启示的侵入;因为科学的原则,并不受神迹的影响,如预言、道成肉身、复活与末世论等。

  从路得宗的解经原则,又加上他的激进看法,他认为旧约是着重律法,新约是福音,两者是相对的;他又认为,从人的观点看来,旧约的背景是消极的,新约的恩惠却是积极的。但他又说:新约的恩惠也被神话所遮掩,所以近代人觉得很难接纳,因之必须用存在主义的言语来“剥除神话”(demythologize),重新加以解明。

  布特曼基于齐克果(Kierkegaard)海德格(Heidegger)的实存主义的哲学来判定,我们必须以抉择来回应“凯歌”(Kerygma)─即新约福音的宣扬─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听到神的话语被宣扬出来时,这时他所作的抉择是非常重要;因为如此才能使听者成为一个证实的实在者,因之他就能有一种可能性,对自己有一种新的认识。所以圣道的宣扬,对于布特曼的解经法非常重要,因为神的道传扬出来时,才能呼召人得着新的存在的可能性。

  布特曼的新解经学派的门徒,基本上接受布特曼的方法,也认为是正确的解经法;但他们同时也接受路得马丁“惟有因信称义”解释才是合乎真理的。恩惠是在信心的领域之中,不是在历史事件之中;因此激进的圣经批判可以继续发展,并不会使信心受到阻碍,因为信心乃是属于超越历史的领域;圣经中相对的历史事件,乃是属于世俗历史中常常变动的领域。布特曼从原来的解经学释经与注解的原则中,更广泛地运用语言学的查究与实存主义的宣告来解经;但他的门徒们都觉得布特曼的方法仍有所不足,所以他们也随从海德格的思路。法其(Ernst Fuchs)与伊伯令(Gerhard Ebeling)两人都尝试以发展海德格语言学理论的解释学,更甚于布特曼,认为语言的本身就是解释的方法,也是实存的方法。“解释学”变成一种确切查究言语与字义的功用,也成为一种聆听“存有本身”(being itself)的呼召,而服从之;聆听有自己的“存有”,可以谦和地敞开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实存的个人。对于海德格,“存有”并不是神,但布特曼的门徒们,却觉得海德格对“恩惠”解释的言词,是可以用来作为基督教福音宣扬的原则。

  在布特曼之后的解经学,最清晰的解释可以在一本题为《新解经学》书中找到,这本书是由罗宾生与郭布(James M. Robinson and John B. Cobb, Jr. 1964)所编。这本书中包括了伊伯令与郭布很有价值的重要文章,此外又有许多美国学者,如:翟冷伯格(John Dillenbergen)、方克(Robert Funk)、怀厚特(Amos Wilder)与郭布等,又有法其的回答。换句话说,新解经学乃是更倾向于耶稣的教训,作为凯歌宣扬的构思,不像布特曼坚持凯歌只是一种历史的编纂。法其与伊伯令将耶稣的教训视为“道的临格”,或是一种“圣言的事态”("word-happening" or "speech-event"),他们以海德格的解释法辩解说:不单是复活的 Kerygma,而且也是耶稣教训的圣言,才能使任何听者获得末世的自我了解。耶稣教训的权威,不单只关连到当时巴勒斯坦的历史,如布特曼所说;耶稣的圣言照样在今天教会的福音宣扬中有同样的权威。因之在今天的的新解经学中,“凯歌”这个专名只用在辨别历史与今天教会的宣扬,已不太重要;今天最主要的,乃是以“圣言事态”来表明耶稣福音的宣扬。

  存在主义的解释,因此使布特曼的历史的耶稣,与教会的 Kerygma 之间的鸿沟所建立的桥梁,变得易于通行,使历史性的神学与系统神学,以“圣言事件”来加以配合,将耶稣的教训在今天的传道人口中传扬出来。尤其是伊伯令,他虽是海德格与布特曼的门徒,但他也是完全浸染于路得宗的解经学,所以他的解释更胜于布特曼与海德格;他坚持说:圣经上的圣言与真道完全是论到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法其,与他的朋友伊伯令,他们两人是同工,合编新约的解经学时,论到耶稣,说:祂乃是站在神的地位上,论到我们能够获得实存的自我了解的可能性。

  从前面所提到的伊伯令与法其两人的新解经学,看来他们似乎是回到了纯正信仰所相信的历史上的耶稣确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但是新解经学因为完全受到布特曼激烈批判学派的方法所影响,事实上是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的福音派对圣经的认识。新解经学批判性的假设,基本上并没有改变,不过是将布特曼的看法更扩大了。法其论到耶稣时,总是讲到祂的言论;但是他却没有看到“言论”并不能与讲者分开,把言论视为独立的,有了“神格化”的地位,是错误的。

  黑格尔派的解经学─乃是认为言论可以被传出来,但并不关连到讲者的人格,或是耶稣的神格─后来就是想查究耶稣的历史性,但是结果却完全失败。不管新解经学怎样注重耶稣言论的事件,却并没有看到耶稣言语教训,乃是将祂弥赛亚的身分启示出来;结果这种方法就一定会像布特曼对耶稣的怀疑观点那样,最后终于失败。罗宾生也是一样,他本来想以耶稣的言论,不是耶稣自己弥赛亚身分的显示,来查究历史的耶稣,结果也完全失败。法其也是如此,他只论到耶稣的言论,以及祂时间的概念;但是论到耶稣自己的身分,他却一言不发。怀厚特就是针对这一点来批判法其。盖士曼(Ernst Kasemann)照样在方法学上有了错误,他虽然比布特曼更进一步,盼望让耶稣有更超越的地位;但结果他自己也承认:耶稣曾多次宣称祂自己有弥赛亚的身分;但盖士曼居然仍是不肯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因为他个人的看法是如此。

