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耶利米書第十三章

 

十三127. 五次警告

  第1819節的寫作日期可能在公元前五九七年(參:王下二十四812),其餘的部分則約在公元前六○○年寫成。一個應當與神有親密的屬靈關係的國家,卻被異教的影響所腐蝕敗壞。猶大的屬靈分辨能力低到令人咋舌的地步,而恣意胡為的驕傲亦充斥整個社會,致使這個悖逆、背道的國家直走向滅亡。

{\Section:TopicID=153}111. 第一次警告

  這是藉一個行動的比喻來傳達,神以腐爛的麻布腰帶明白表示,拜偶像和伴隨而至的道德敗壞,將使以色列民族毀滅。他們從前與神緊密相連,但現在卻因背道而墮落,所以必須予以棄置。這個預言式的象徵乃根據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腰帶是衣物當中較為貼身的,它緊貼著人體,成為像大腿一樣長的襯袍。若將其浸泡在水中,就會變得比較柔軟。就象徵的意義而言,全國都應防範一切有害的影響。如果伯拉河和代表被擄之地的幼發拉底河是同一條河,那麼耶利米來回至少跑了五百哩。不然的話,它也可能指的是亞拿突東北方約三哩的巴拉城(書十八23),即位於現今的發拉河邊(Wadi Farah)。如果耶利米去的是幼發拉底河,AVNEB伯拉)很可能就在迦基米施一帶。腐爛的腰帶顯示,驕傲的猶大將因崇拜偶像而被降卑和處罰。神一直希望猶大忠實地緊貼祂,但她卻寧可與異教的神祇親近而自取滅亡。

{\Section:TopicID=154}1214. 第二次警告

  這是酒罈的比喻。ne{b[el 是貯酒用最大的陶器(參:賽二十二24,三十14;哀四2)。52 這裡有關酒罈和酒的說法,可能是公元前七世紀酒徒中盛傳的格言。然而,這些酒罈就是酩酊大醉的人,他們盛滿了神的忿怒之酒,而這忿怒之酒並非只限於給猶大喝(參二十五15)。在古時近東,醉酒是社會上的嚴重問題,因為當時飲料的種類比現今少得多。醉酒帶來諸般的罪惡,挪亞(創九2125)、拿八(撒上二十五)和其他人可為代表。酗酒也是迦南異教崇拜的特徵。新約警告人們不要醉酒,敦促人們披戴基督(羅十三1314節)且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耶利米強調,正如酒精破壞人的判斷力和行動能力,在即將來臨的危機中,人們會像已經大醉了一樣,無法分辨敵友亦不能護衛自己(參:耶二十五1528;結二十三3134;賽五十一17;詩六十3)。

{\Section:TopicID=155}1517. 第三次警告

  乃是針對面對神的狂傲。榮耀應當歸予以色列的創造者,而非巴力。先知亦提醒全國注意神先前所發具象徵意義的教訓。神的百姓就像輕率的旅客,在日暮時,拼命要尋找投宿之處,卻已步履蹣跚。先知呼籲他們,在災禍的陰影籠罩下來之前,趕緊悔改轉向神。在希臘思想中,hybris 亦即驕傲之罪,引發眾神將驕傲之人擊殺。新約亦將驕傲和其他的惡,列為從人裡面出來的惡(可七22),並將驕傲與謙卑相對照(雅四6引用:箴三34;彼前五5)。對保羅而言,驕傲的罪人是敗壞的異教社會下的典型產物,而此一觀點正與耶利米之所見略同。

{\Section:TopicID=156}1819. 第四次警告

  是為君王和太后哀哭,也就是約雅斤(參二十二26)和尼護施他(王下二十四8)。約雅斤當時只有十八歲,因此太后在政權中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舊約只有提到猶大諸王母親的名字,卻未提及以色列諸王的母親,究竟原因為何則不得而知。先知要求這些王室自其寶座下來,並責備他們身為領袖,卻對先知的信息如此輕慢。希伯來文的 Neg{eb[ 意思是「乾」而非「南」(AV),而與此字十分近似的 Negeb 則位於迦薩/別是巴那條路之南,且被併入西乃半島的高地之內。該地區的城市盡都關閉,為要防止逃難的災民湧入。這裡提到的全被擄掠(19節),是詩歌式的誇張筆法,因為實際上只有可能作領袖的人選和巧匠,才被帶往巴比倫。雖然如此,這些人已足以代表整個國家。這種代表的原則即整個希伯來獻祭系統的基礎,而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便是這種原則最極致的體現(參約十一5052)。

{\Section:TopicID=157}2027. 第五次警告

  是最後的提醒,指出猶大若繼續任意犯罪,必然逃不過神的懲罰。希伯來經文在此有些難解。20節的主詞是耶路撒冷(LXX)。21節可讀作祂立你自己所認作主人的朋友來轄制你,那時你還有什麼話說呢?此處的朋友指的當然是巴比倫人,因為猶大經常與他們結盟交好。以色列人就像歷代那些掛名的信徒一樣,不相信這樣的災難會臨到他們。然而,耶利米堅定地指出以色列人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並陳述賣淫必會招致當眾蒙羞(參:耶十三26;何二10)。AV 中的腳跟是另一個委婉的說法,按字面翻譯是「身體被凌辱」(RSV忍受冒瀆NEB赤身露體)。23節表明了要讓這個國家改變其拜偶像的行徑,是多麼的不可能。所以,猶大必須承擔一切的後果。諷刺的是,這所有的苦難,均將由猶大從前熱心結交的國家,來加諸她身上。猶大既耽溺於暗昧無益的事,那位曾把她當新婦般疼愛的神,必使她當眾赤身露體如淫婦一樣。雖然這災禍數年之後才發生,但其陰影已如惡兆般籠罩南國了。

 

52 J. L. Kelso, The Ceramic Vocabul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1948), p. 26 and fig. 5, p. 47.

──《丁道爾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