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卅一章

 

三十一140. 歸回故土和另立新約

  對以色列和猶大合而為一的榮耀盼望,是本章的主題。

  16. 公元前七二二年撒瑪利亞傾覆之後,撒珥根二世擄走大批百姓。此處應許經歷被擄卻仍存活的人,他們將在北國過新生活。耶利米和何西阿(二1416,各英譯本)一樣,將以色列的被擄視為另一次曠野的經歷。2節最後一小句在不同的版本中出現的方式不一。馬索拉經文可以讀作當他尋求安息時,故而該句可譯為當以色列尋求安息時h]esed[ 一詞,被譯為信實RSV)或永遠的愛NEB),此詞無法以一個字譯出,它表達了神的屬性,正如西乃之約所體現的一樣。神將以這樣的恩慈、憐憫和愛,再次吸引祂被擄的子民歸向祂(參:何十一4)。在復興之日,凡栽種的必可收割果子(5節)。七十士譯本作「栽種且讚美」,但馬索拉經文則作「必作世俗之用」,顯示栽種的結果可自行享用,可見申命記二十八3039的咒詛屆時已取消。守望的人6節)可能指那些在節日時觀看湧往耶路撒冷聖殿人潮的那些人。在這復興的盼望中,北國和南國再次合而為一。

  714. 在這歸鄉的喜樂中,以色列再度在列國中揚眉吐氣(參摩六1)。對北方宣告的悔改信息(三12),導致以色列悔改回轉。甚至瞎眼的都要被引導行在他們不認識的道路上(賽四十二16),而以色列人這第二次大規模的離開為奴之地,同樣有磐石湧出水作為表記(參賽四十35,四十三17,四十八2021,四十九913)。神招聚他們回鄉,看守他們就像真心關切羊群福祉的好牧人一樣(參賽四十11)。獻祭的豐盛顯示地的出產富饒。此處清楚表明了人應有的優先次序(參太六33)。以色列人傳統上一直拒絕區分物質的富足和屬靈的祝福。

{\Section:TopicID=199}1522. 哀哭和神的憐憫

  拉瑪是位於基遍和比錄地區的城邑(書十八25)。耶路撒冷失陷之後(耶四十1),護衛長招聚被擄之民,並解開耶利米的捆綁。在餘民自巴比倫歸回後,拉瑪重新又有人居住(拉二26;尼十二33)。此處提及拉結其實指的是她的墓,該墓位於拉瑪附近,即耶路撒冷以北約五哩之處(參:撒上十23)。這裡形容拉結死後,為其後裔於公元前七二二年被擄而哀哭。參馬太福音二18,該處引用耶利米這些話,但並非用作預言,而是將拉結當作婦女的典型代表,因為希律王大肆屠殺嬰孩。歸回後,神必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參:啟七17,二十一4)。屆時以色列已被神管教過,她將聽從神的勸告。神的軛若是負得適當,其實是輕鬆愉快的(參:太十一30)。以法蓮這回頭的浪子,將看到神充分流露祂的愛(參:路十五2232)。

  第21節的以色列處女,是第二人稱單數。雖然她曾有過別的主人,神仍視她為祂的新娘(參三十一3)。22節的開始是:背道的女子啊,妳還要耽延到幾時呢?(參三22)女子護衛男子的創舉,正描繪了其中深厚的愛,即使一方體能較弱,但仍舊圍繞、支持較強者。在新約時代,主降世為人和祂的子民同等,以致他們可以捉拿到祂。基督的降世就是「道成肉身」(約一14),藉此神變為和我們一樣,為要讓我們能效法祂的榜樣。

{\Section:TopicID=200}2330. 未來的歡樂

  將來人們會再度形容猶大和耶路撒冷是公義和真正神聖的地方(參:亞八3)。耶利米在此用預言的完成式,描述神如何讓這些悔改的人得以飽足。這樣的前景使得先知在沈痛當中,得到很大的慰藉。一旦以色列人學到背道的教訓,神便會在這片欣欣向榮之地,增加他們的出產和羊群(參:結三十六912)。29節的民間格言反映出被擄之民的懷疑(參:哀五7;結十八12),他們認為神審判他們頗為不公,因為當下的情勢並非他們的過錯所造成。耶利米反駁此一說法,他指出將來人都要為自己的罪受懲罰。以西結書十八24更進一步闡述此個人道德責任的主題,而摩西五經則早已予以記載(申二十四16)。

{\Section:TopicID=201}3134. 新約

  摩西時代的約在新時代神的恩典之下,不夠有彈性,所以要被新約取代。新約將深深刻印在以色列人的心中,他們要出於自願地遵行此約,而非被迫。過去的背道如今被忠於神的態度所取代,故而以色列將不再受他人捆綁。耶利米強調:背棄神是全以色列禍患的根源。

  3537. 神的永恆不變藉著天體運行的恆常規律反映出來。只有宇宙的創造者才能夠給予這樣堅定的保證。神對恣意而行的以色列的愛,是整本先知書一貫且令人震撼的主題。七十士譯本以馬索拉經文的37節作為本段應許的開始。