  新解经学派开始时,有些人觉得可能很有希望成为正确的解经学派,但可惜他们用的方法太接近于海德格对语言学的看法,认为言语不需要与讲者发生关系,而能神秘地使言语本身发出功效。本文作者的近着《对于耶稣与福音的新认识》,以及另一本《耶稣,人格,及神的国》,在这两本书中特别提出,我们对于耶稣的言论与工作,当有一种适当的处置,我们当使用一种“描述的现象学”的方式来看那位讲者,而且要竭力地指出,一个讲者对于自己的认识,能从他所讲所作的事上表示出来。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有些模式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威争斯顿(Wittgenstein),马赛尔(Marcel),波兰伊(Polanyi),以及安斯孔倍(Anscombe)与史早孙(Strawson)。这种研究方式非常有价值,能使新解经学在研究“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合一的工作上,得到一个满足的结论;这正是纯正信仰的基督徒所坚信的耶稣确是弥赛亚,而且也是祂,这位弥赛亚自己在教导与工作;祂也是教会传统所相信的基督论的创始人。

  虽然耶稣自己宣称是基督的言行,并没有被更多的人所接纳,但现代的新约注释学已经重新开始注意到耶稣的言论之重要性,尤其是耶稣的比喻,更应当被众人所接纳。在神学方面,新解经学最近发展,关于“界域范围”的问题,几乎到了僵持的地步。今天布特曼新解经学派的著名代表人贾达玛(Hans-Georg Gadamer),以及最近福音派的解经家翟索顿(Anthony Thistleton)建议,“教会的”与“我们的”界域范围,应当得以熔和合一。这本是新解经学最初所想望的,也是今天大家所接纳的神学思想:就是圣经的经文与解经的人必须有相同的注解。但福音派的学者也必须注意,不要轻易地提到“圣经经文的意义”之界域范围,可以匆忙地熔合起来;然而我们对黑许(E. D. Hirsch)的解经学方法,有深刻的印象;因为他重视讲者原来的意义。解经的人虽是重要,但也要看他的背景如何;但他们有一个责任,就是必须要重视原来的讲者之权威,必须要建立经文本来意义的特权。这里所讨论的要点非常重要,因为乃是牵涉到耶稣与初期教会的原义与权威。至少在新约方面,新解经学似乎又对于耶稣言论原来的意义,重新发生兴趣;这一点可以从希尔(David Hill)所著的《新约的预言》,以及梅尔(Ben Meyer)所著的《耶稣的意向》两书中看到。

New Jerusalem Church 新耶路撒冷教会

  即瑞典堡派所创立的教会。

New Religious Movement 新宗教运动

  于一九六○年代与一九七○年代在西方社会中,有如 Hare Krishna 运动,文鲜明,Eckankar 与科学派发起各不同的新宗教运动。这些往往被称为旁门,在学术上称之为新宗教运动。

New School Theology 新派神学

  新长老会派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为福音派基督教的主流。沿用修改后的加尔文主义神学,对复兴的热心,道德的改革,以及宗派与宗派之间的合作,乃是它最显著的特性。

  新派神学在爱德华滋约拿单的加尔文主义上有其渊源,但其最近的前导者乃是泰勒(Nathaniel Taylor)新海芬神学(New Haven Theology),他创始了一道德政府的神学。他综合了苏格兰一般哲学的道德,再加上传统的加尔文主义的再解释,而创造一个以半伯拉纠派为根基的复兴主义。否认亚当的罪归给其子孙,并声明未重生的人能在道德上有所回应,特别是在基督之死上。泰勒辩称,人不必被动地等候圣灵来救赎他们。他的见解反映了为时已久的美国相信人类自由的观点。

  虽然旧派神学领袖们非常反对泰氏的神学,可是像芬尼(Charles G. Finney)毕察(Lyman Beecher)巴恩奈斯(Albert Barnes)复兴派牧师们,却将此说发扬光大。芬尼利用泰勒的神学,再界定复兴乃人使用神所预备的方法可以完成的工作。以此神学为根基,芬尼引进了他著名的“新方案”,即如称其听众为“罪人”,并当他们渴望归向基督时,邀请他们坐于“忏悔者座位”上。

  于一八三七年,长老会分为两派,占大多数的旧派将新派会员逐出教会,原因是他们在神学上的错谬;为与公理会联合的计划以及对奴隶制度的看法而产生分歧,乃是次要的原因。被逐出者曾发表奥本宣言(Auburn Declaration),即否认旧派定他们的十六条罪状。宣言承认─归罪(亚当之罪)的削弱观点─即亚当之罪行不能算在所有的人身上,但在亚当之后所有的人都是罪人─支持基督代替性的救赎,并称是圣灵的工作,而非人的选择,才是重生的根基。这乃是在新英格兰神学韦敏斯德信条之间的妥协。

  此被修改的加尔文主义在美国社会生活中,被利用为有力的行动主义。包括来自各不同宗派自动会社从事宣教事工与社会罪恶抵抗。在这些有建设性的工作上,新派长老会都担任重要角色,受后千禧年主义的影响,希望世界会有进步。

  在一八四○年后的十年中,新派神学变成更为保守。赞同者广泛地批评芬尼的主张。他们攻击达尔文主义,早期的圣经批判与德国的哲学与神学,协和神学院的史密斯(Henry B. Smith)浮出为主要发言人。他拥护系统神学与圣经的无谬,并认为新派已愈趋保守纯正,此对于一八六九年的长老会的复和颇具影响力。

New Testament Sacraments 新约圣礼

  包括洗礼圣餐

New Theology 新神学

  参看“现代主义”“自由主义”条。

Newman, J. H. 纽曼(1801-1890)

