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四十章

 

四十116. 耶利米和基大利留在猶大

  這一章記敘了在耶路撒冷失陷後,耶利米生命中的一些事件。先知和其他被擄之民關在一起,原因不明,但稍後獲釋,並得以選擇在巴比倫居住或留在猶大地。

{\Section:TopicID=236}16. 耶利米的決定

  根據三十九6,耶路撒冷陷落時,尼布甲尼撒看來並不在猶大地區,而是從某個基地的營中發號施令,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利比拉。70 拉瑪\cs8(參三十一15)即現今的爾蘭(Er-Ram),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約五哩之處,是被擄往巴比倫的人出發前的集合地點。不知什麼原因,耶利米和其他人一起被抓,而且雖然尼布甲尼撒下令要善待耶利米,先知獲釋前竟然還被上了手銬。這個讓主其事者手足失措的錯誤,無疑教他們畏懼神的懲罰。此處補充了三十九1112的記載。有關災禍的陳述發自異教的米所波大米軍官之口,可能聽來有些奇怪,但迦勒底人顯然在某種程度上了解猶大滅亡的超自然原因。從三十九12的告誡得知,耶利米作先知的名聲顯然早為人所知。七十士譯本的第3節較為簡短。護衛長向耶利米保證,如果耶利米願前往巴比倫,護衛長必厚待他。護衛長若被人看作是這大能的先知的守護人或施恩者,必然提高他在家鄉的地位。當其他人都是在不情願的狀況下被擄,耶利米卻被猶大的敵人賦予選擇的自由。當時的歷史發展徹底證實了耶利米的清白,向他的對立者表明了耶利米一直宣講的就是神的勸告。耶利米選擇留在猶大地後,獲贈糧食和禮物,禮物代表了巴比倫護衛長的尊敬。猶大的敵人給予耶利米有禮和人道的對待,和耶利米獲自同胞的待遇,恰成鮮明的對比。參耶穌在馬太福音十三57中的評語。對基督徒而言,世人表達的敬意甚於其他信徒,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米斯巴的地點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位於耶路撒冷西北四哩半的納比山威(Nebi Samwil);其二是位於首都城北約八哩山頂的納斯貝山丘。後者從銅器時代早期到馬加比(Maccabean)時代,均有人居住。

{\Section:TopicID=237}712. 基大利任省長

  尚未被擄獲的軍人,很可能仍以游擊作戰的方式與迦勒底人抗爭。至於猶大境內極窮的人(參三十九10),只要有自己的田地,對巴比倫人並不構成威脅。基大利的責任是幫助這些餘民安居樂業,並從收成當中納貢給巴比倫。終止游擊部隊的行動,是邁向政治和經濟穩定的第一步。以實瑪利8節)是王室的宗親,也就是基大利被暗殺的主謀。耶路撒冷於公元前五八七年陷落後不久,基大利即遇刺,亦即此處所述事件發生之後數月。七十士譯本和一些希伯來文抄本,於此節和列王紀下二十五23,在人名上有若干出入。七十士譯本作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馬索拉經文則多了一個約拿單以斐在馬索拉經文只見於旁註;而根據經文本身應作歐斐Ophai)。耶撒尼亞在列王紀下二十五23和一些希伯來文抄本作雅撒尼亞

  基大利的當務之急,是安撫游擊隊的眾軍長,並以猶大省長之身分贏取其信任。列王紀下二十五24記載,基大利要軍長不要懼怕巴比倫臣僕,而馬索拉經文的9節內容亦相同。所佔的城邑(10節)顯然是一些城市的廢墟,這些城市在耶路撒冷被攻打之前,即已被夷成平地。當巴比倫人佔領猶大地時,猶大人奔逃至摩押及其他各處。但由於他們對基大利的能力深具信心,所以又紛紛回轉來耕種已荒蕪的家園。

{\Section:TopicID=238}1316. 圖謀不軌

  基大利的誠意毋庸置疑;同樣,他想將穩定和繁榮帶回故土的心志,亦無可懷疑。於此之外,名不見經傳的亞捫王巴利斯14節),很可能意圖佔據領土,因此想要除去基大利。既然將要負責行刺的以實瑪利是大衛王的宗室,他必然因未獲委派作省長而感到被輕視。基大利被告知此事後,顯然無法相信其他人會不像他一樣衷心希望國家穩定。他的悲劇在於未能對處境和他人作精確的評估。他對自己的責任全力以赴,但卻也因此使他對工作失去了不可或缺的超然態度。這個他一再重蹈的錯誤,終究讓他喪命。讀者不妨對照約翰福音二2425基督的態度。

 

70 CCK, p. 26.

──《丁道爾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