  3840. 哈楠業樓位於耶路撒冷東北角,而角門則在該城的西北角(參:撒十四10;尼三1,十二39)。這兩者由東至西畫出北面城牆的界限。至於迦立山歌亞的位置則不得而知,但經節內容似乎指出它們為耶路撒冷西邊城界之延伸。此處的40節),乃指欣嫩子谷(見七31註釋{\LinkToBook:TopicID=145,Name= 29∼八3. 呼籲舉哀});則是獻人為祭後為肥油所浸的殘留物。田地在希伯來文聖經旁註 s%#d[e{mo^t[,意思並不明確,有認為和烏加列的稱呼 sd mt 有關,該詞意即「莫特之地」(field of Mot),亦即迦南死神之地。無論這些地方原本如何齷齪,神都會使其潔淨,就像祂洗淨全國的罪一樣。汲淪溪流經耶路撒冷東面,而馬門則位於聖殿的東南角(參尼三28)。65

 

65 D. F. Payne, NBD, pp. 616ff.

增註:新約

  耶利米書對猶太人的宗教和敬拜生活,都是一大分水嶺。從這時候開始,以色列過去所持守的和未來要遵行的,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分歧。約束全民的生活、以及給予以色列選民具體的準則,是西乃之約所定下的關係。這協定的基本條件是,以色列人有義務要順從神的規定,根據他們對公元前兩千年國際條約的熟知程度,對此情形當十分清楚。然而,在定居迦南的時期,迦南異教成功地誘惑了以色列人,使他們不再忠於西乃之約。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結果就更進一步演變成背道,也是被擄前的先知們所斷然譴責的行徑。

  事情難就難在當時西乃之約的準則,因著宗教融合的緣故,已開始受迦南異教敗壞的崇拜儀式影響而妥協。結果,異教的儀式被吸收進傳統猶太人的敬拜,所以在被擄前以色列歷史的大多數時期,這混合體可說是在表面上有幾分近似於正統的敬拜。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可發現,迦南邪惡荒淫的儀節顯然已佔據多數敬拜者的心。這自然導致一般民眾對宗教更進一步的狂熱,但一代又一代的以色列人卻顯然未曾注意到,迦南的妓女(qds%u^)和那位注重道德的神對聖潔(qds)生活的要求,不論在哪一方面均無共通之處。那時近東典型的生活型態是,依自己喜好或是照先祖的傳統過活,而不必理會律法的規定。這種心態讓許多代的猶太人相信,其父親的生活方式同樣適合他們。

  耶利米向全國宣告,背道和妄為的罪必遭致審判和毀滅為處罰,他同時提醒心有不甘和充滿敵意的國人,他們一直漠視西乃之約的責任。神的道德本質要求保全祂在西乃之約中的權益,當情形和神的要求相去甚遠時,祂只有懲罰以色列一途。故而,處罰以色列事實上是神公義的彰顯。耶利米知道,摩西的約即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仍有其不足之處,因為它是由外加諸人,就像當時的國際條約一樣。雖然它有包羅廣泛的獻祭制度以除罪,但蓄意和預謀犯罪者則不得饒恕(民十五30)。這種由剛硬的心而產生的罪,以存心拒絕神的愛(h]eded[)最為嚴重。既然這已是以色列人幾百年來的生活模式,那麼為未來的子孫訂下新的規定,顯然乃當務之急。如此一來,從被擄的經歷中所學到的屬靈功課,才能在之後的全國復興中切實履行。

  耶利米所期待的新約,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參:林後三6);而人也將從內心深處自然湧流出愛,作為對神恩慈(h]eded[)的回應。神願意赦免人、與人和好,必使悔改的以色列人充滿感謝,且更加體認到與神相交的責任。神曾藉著摩西和以色列立了一個榮耀的外在的約,幾個世紀以來證明這協定效果不彰,但這反映出的是以色列人的過犯,而非舊約有何不妥。然而,不論就任何層面而言,神與人的關係已每下愈況,使得西乃之約毫無果效,所以耶利米在此宣告,神和以色列人的新約即將來臨。既然人會發自內心地忠於新約,它必存留到永久,對人類永遠有效。新約雖是與以色列人所立的,但並不只限於以色列人,因為它賦予人們選擇的自由,所以它適用於神和任何願意相信祂的人之間。

  在耶利米和以西結為新約而歡呼喝采的同時,他們也看到它徹底改變了原先老舊的觀念。老舊的觀念把與神的關係視為眾人集體對神的關係,但新約則以個人代替全國整體來和神建立關係。如此一來的必然結果,是個人無法再把自己的不義,歸咎於祖先的傳統或當前社會趨勢。相反地,在新約之下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罪行的後果。耶利米對於宗教思想的最大貢獻,或許在於他強調新約是靈裡一對一的關係。當耶穌基督在各各他的贖罪工作開啟了新約後,全人類都可經歷到個人與神建立的信心及屬靈的關係。此後,凡憑著信心將自己交託給救主基督的人,均可在神的教會中有分。故而,藉基督寶血所立的新約,成就了神奇妙的恩典,以具體的屬靈關係,為一切的罪得赦免預備妥當的出路。藉著這樣的赦免,人類更深刻地經歷到神的恩慈憐憫,且因同在基督裡,更能以寬闊的心胸和不同的人建立弟兄姐妹的關係。──《丁道爾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