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出埃及記第十六章

 

{\Section:TopicID=183}十六136. 天上來的糧食

  1. 十五日,以色列若在一月十五日離開埃及,當天便是出埃及之後一整月。汛的曠野。汛(si^n)和聖山西乃(si^na{y)兩個名字在語言學上可能有關係,但本段清楚顯示並非同一處地方。此地又有別於尋的曠野(s]in,希伯來文子音不同),尋的曠野在汛以北二百英哩

  3. 埃及地。他們忘了在埃及是奴隸,反將其優點理想化,這也是人性。奴隸沒有多少肉吃,印象中的卻是巨形的肉鍋。在聖經別處,他們又懷念尼羅河三角洲辛辣的蒜頭和香甜的西瓜(民十一5)。他們所埋怨的似乎有兩點:食物不足,尤其沒有肉類。他們和其他牧人一樣,不願宰殺自己的牲口(參民十一22),但在曠野,除此以外,就只有奶和酪可吃。留意他們如何敏於指摘摩西居心不良,說他這樣做是故意的。

  4. 天上來的餅(或作麵包)若是依照古義譯作「糧食」(這似乎是 leh]em 一字的古義;和合本也譯作「糧食」),鵪鶉和嗎哪便都可以包括在這應許之內。每天收每天的分。神每日供應以色列的需要,可能是主禱文中「日用的飲食」之懇求的出處(太六11)。我好試驗他們。大概是指他們需要每日倚靠神才能得到糧食,又可能和遵守安息日不收取食物的誡命有關。如下面(2526節)所述,禮拜五必須收取雙分。

  6. 你們要知道是耶和華。食物得到供應,便能證實神的目的是要拯救以色列,並且證明出埃及的史實並非偶然。

  7. 以色列從神的拯救作為中可以看見祂的榮耀。其他經節將神的「榮耀」,視作會幕或雲彩中實質彰顯的光輝(出十六10)。

  8. 肉……食物。同時提到的供應有兩種:食物(嗎哪,「食物」原文作「餅」)和肉(鵪鶉);惟本節較不強調鵪鶉。神似乎要到西乃山頒布律法之後,才供應鵪鶉作為糧食(不是在此時),接著又用災殃攻擊他們;請參看民數記十一章31節。

  10. ,經常是神臨在的表徵,如詩篇一○四篇3節形容神乘駕雲彩。這字通常是指雷雨中可怕的烏雲,是神威榮、忿怒、難測最合宜的象徵;然而本節可能不過是指雲柱(出十三22)。舊約也認識神本性的另一面,但只有基督才能完全啟示神,祂並不需要雲彩(太十七18)。

  13. 鵪鶉,是一種候鳥(在希伯來文是個集合名詞,如英語的 sheep 字),移棲在南歐洲和阿拉伯之間,途經西奈半島。這是一種能夠持久但卻低飛的圓頭小鳥,晚間通常在地上或小樹上棲息。牠們疲倦時連遊牧民族的黑色矮帳都不能越過,落地之後亦無法再度起飛。身手靈活的孩子,很容易便能捉到在地上奔跑的鵪鶉。這種雀鳥味道鮮美,曬乾後埃及人視為珍饈(希羅多德,Herodotus, ii.77)。鵪鶉在民數記十一章,變為神用作懲罰以色列的「災殃」。然而本章只是順帶提到鵪鶉,嗎哪才是正題。鵪鶉約在三四月間,即逾越節後不久往北遷徙,這事實和民數記提到鵪鶉隨東風而至,在時間之上也很吻合。

  14. 細小的片狀物,早期的猶大解經家將這字解作「小丸」,即球狀物體(故和合本譯「小圓物」);但早期譯本及《盎克羅之他爾根》(Targum of Onkelos)卻取「鱗片」的意思。由於這個希伯來字沒有再出現於他處,要確定其意義是不可能的;然而同族語言卻支持「鱗片」的解釋。白霜,只是比喻顏色,在形狀方面沒有幫助16

  15. 這是什麼呢?ma{n hu^~ ?)這句話是「嗎哪」一名含義的解釋(中譯「嗎哪」manna 來自新約的希臘文),即是說「這東西叫做『什麼』」。經常有學者認為這個諧音或通俗語源(popular etymology)的解釋所根據的是亞蘭文,因為依照正式的希伯來語,這句話應該是 ma^h-hu^。然而以色列人卻正是如此理解這句話。本節所用的大概是通俗語源的解法,亦即用希伯來語解釋來自外文的名字。「摩西」一名的諧音解釋亦可與此相較(參二10註釋{\LinkToBook:TopicID=132,Name= 110 出生和收養}17

  16. 各拿一俄梅珥。後世的俄梅珥(~o{mer)幾乎有一加侖之多,然而阿拉伯的「古馬珥」(ghumar)卻可以解作「一杯」(參德萊維)。早期希伯來人的單位,可能也是這樣解釋;但這看法卻沒有證據支持,原因是這字太少出現。作為每日配給的糧食而言,一加侖分量太多了。

  18. 沒有餘……沒有缺。本節描述的可能不是神蹟,他們不過是一致同意每人一俄梅珥,將收集起來的嗎哪集中分配而已。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八章1415節顯然是這樣解釋。

  20. 他們不聽摩西的話\cs8。神的命令不論是怎樣,總有人試圖將神今日美好的供應,延長到明天應用,這種頑梗小信的態度是典型的人性。嗎哪不能久存,並不是什麼出乎意外的事:太陽一出來,嗎哪便會消失(21節)。

  23. 聖安息日。雖然創世記二章23節已有設立的觀念,安息日一詞在聖經中出現,這卻是第一次。本節在常用的 s%abbat[「安息日」一詞以外,又加插了一個更有力的字眼 s%abbat[o^n(和合本將「聖安息日」一句話重複作為強調;利二十五45等經文將這字譯作「聖安息」)。後者在其他經文,只是新年第一日的節期。

  24. 不臭。神蹟在於這次過夜,嗎哪沒有融化,也沒有變壞。氣候轉寒是一個可能,但胡亂臆測神用的是什麼方法卻無此必要。倘若嗎哪真是第31節註釋所形容的物質,較低氣溫也能解釋為什麼第二天沒有嗎哪。

  29. 耶和華既將安息日賜給你們。基於這句話以及違犯安息日的記載,有人提出安息日是個新奇的習俗,以色列人在埃及時並不遵守。可能他們身為奴隸,才是不能遵守的原因;列祖對類似(起碼在胚始階段的)習俗大概已有認識。

  31. 像芫荽子。嗎哪是白、圓、而甜的。後世以色列人對它毫無認識,所以才解釋得這麼詳細。本節的形容加上它在日光之下消失(被螞蟻收集)的特點,幾乎可以確證嗎哪就是阿拉伯人稱為「曼」(man)的物質。曼是兩種介殼蟲的小丸狀分泌,這種昆蟲平常棲宿在檉柳(tamarisk)的樹枝間。在化學上它含有天然糖分和果膠,今日只有春季雨後才在西奈半島的西南部出現。出產最多的是六月,依照聖經記載本段正在此時發生。然而嗎哪不論是何種物質,神子民在曠野流浪期間,總是得到神不斷的供應;詳細討論請參德萊維。較近期有博登海默(Bodenheimer)從化學角度解釋其形成過程(海厄特所引)。

  33. 罐子,用金製成,起碼在開始時盛滿了嗎哪。這罐今後和其他聖物,一同存放在約櫃之中(來九4)。這些聖物包括了寫著律法的兩塊石版,以及亞倫開過花的杖。──《丁道爾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