  英国教士,曾在牛津大学任教;为牛津复兴运动领袖之一,对罗马教会颇表同情,许多复原教的信徒都因他的影响而成为天主教徒,著书甚多。

Newton, Benjamin Wills 牛顿便雅悯(1807-1899)

  普里茅斯弟兄会领袖。原属贵格会,为牛津大学高材生,受达秘影响,后在普里茅斯服事并游行各地讲道。一八三五年引领其表弟特里格来斯信主。牛顿、达秘由于对预言解释及教会章程问题,意见分歧;一八四七年牛顿受到攻击,说他在基督降卑的教训上有偏差,但后由牛氏收回。事后牛顿撤出普里茅斯,多年在 Bayswater 地方礼拜堂聚会,吸引很多听众。他继续写作,直到他将近九十高龄。牛顿系一位具有严峻的加尔文主义观念者,并具有高尚的个人荣誉,影响当代许多教会传道人。

Newton, Isaac 牛顿以撒(1642-1727)

  为英国著名科学家、算学家,及哲学家。童年时,少受正式教育,只个人独自研读,但已显出其特别天才。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因发明引力公律而名闻遐迩。

  他认上帝为最高主宰,祂的能力支持着宇宙, 维护宇宙的美丽及次序。

Newton, John 牛顿约翰(1725-1807)

  为英国著名宣教士及赞美诗著者。幼年时充任水手,从事贩卖黑奴。于一七五五年悔改,成为热心之基督徒及布道者。所著之赞美诗有若干已译成各种文字,普天颂赞第219首“美哉郇城歌”即其作品之一。

Niagra Conferences 尼亚加拉培灵会

  于十九世纪末叶在加拿大之尼亚加拉所举办之查经聚会,此乃查经培灵会运动之始。原起于一八六八年,有八位与前千禧年派杂志名为《旷野行踪》有关者,在纽约开会。

  一八七五年又有一次聚会在近芝加哥地方召开,出席者有韦斯特(N. West)、布鲁斯(J. H. Brooks)、厄德曼(W. J. Erdman)等六人。一八七六年有戈登(A. J. Gordon)及多人加入,在中国的广州开会查经,由此产生圣经培灵会运动。由一八八三年至一八九七年,每年在尼亚加拉湖畔举行,故有此名。

  开会讨论题目为“圣灵的位格与工作”、“如何研究圣经”与“基督再来”。这些题目的研究深受达秘来美布道及普里茅斯弟兄会的影响。

Nicaea, Council of 奈西亚会议(主后325年)

  在教会历史中第一次的大公会议,是由康士坦丁大帝在庇推尼(即现今土耳其的Isnik)的奈西亚召开的。该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平息由亚利乌派在教会中所激起的派别意识。此次会议进行中,在神学承认上几乎是全场(三百位主教)一致通过的结果,就是奈西亚信经。由这次会议所产生出来的信经,是首次具有权威又普遍的信经,被送往帝国各处要求教会的同意(若不同意就将被除教或递解出境)。

  在奈西亚会议中,最白热化的问题,就是关于圣子与圣父的问题。一方面在与父的关系上,将神性归予圣子,被描述为圣子永远为父所生;另一方面则清楚说到圣子是从属于圣父。大约三一八年在亚历山大里亚爆发了与亚利乌之间的争辩。当时亚利乌在保加里斯(Baucalis)教区是一位深孚众望的长老,他遵循奥利金的学说,发展出一套理论来反驳主张耶稣具有神性的亚历山得主教。亚利乌颇具论理的辩才,他攻击亚历山得主教涉嫌主张撒伯流主义。在一次地方性的会议上,众人在聆听他的见解并散会后,认为他的思想并不健全,于是亚利乌又本着他极出色的文学与政治上的才干,在亚历山大里亚之外取得支助。他靠着神学上的见解,极受左翼奥利金派的赞同,其中包括该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而他最亲信、最有帮助的同僚,就是他在路仙学院的同学。主后三二二年,康士坦丁大帝的特使侯休斯(Hosius of Cordova)抵达亚历山大里亚,谋求亚历山得与亚利乌之间的和解,但却未能成功,于是大帝才决定召开一次教会大公会议。

  亚利乌派的见解拥有相当多记载下来的文件,其中心有力的思想,就是单一的、神格的、独特的、绝对的、分割的、超越的特性。这就是亚利乌所指称的父神。亚利乌派利用逻辑上的压力与圣经来为父神下定义,认为若想避免撒伯流派的错谬,那么关于子的某项结论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圣子观就是亚利乌派中心的意义。圣子不可能是圣父的本质或同质(不然本质就是可分割的或非特殊的,而此是不可能解说的)。因此圣子只能因圣父的旨意而存在,正如其他一切的受造事物一样。圣经描述圣子是被生下来的,的确暗示着父与道之间具有一特殊的关系,但并非是本体上的关系。生应当以具有作成的意义来看待,所以子乃是一受造之物(poiema)。祂既然是被生或被造,那祂就的确具有一起头,而这就导出亚利乌派的一短句:“当他不是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他(there was when he was not)。”子既然不是由父的本质生出,且祂是父首先所造的,那么祂就必定是从无中造出来的。祂既然不是完全的或不变的本质,那么祂就必定会有道德上的改变。因为神极端的超越,所以子根本不可能与圣父有真正的交通与认识。在圣经中称子为神(theos),仅仅是在功能方面而已。

