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詩篇第一百零七篇

 

卷五:詩篇一○七至一五○篇

  這最後一卷與前一卷詩篇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只有一○六篇末尾的頌榮將兩卷隔開。不過,本卷內部卻明顯可分為幾部分:兩組大衛詩選(一○八∼一一○篇、一三八∼一四五篇);十五篇上行之詩(一二○∼一三四篇),其中四篇以大衛為作者(一二二、一二四、一三一、一三三篇),一篇歸諸所羅門(一二七篇);五篇「讚美」(Hallel)詩,即一四六至一五○篇,其開頭與結尾都是「哈利路亞」(「讚美耶和華」),這幾篇歡呼頌讚,將詩篇帶入高潮。猶太傳統也將一一三至一一八篇視為一組,稱為「埃及讚美詩」,在逾越節時使用。最後晚餐時所唱的「詩」(可十四26),很可能即為其中的一部分。

第一○七篇 拯救的神

  這篇動人的詩,主要的內容是以文字描繪出四幕景象,講述人類的災難與神的干預拯救。這些危難本身並非以色列人獨特的遭遇;然而由於本篇是用來慶祝被擄歸回,因此有可能這些事件是以四種方式來形容國難與解放。「這幾幕既是事實,又是象徵;是取自生活實例,然而旨在代表以色列的經驗。第1016節尤其明顯,有些話語顯然既合乎個人,又適用於全國」(克巴確克)。

  最後一段(3343節)發揮一個主題:神在人間世事中,很喜歡將命運作全盤大翻轉。

{\Section:TopicID=652}團圓之樂(一○七13

  這個起頭的呼召,言明本詩的背景是:以色列從被擄的狀況中釋放出來;此一主題在全詩中不斷出現,且有變化(見上段註釋)。贖民一字回應了一個習俗,即一個人的近親有義務將他從債務或奴僕的身分中釋放出來(見六十九18的參考資料{\LinkToBook:TopicID=447,Name= 呼求(六十九1318})。這正是神所做的,而招聚一字亦正回答了一○六47的禱告。有些註釋家認為,祈求與應允既如此相配,就當不理會第四、五卷的傳統分隔方式,而視一○五∼一○七篇為三重組曲,陳明神的恩惠,即對以色列的揀選與教養(一○五篇)、忍耐與管教(一○六篇),以及最後再度得著她(一○七篇)。克巴確克指出,三首詩皆以一字相連,將神的應許(一○五44)、刑罰(一○六27)與拯救(一○七3),具體呈現出來。

{\Section:TopicID=653}漂流者歸回(一○七49

  在大部分現代譯本中,以下四段的開頭都類似(「有些人漂流……」,「有些人坐在黑暗中……」等),如此,就似乎在談四種不同之人的遭遇。但這並不正確498,其實這四幕景象,可能是以四種不同的方式看同一件事,即以色列蒙拯救所脫離的可悲光景,但這種譯法使人看不出此種可能性。事實上,所有罪人的光景都與此類似,所以本篇可直接拿來應用,不必透過以色列的眼睛。

  迷失、飢餓、乾渴、疲乏,都是比喻的話,主耶穌亦曾提到,並且提供祂自己作道路、靈糧、活水,與賜安息者。本段的這一幕,把救恩的這幾方面結合在一起,又以可居住的城邑為其冠冕:若沒有這個高潮,無論就那一種含義而言,拯救便比急救好不了多少。新約常論到這點:參,如:以弗所書二22以下:希伯來書十二22以下;啟示錄二十一,二十二章。

{\Section:TopicID=654}被囚者得釋(一○七1016

  罪愆(參,11節)、黑暗、重役及捆鎖銅門鐵閂的限制,是另一種痛苦,與第一幕不同;不過作為比喻而言,不論是指被擄或人類墮落的光景,這段與第一幕都十分相配。在蒙拯救之前,人不單只迷失於廣大的世界,好像第4節以下所描述的客旅,也不單只侷限於一小塊地方,好像這些被囚者;他兩者皆是!

  撒迦利亞的祝頌詞,最後一節(路一79)將這兩個比喻連在一起,並引用了第10節,其中幽暗(和合:死蔭)直譯為「死蔭」(見詩二十三4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228,Name= 大牧者(二十三14})。主耶穌在路加福音四1819的宣告,若從本段的背景來看,就更加生動,因這裡講到被囚者不能動彈(10節)、筋疲力竭,甚至昏倒(12節)。

  「我心靈多年被囚捆綁,

    被罪包圍幽暗無光;

   主眼發出大能榮光,

    使我覺醒光滿牢房!