  主后三二五年六月十九日奈西亚会议正式揭幕,由侯休斯主持,康士坦丁大帝列席。虽然当时缺乏正式的会议记录,但以后仍能补上会议记录。在大帝致完开会辞之后(内容一再强调合一的必须),领导亚利乌党派之 Nicomedia 的优西比乌就呈上一份信仰条款,内中坦白地显出根本脱离传统信条的意图。但因为反对声浪过于强烈,以致大多数的亚利乌党派都放弃支持此文件,并当着众人面前将这项文件撕碎。不久之后,急欲澄清同名之累的该撒利亚之优西比乌,颂读了一份冗长的信仰声明,其内容可能是该撒利亚教会的洗礼信经。

  优西比乌早年曾一度被在安提阿召开的大会逐出教会,因为他拒绝签署一项反亚利乌派的信经。而大帝于此次会议中亲自宣布他属正统派,只因他采用了“本体相同”(homoousios)一字。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以为优西比乌的信仰表白是形成奈西亚信经的基础,只是后来为大会作了修改而已。但事实明显不是如此,因后者的结构与内容显然不同于前者。大概信经是在侯休斯的指示下提出、讨论(特别是“本体相同”一词),并草拟出最后的形式,然后要求主教们签名。除了两名后来被逐出的人士之外,其他所有的与会人士(包括 Nicomedia 的优西比乌)都签了名。

  应当注意的是,此信经并不是现今教会所背诵的奈西亚信经。虽然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但后者却明显较前者为长,且失去了一些奈西亚信经中的重要用语。

  奈西亚信经中所表达的神学,断然是反亚利乌派的。一开头它就确言神的合一,子被说成“从真神而来的真神”。虽然信经承认子是生出的,但它同时也加上“从父而来”以及“非受造”这些字。它断然地主张子是“从父的本体(ousia)而来”,并且“与本体相同”。一些亚利乌派所用的片语,包括“祂曾经不存在”,主张子是受造之物,是从无中造出来的,明显是应受咒诅的。因此奈西亚大会支持本体相同论,而不采纳子的神性仅属功能上的观点。但信经中对于圣灵则只表明相信祂。

  在奈西亚大会中达成的其他事项,尚有确立庆祝复活节的日期,以及裁决埃及 Melitian 的分门别派。亚利乌与坚决跟随他的人都遭到放逐,但为时甚短。奈西亚会议中有位年轻的执事阿他那修,于会议结束后不久就继承亚历山大,任亚历山大城的主教,成为东方少数继续抵挡复苏之亚利乌主义的健将。无论如何,纯正信仰的奈西亚会议于三八一年举行的康士坦丁堡会议中再度受到肯定。

Nicaea, First Council of 奈西亚第一次大会

  于主后三二五年在小亚细亚庇推尼的奈西亚,为康士坦丁大帝所召开的。第一次教会大公会议,发表了奈西亚信经的初版,解决了亚利乌之争端,清楚说明了基督的神性,并奠定了其他的改革事项,本会中最大的成就,即“本体相同”(Homoousios)一字的使用,表明子与父同质。

Nicaea, Second Council of 奈西亚第二次大会

  于七八七年所召开之联合大公会议,旨在止息反图像之争辩。会中判决图像只可尊重,但不准敬拜;此外,乃决定其他有关教会的惩戒措施。

Nicene Creed 奈西亚信经

  奈西亚第一次大会所制订的信经,内容反对亚利乌派异端,拥护基督教的正统信仰,条文简短,主要说明基督与父神同质,基督即神。四五一年迦克墩大会通过,详细说明,圣子神与圣灵神的荣耀与神性。

Nicholas, St. 圣尼古拉

  生于四世纪,小亚细亚的教会圣职者兼主教,一生高洁廉正,传为佳话,是圣诞老人的起始者。

Nicholas I 圣尼古拉一世

  又名大尼古拉一世。为中世纪教皇制度最有力的代表,因秉持正义、慈善事业而著名。他坚持婚姻神圣的关系,并加强了教皇的权利。

Nicodemus, Gospel of 尼哥底母福音

  为一卷外传福音,内有二部分: (1)彼拉多之行传, (2)基督降至阴间。该书约写于主后第五世纪。

Niebuhr, Helmut Richard 尼布尔查理(1894-1962)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之弟。一九三八年任耶鲁大学神学院教授直到去世。他的思想受巴特和特尔许的影响很大,从巴特神学上,他看见新派神学的肤浅,而注重历史性启示的重要性;从特尔许的论说,他了解每个启示都受到当时的文化媒体的限制,进行分析美国社会群体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著作有五:《宗派主义的社会来源》(1929),《上帝之国在美洲》(1937),《启示真义》(1941),《基督与文化》(1951),《一神论与西方文明》(1960)等。

Niebuhr, Reinhold 尼布尔(1893-1971)

  美国神学家兼社会评论家,是美国新正统神学之先锋。其弟尼布尔查理(1894-1962)亦是著名神学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神学与伦理学。

Niemoller, Martin 尼慕勒(1892-1984)

  德国认主教会发起人(即只认耶稣为主)。一九三三年组织牧师紧急联会(Pfarrernotbund),反抗纳粹主义干涉教会。战后因对德国民族性无任何真正改变而大感失望,转为和平主义者,谋促进国际间之和解及社会之公义。一九六一年被选为普世基督教协会(W.C.C.)主席,直到一九六八年。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尼采(1844-1900)

  德国之哲学家。萨克森人。初于波昂及来比锡大学读神学,一八七○年改变初衷,不欲就僧侣之职,毕业后就到巴塞尔大学教授语言学。尼采夙倾心于瓦格勒(Wagner)之音乐,相处六年之后,忽觉瓦格勒所奏音乐了无趣味,且憎恶其所说,一般认为尼采那时已有精神病之先兆。一八八○年,弃教授职,潜居养病,但仍著述不辍。一八八九年,精神病更加厉害,第二年就死了。其友多伊森搜集其稿而刊行之。