   鎖鏈斷落,心得釋放,

    我起來跟隨主前往。」499

{\Section:TopicID=655}患病者痊愈(一○七1722

  這裡的困難當然是疾病,但卻不是與罪無關的病500。第17節的開頭並不像 RSVTEV 所譯,有些人生病,卻明言:「愚妄人,因他們的過犯……」;而在聖經中,愚妄人是指背叛,不是蠢笨。另外,此處的動詞及其形容的片語都指出,他們的問題是自己招來的。由此看來,第18節大可令人想到現代的吸毒者,這只不過是人類長期以來定意要自我傷害的一例。

  因此在這幅圖畫中,必須加上罪的工價,或至少加上其過渡期的工價。這裡與前一段同樣強調罪,即人最根本的罪──藐視神的話語,第11節清楚講明這點,「愚妄人」一詞(17節,見上段)也隱含這點。然而罪更顯出,神的拯救是恩典:不僅是幫忙不幸的人(如:492332節,拯救迷路者或受驚者),更是「向不可愛的人施慈愛」。

  22. 詩篇四十與一一六篇是兩則樂歌(和合:歡呼)的最佳例子,伴隨著感謝祭,並表達出最深的反思。

{\Section:TopicID=656}海難者獲救(一○七2332501

  講述以色列從前困境(亦可延伸指人類的光景)的這第四個比喻,不是論人的罪,而是論人的渺小。在颶風的震撼下,我們方看清,這世界中有各種巨大的勢力,我們的存活不是靠管理得當,乃是靠神的許可。第27節將這點表達得很清楚,智慧可譯為「航海技能」(NEB),參 TEV,「他們一切技術都無用」。神的奇事既可令人謙卑,又可拯救人(243l節,為同一個字)。

  倘若本段的初衷為比喻以色列的被擄與得釋──如:本篇的模式所暗示(見上文),「海難者」一詞也可支持這解釋(如 Kissane 所指出),因以賽亞書五十四11用這詞來形容耶路撒冷,其背景正是如此。不過,主耶穌平靜風浪,是為門徒行的神蹟,因此我們讀這段時,可以放心將其應用於以色列和水手之外的人。

{\Section:TopicID=657}偉大的施恩者(一○七3342

  現在本詩放下患難──呼求──拯救──感恩的模式,而寫一段結論,即從這類經驗中學到:神有主權。最後一節好像尾聲,要確保這一課不被遺忘。

  3338. 這段話令人想起第49節的曠野景象,不過此處不是講人的迷失與尋回,而是講他的住處,或會致他於死地,或會帶給他豐足──因此,他絕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第34節的重要,從所多瑪的滅亡,及律法的警告可以看出:「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利十八28)。第3538節呼應了以賽亞書三十五67簡潔優美的預言,及申命記二十八15的祝福;這裡清楚陳明:只要有神,再貧瘠之地也會變成沃土,帶來豐盛。

  我們大可假設,這些經文不只是講沙漠與農場,更涵蓋其他各種貧窮與豐富,包括心靈與思想在內。參,如:啟示錄二9,三17,將外在與內在的貧窮作成對比。

  3942. 會因命運大翻轉而歌頌的人,多半是剛剛歸回或得昇遷的人,這並不足為奇。此處是歸回的以色列人在詠唱此主題,別處則以哈拿與馬利亞的頌詞最令人難忘。但其實,這些詩歌都當為所有贖民之歌。

{\Section:TopicID=658}尾聲(一○七43

  何西阿書的結尾也像這節一樣:嚴肅地提醒人,不可被花言巧語勾引,不可對神的大作為馬虎回應,面對史實亦不可只作空想。讀者必須設身處地,在四幅論患難與拯救的圖畫中看見自己的光景,而以新的亮光來頌讚神的慈愛。

 

498 開頭的詞彙分別為:「他們漂流」(4節);「那些坐下來的人」(10節);「愚人」(17節);「那些下去的人」(23節)。

499 查理.衛斯理:「怎能如此……?」

500 參,如:約翰福音五14的含義,與約翰福音九13相對。

501 馬所拉經文將第2327節(並40節)作了記號,意指有括號。但這幾節有充分的佐證,這種評註似乎沒有足夠的理由。BH 將這記號放在第2l26節,令人更困擾。──《丁道爾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