  尼采之思想是从叔本华之生活意志说而来。然而叔本华以解脱为理想,尼采则认为拒绝意志为不当,而以权力意志(Den Wille Zur Macht)为人间之至高原理,由此而构成其独特之人生观。从其所说观之,一切价值之原,存诸自我;努力奋斗以满足其生活本能者,即是人间之真正目的,故云:“善即是力,力弱谓之恶。”

  他对于刚健,勇断能自我扩大权力者,以君主道德尊之;而对于服从,恭谨等,则贱之为奴隶道德。又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人当以能超出人间境界为其理想,符合于此理想者谓之“超人”(Uebermensch)。尼采对于当代所谓的文化,像政治、宗教、道德,都不遗余力的嘲弄、诋毁,曾说:“一切价值俱当转换。”其人独善天下,性情刚执,主张极端自我的人生观。其思想旁受孔德之实证论达尔文进化论马克思之唯物史观,以及当代之唯物哲学等的影响。著书甚多,《悲观渊源论》为其初作,以《琐罗斯德如是观》一书甚负盛名,其他则有《曙光》、《人事论》、《道德系统论》、《善恶之彼岸》、《科学论》诸书。晚年拟完成《权力意志论》四篇来完成其学说,但仅第一卷《敌基督者》在一八九五年出版,其余三篇来不及完成就死了。尼采为文,词藻丰赡,才思纵横,而又敢于立言,多奇辟语,故一般都爱读之。

Nihilism 虚无主义

  一种哲学学说,否认一切真实之存在,并谓一切人类知识皆为虚无。此种观念见于佛教及印度教。

Ninety-Five Theses of Luther 路德九十五条

  为路德马丁所拟,欲告当时人悔改之真义;结果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人一生均可悔改,教会真正的宝藏是神恩惠的福音,教宗无“裁夺权”,任何真信徒都能有分于基督的一切福益,无需靠赦罪文或购买赎罪券。

  下列九十五条乃是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被贴在威丁堡城教会门口的文告。在大学生活中,一般要反驳什么事情,也是采用这种公布方法,所以表面上它是很正常的现象,一点儿也不戏剧化。路德当时自信他揭露贩卖赎罪券这件丑行,必会得到教皇的支持。

  神学家修士路德马丁对赦罪券之功效阐释的争辩。为了阐明真理的热望,下面的提议是在文学士、神学士、以及神学正教授路德马丁牧师的领导下所提的。因此,他要求凡是不能到场,与他当面口头争辩的人,也可以这样的方式把它书写下来。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路德九十五条

  1. 我们的主,并为师尊的耶稣基督所说:“你们要悔改”,意思是说:信徒的整个生活乃是不断地悔改。
  2. 但是他所说的,不能认为是由祭司所执行的悔改,(如认罪与告解)。
  3. 然而,还不仅为内心的悔改;不是的,如果没有治死肉体,则内心的忏悔是没有用的。
  4. 所以,如果自我悔恨之意在,就要继续忏悔;意即一直到进入天国之门为止。
  5. 除了那些以教皇的意志,或根据法典的意志加上去的惩罚外,教皇既不该期望,也没有权利去免除任何惩罚。
  6. 教皇没有权利免除人的罪,除了已经宣告由神免除了的之外;或者,确定地说,去赦免他本人所能赦免的事件。如果他不留意这些限制,那么他就有罪了。
  7. 在神的代表─神甫─面前不肯低头者神不除去他的罪。
  8. 悔改法只行之于活人,对死人是没有用的。
  9. 因此,在人将死与紧迫的场合,圣灵藉着教皇,在他的谕令中有特殊的(例外的)办法,来恩待人。
  10. 所以,神甫如果将补赎法规加在临终者身上,让他带去炼狱,这是无知且邪恶的作法。
  11. 把教规上之悔过改换为在炼狱中之悔过的坏种子,是当主教睡着的时候被撒进去的。(太十三25)
  12. 依据教会法规的悔改,是在赦免以前要做的,而不是在赦免以后,所以证实为真正的悔改。
  13. 人死后,补赎法规对他已毫无作用,既如此就从教会法得到解放。
  14. 一个要死的人在属灵健康上或慈善捐款上的任何不足,都必使他怀着一颗畏惧之心去面对死;而且愈是不足,愈是畏惧。
  15. 此种不安与恐怖(与绝望中的恐怖相差无几)的本身(不谈其他),就已经够了,因而生出炼狱的悔改。
  16. 事实上,地狱、炼狱和天堂之间的不同,似乎是绝望、快要绝望和得救确信之间的不同。
  17. 对于在炼狱中的灵魂而言,似乎一定是:为了使恐惧愈减少,捐款数目在比例上就会愈增加。
  18. 可是,无论是理性或圣经都不能证明炼狱中的灵魂可以藉着增加捐款赚取功德。
  19. 似乎也并不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得救有把握的,虽然我们似乎有把握。
  20. 自行作主赦免众罪的教皇,对于罪恶的赦免,并不完全,他只赦免了他自己所加给人的惩戒。
  21. 因此,那些传赎罪券道理的人所犯的错,在于他们说:一个人可以藉着教皇所出售的赎罪券而免除各项惩罚。
  22. 因为什么呢?因为教皇能赦免炼狱中之人的罪,既然如此,那么根据教会法典来看,在人一生当中,就没有任何惩罚可受了。
  23. 如果真有人的罪可以完全被赦免的话,那么只有最完全的人─也就是非常少数的人─可以如此。
  24. 因此可以说:大部份的人都被此不辨是非及口头上可免于刑罚的承诺所欺骗了。
  25. 教皇在炼狱上所拥有的一般权利,各主教与副主教在其特别教区内也拥有。
  26. 教皇在藉着代祷─而不是藉开锁的权柄(他并没有这个权力)─赦人罪,那就不错。
  27. 凡声称当一枚钱币在奉献箱里发出叮当响声后,就会有一个灵魂自炼狱中直飞出去,这样的说法,乃是人所捏造的道理(Hominem praedicant)。
  28. 当钱币一响,贪婪之心顿起,这是必然的;但是,唯独教会的代祷(Suffragium)乃在神的旨意中。
  29. 谁晓得炼狱中的所有灵魂是不是都想获救?
  30. 没有人能确定他是真的悔改了,至于是不是完全获得赦免,更不得而知了。
  31. 凡是买赎罪券的人,很少是真正悔改的;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
  32. 凡认为自己藉着赎罪券而确信得救的人,将和教导他的人一样受咒诅。
  33. 有人说:教皇的赦免,乃是神因人与 和好而给的那无法估计的赏赐。对于这种人,我们必须提高警觉。
  34. 因为这些赦免的恩赐,只及于告解礼中所以补赎的罪,而那些罪是人自己所科罚的。
  35. 凡教导“要得救或得赦免都不须认罪悔改”的人,他所传的道理根本与基督教不合。
  36. 每一位真正在忏悔的基督徒,就是没有赦罪券,他的罪与刑罚都得了充分的赦免。
  37. 任何真基督徒,不论是生或死,都可以来分享神所赐下的基督与教会的恩益;这乃是神的恩赐,根本用不着赎罪券。
  38. 正如我所说(第六条),既然教皇的分配与赦免是宣告神的赦免,所以它是不该受蔑视的。
  39. 连最博学的神学家,都很难一面强调赎罪券的宽惠,同时又强调真忏悔的必要性。
  40. 真懊悔会得想补过;但赎罪券的宽惠免除了刑罚,却使人松懈,不想补过。
  41. 传使徒赦免的道理时务要小心,以免使人以为那要比其他慈善工作更重要。
  42. 基督徒应该知道,教皇并没有意思认为:买赎罪券就等于慈善工作。
  43. 基督徒应该知道,布施穷人或借款给需要的人,比买赎罪券要好多了。
  44. 因为藉着布施之工,布施会愈来愈多,人就可以在善行上有长进;买赎罪券在善行上是不会有长进的,而且愈来愈想逃避刑罚。
  45. 基督徒应该知道,一个看见弟兄有需要而置之不理;反而拿钱去买赎罪券的人,并没有为自己赢得教皇的赦免,反而招致了神的忿怒。
  46. 基督徒应该知道,除非他们有一大笔多余的钱财,否则他们一定会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开支有所储存,决不会把钱浪费在买赎罪券上面。
  47. 基督徒应该知道,购买赎罪券全听凭个人选择的自由,并不是非这么做不可。
  48. 基督徒应该知道,教皇在赦罪的时候,他所期望的乃是为人代祷,而不是金钱。
  49. 基督徒应该知道,如果他们不那么依赖教皇的赦免,那么它倒是有点用;反之,如果由于它们而不再敬畏神,那么它的祸害可就大了。
  50. 基督徒应该知道,如果教皇知道卖赎罪券者的强制压榨,他宁愿叫圣彼得教堂化为灰烬,也不愿以他群羊的皮、肉、骨来建造这间教堂了。
  51. 基督徒应该知道,教皇应当(也是他的责任)把他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就是那些买赎罪券的穷人;如果必要的话,为达此目的,他应当卖掉圣彼得教堂。
  52. 靠赎罪券得救这件事是靠不住的(徒劳心机);即令赎罪券的委托贩卖人,就是连教皇本人,都应拿出他的灵魂作保证。
  53. 为了传赎罪券的道理,而命令其他各教会不要讲神的话的人,乃是基督与教皇的仇敌。
  54. 在同一讲道中,用同样或比讲神的话更多的时间来讲赎罪券的事,就是谬讲神的道。
  55. 假如应许免罪这类不太重要的事,以打一次钟,一次简单的列队游行或一次仪式来庆祝,那么,在传福音这么重要的事,就得用百次钟、百次列队游行、和百次仪式来庆祝了;这还需要教皇也是这么想!
  56. 教会的财宝─教皇施给赎罪券的来源─既未被十分明示出来,属基督的人也根本不晓得。
  57. 这些财宝不是益世的财宝,因为这些财宝并没有分散在外,而是由卖赎罪券的人收起来了,这一点是最清楚不过的。
  58. 此外,这些财宝也不是基督及圣徒赚得的功劳,因为这些功劳用不着靠教皇,就能作成人内心的恩宠,以及外面的被钉十字架、受死与降下阴间之工。
  59. 圣罗林斯(St. Lawrence)说,贫穷人就是教会的财宝;不过,他说这话是用他当时的语言。
  60. 教会的钥匙是由基督的功劳而来的那个财宝,这样说并不为过。
  61. 因为我们清楚看见,教宗的权柄只足以免除他自己可以处理的惩罚和规条。
  62. 教会的真财宝,乃是神荣耀恩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福音。
  63. 可是,教会将本末倒置,当然使福音成为人所憎恶的。
  64. 可是,赎罪券的财宝,因为轻重倒置的关系,反而受人人的欢迎。
  65. 这样,福音的财宝好像是一把网,过去网上来的是人才。
  66. 赎罪券的财宝也是一把网,而它现在所网打上来的是人财。
  67. 据传讲赎罪券道理的人宣称,赎罪券是最大的恩宠;但所谓“最大的”意思是指着他们的收入税,而非指着赎罪说的。
  68. 事实上,赎罪券比起神的恩典以及十字架的敬虔何足挂齿!
  69. 主教和牧师们,对宗座大赦的使者有表示深厚敬意的义务。
  70. 可是,他们不应用自己的空想虚构的东西来代替教皇委托的事项,应负有活用耳目的义务。
  71. 凡反对使徒赎罪真理的人应当受咒诅。
  72. 凡反对卖赎罪券荒唐无稽之讲道的是有福的。
  73. 假如教皇猛烈攻击那些用任何方法非难赎罪券贩卖人认为正当,
  74. 那末,他更应当攻击那些利用赦罪之口实企图加害那神圣不可侵犯之博爱与真理的人。
  75. 主张教皇有赦免权,甚至也能免除人得罪圣母的罪,简直是痴人说梦。
  76. 相反地,我们主张;就罪孽来说,教皇的赦免不能免除人小罪中的小罪。
  77. 如果有人说,即使圣彼得是教皇,他也不能给人比这更大的恩惠了,这就是亵渎圣彼得和教皇。
  78. 与此相反的,我们主张:任何教皇,甚至圣彼得都有比这更大的恩惠,那就是哥林多前书十二章九节中所说的福音、德性、治理(或医治)的各项恩赐。
  79. 主张以教皇的纹章所饰的十字架与基督的十字架有同等的效果,乃为亵渎。
  80. 主教、牧师与神学家准许传讲这种教训的,必须在神人面前有所申辩。
  81. 赎罪券贩子荒唐的讲论,使有识之士无法尊敬教宗,也使他们无法保护教宗免于信徒们的诘难。
  82. 他们问:教皇以建会堂为理由,来获取卑鄙的金钱,理由似嫌不够充分;若是他以救众灵魂为理由,则理由算极公正,但为了表彰神圣的爱及灵魂的非常需要,教皇为何不倒空炼狱呢?
  83. 既然如今为得赎者祈求是错误的,那么,死者的弥撒与年祭日为何仍在继续?他为什么不返还为他们的缘故所献的金钱?
  84. 如果容许那些不敬虔与怀敌意的人用金钱为手段,来拯救在神的交谊关系中敬虔的灵魂的话,而另方面又不以白白的爱去拯救那需要拯救的敬虔可爱的灵魂,请问神的敬虔与教皇的敬虔何在?
  85. 关于忏悔的教会法规,经过长时期不用,在效果方面来说已形同死文,那么,为什么由于赎罪券的代价可得赦免权而又十分有效呢?
  86. 今日教皇的财富已超于最富有的百万富翁了,他岂不能自己掏腰包来建一座圣彼得教堂吗?何必去用老实的穷人的钱?
  87. 对于那些真心痛悔有足够资格蒙神赦免的人而言,教宗赦不赦免又有何关系呢?
  88. 假如教皇从前一天作一次(赦免)的事,如今一天作上一百次,也就是说,教会又能得到什么比这更大的好处呢?
  89. 假如教宗看重赦免过于看重金钱,而往年所卖的赎罪卷也有赦罪功效的话,为什么要停止以前那种赎罪券,却专门推销“禧年赎罪券”?
  90. 仅凭教皇的权威,企图抑压平信徒的这些疑虑,不去凭理性的回覆来清除疑惑,乃是使教会与教皇受敌人的嘲笑,并使基督徒处于忧郁的地位。
  91. 假如按照教皇的心意与说法去传讲赎罚券的事,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不会再发生了。
  92. 让那些对基督的百姓说:“平安,平安”,其实没有平安的先知们滚到一边去吧!
  93. 向那些对基督的百姓说:“十字架,十字架”,其实没有十字架的先知们说再见吧!
  94. 应劝勉基督徒虽历经痛苦、死亡与地狱,也要努力跟随他们的元首基督!
  95. 所以要让他们经过许多艰难而进入天国,也不去藉着信靠虚伪得平安。

Noel, Francis 卫方济

  比利时耶稣会士,一六八七年来华,译中文经书子书甚多,卒于一七二九年。

Noetus 诺尔都(二世纪)

  异端者。根据希玻律陀的记载,诺尔都是士每拿人。或许他是教导有关圣父受苦教义的第一人,即是说道成肉身、受苦、受死的是上帝圣父。他同时也反对“道”(Logos)的教义。他于主后二○○年被士每拿教会的长老定为异端。根据希坡律陀的记载,由于他的门人伊庇革那,因此圣父受苦说的教训由小亚细亚传至罗马。

Nominalism 唯名论

  谓普遍或抽象的观念只是名称,而无实际,乃起自个体之后者。与实名论(Realism)相反。实名论则以为普遍即实在,或说起自个体以前,或是存乎个物之内。中世纪以此二派之争执为最烈。

  初期时,嘉庇拉亚(Capella)主唯名论,与坡菲雷艾利基纳之实名论对立,但只属于论理问题;至于含有形而上学及神学之意义,公然对垒,则是在十一世纪之末,带头者为罗瑟林

  罗瑟林以唯名论来诠释三位一体之教义,说:“普遍的概念乃是为规定个体之用。人间气息,发而为声音,合而成言语,但此并非实在,实在的只有个体。所以三位中的‘神’,乃一普遍的概念,不过是一个名目,并没有所谓‘神’之实体存在。而父、子、圣灵三位,各自为一体,其力均等。”此说与正统教会相背驰,故大遭谴责。一○九二年索艾森大会迫令罗瑟林放弃其三神说,此虽非禁阻唯名论,但唯名论,自然因此而中衰,此后二百年间销声匿迹。其间安瑟伦一派遥宗柏拉图之思想,盛倡实名论,认为个物之本质是先个体而存在。其后亚里士多德之学说大兴,乃多应用亚氏之形相说。

Nomism 依法主义

  谓宗教在于严守定律。

Non-Being 不存有

  古教会接受希腊存有状态的等级,以神独具完全存有的状态,其他被造之物只有部分之存有。绝不存有者即为绝恶。今日之存在主义者认为,不存有乃对人之存在的一种威胁。所谓不存有即人类无以形容之忧惧。田立克:神有存在之能力,可以克服不存有的恐吓。

Nonconformists 不从国教者

  此指一六六二年,二千教士脱离英国教会,而不服教会统一条例,不依条例使用公祷书。后来此名词亦指英国任何宗派教会之不服从国教之教义与礼节者。

North African Church 北非教会

  为早年北非一切正宗基督教之通称。其显著人才为奥古斯丁特土良居普良等。

Northfield Conferences 北田培灵会

  是由慕迪(D. L. Moody)在北田所发起的圣经培灵会。北田是慕迪儿童时期的家乡,等到他成为一布道家后,于一八七○年代他便回到北田,并以之为根据点。于一八七九年他起意利用北田作为暑期圣经培灵会。慕迪原计划这培灵会专为帮助平信徒,增长他们的圣经知识并信仰,讨论为主作工的方法,并提高灵命的更新。他希望受训的男女信徒能回到本教会发挥所得到的影响。在一八八○年十天的培灵会,以及一八八一年三十天的培灵会之后停了三年,那时慕迪在英国布道。培灵会于一八八五年又恢复,而他为此培灵会指挥一切,直到他于一八九九年逝世。

  虽然慕迪为此培灵会的主脑人物,但他并非主要讲员。他邀请著名的圣经讲师,如 A. T. Pierson, A. J. Gordon, William E. Blackstone, C. I. Scofield, 以及 R. T. Torray 到培灵会来主讲。慕迪又邀请一些新派人士前来主讲,因此遭到诽议。慕迪本人在神学方面是保守派的,但他认为听一听他们的讲话也无妨,他想在极端左派与右派之间建立一中间立场。正在新神学派与基要派火拼的时候(特别于1923-1926)两造在发出的信函中辩论慕迪与这些人来往的意义。

  在暑期培灵会所强调的题旨,乃是反映慕迪及其他讲员所关注的。其中含有强烈的前千禧年派的思想以及时代论。虽然慕迪并不同情完全成圣主义,或凯锡克(Keswick)运动的极端派,但在培灵会的骨子里,的确着重圣洁与高度的基督徒生活。特别强调国内外布道工作。

  到底培灵会的真正影响力何在很难评定。参加培灵会的平信徒回到教会之后,能发挥什么影响么?所得到的印象,就是在培灵会中所强调的主题,不过是反映各讲员的关注。

  毫无疑问的,北田培灵会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但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基督教。于一八八六年北田培灵会发展至全美国大学生为期一个月长的培灵会,结果在此培灵会中有一百人奉献作国外宣教师,翌年的六月数目增至两千人。

  从此产生了“学生自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要在本世纪从事全世界布道工作。此风由美国吹到英伦及欧洲大陆。参加北田培灵会,并受慕迪感化的人有 Sherwood Eddy 与 John R. Mott。北田学生培灵会乃学生自愿运动(SVM)的诞生地,从此产生许多的二十世纪教会联合运动。

  北田培灵会在慕迪死后仍然继续,但缺少慕迪的远见与吸引人的力量,势力大减。

  事实上,北田培灵会逐渐减弱其早期神学上的反映。

Norwegian Lutheran Mission 中华基督教路德会

  为一八九○年创立于挪威,后于一八九一年传入中国以湖北老河口为中心的教会,于河南设有分会。

Norwegian Missionary Society 中华信义会湘中总会

  此会原创于一八四二年,一九○二年来华,开始工作于湖南资水,并有数处分会。

Notre-Dame 圣母院

  几处法国大教堂的名称,特指巴黎圣母院,建于一一六三年。

Novatian 诺洼天(三世纪)

  第一位反教皇的罗马主教,也是第一位有甚多拉丁文著述的罗马基督徒。因反对让那些在宗教迫害时叛道的信徒再入教,及信仰倾亚利乌派,而于二五一年被逐出教会。他赞同三位一体教义。后从者自成一教派称诺洼天教派,反对再接纳曾叛道者入教。后此派与多纳徒派合并,被视为异端。

Novatianism 诺洼天派

  为诺洼天发起之运动,反对教会再接纳一般因逼迫或罪恶而叛道的信徒入教,坚持该派乃唯一纯洁之团体。承认罪人能自神获得怜悯,却否认教会有定罪或免罪之权。

Noyes, John Humphrey 诺爱斯(1811-1886)

  美国宗教与社会改革者,发明与加尔文主义相反之完全主义的与再来的学说。于一八三四年他声称说他是“无罪的”。他设立了两个公社:一在佛蒙特的普特尼(1840-1848),另一在纽约的欧尼达(1848-1881)来实行并推广他的完全主义,圣经的共产主义,复杂的婚姻,男人节欲,人口控制,互相评论与教育。一八七六年移居至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著书有《美国社会主义史》(1870)。

Nun 女修道士

  为妇女之遵守宗教誓约者,终身不嫁,甘受饥寒,并绝对服从领袖。

Nuzi Texts 努斯文件

  努斯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在该处发现主前十五世纪之文件达数千件之多。

Nygren, Anders 虞格仁

  廿世纪瑞典著名神学家兼主教。其著作已中译者有《历代基督教爱观的研究》及《罗马书注释》等。与普世基督教协会(WCC)之成立有关,在路德会内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