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经典译丛电子版 《圣洁》 J.C.莱尔 莱尔(J. C. Ryle,1816-1900) 英国19世纪杰出的福音派传道人、基督教作家,曾任英国国教利物浦主教。著述甚丰,最著名的除了《圣洁》以外,还有《18世纪英国复兴领袖传》、《四福音释经默想》、《与神同行》等。 中译本导言 赵刚   著名神学家巴刻(J. I. packer)在他的《活在圣灵中》(Keep in Steps with the Spirit,rev.,2005),谈到他年轻时曾经历了一场灵命危机,因为他受到了某种错误的灵性观影响。后来帮助他走出危机的几部书是,约翰·欧文(John Owen)关于圣灵和成圣的著作,另一部就是莱尔的《圣洁》。后来巴刻特意写作了一部关于莱尔的书,名为《忠心和圣洁:莱尔的见证》(Faithfulness and Holiness:The Witness of J. C. Ryle,Crossway Book,2002)。 书中前半部分是巴刻写的莱尔小传,后半部分就是莱尔《圣洁》的第一版,内容包括我们现在手中这部书的前七章。因此我相信,译介出版莱尔的《圣洁》中文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帮助很多在成圣道路上挣扎的基督徒。 一、莱尔的生平 莱尔(J. C. Ryle,1816—1900)【关于莱尔的传记,除了文中提到巴刻的著作之外,还有Eric Russell,J. C. Ryle:That Man of Granite,Christian Focus,2008,以及Ian D. Farley,J. C. Ryle:First Bishop of Liverpool,Paternoster,2001. Peter Toon & Michael Smout,J. C. Ryle:Evangelical Bishop,Reiner Publications,1976.另外,在http://www.churchsociety.org/issues_new/history/ryle/iss_history_ryle_intro.asp上,能看到M. Guthrie Clark所著的J. C. Ryle Biography,由Church Book Room Press出版。约翰·派博(John Piper)对莱尔的生平的简述,见http://www.desiringgod.org/resource-library/biographies/the-frank-and-manly-mr-ryle-the-value-of-a-masculine-ministry,最后还有莱尔本人的自传,A Self-Portrait:A Partial Autobiography,1975年经Peter Toon编辑后,由Reiner Publications再版。】生于英格兰柴郡(Cheshire)的麦克尔斯菲尔德(Macclesfield)市。就大的时代背景而言,在他出生的前一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被英国威灵顿公爵所领导的联军击败,这巩固了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而英国的工业革命(1770—1850)更是使她独领风骚,在随后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成为大英帝国当之无愧的黄金时期。 就英国的政教关系而言,确保圣公会人士在民事政府中特殊地位的《测试法案》(Test Act)在1828年被废除。因此,后来作为圣公会在利物浦第一任主教的莱尔,显然对圣公会在这段时期的兴衰有切身体会,而他的儿子赫伯特(Herbert E. Ryle,1856—1925)后来也被任命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牧长(Dean of Westminster)。 就教会内部的历史变迁而言,当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自由主义神学虽然在欧洲巳经有相当的影响,但在英国还是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产生冲击。事实上,1855年至1865年被认为是福音派在英国圣公会里的一段鼎盛时期。这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英美的第二次大复兴的尾声。英国第二次大复兴可以说是约翰·卫斯理的第一次大复兴的延续,只是卫斯理的复兴后来脱离了英国的国家教会,即圣公会,但复兴运动本身在圣公会里也产生了很多影响。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福音派的克拉朋联盟(Clapham Sect),其主要人物有维恩家族(Henry & John Venn)和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此外,在圣公会里还有一波亲天主教会的复兴运动,史称牛津运动,主要人物是纽曼(John Heray Newman,1801—1890)等人。不过,牛津运动所衍生的礼仪运动(Ritualist Movement)后来是莱尔服侍早期的主要辩论对象。莱尔的后期服侍,更多地关注教会内的治理事务和传福音宣教,对自由主义神学涉及不多。从福音派复兴的角度而言,与莱尔同时代的人包括慕迪(1837—1899)和司布真(1834—1892)。 对英美教会而言,老福音派的根源至少要追溯到卫斯理的第一次大复兴。事实上,莱尔的曾祖母就是被卫斯理带领信主的。这也导致莱尔家族几代人虽然并没有离开圣公会,却都是复兴运动的支持者。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莱尔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麦克尔斯菲尔德的市长。到莱尔的父亲时,虽然整个家庭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复兴运动和福音派,但因为他当时在经营一家银行,这在后来写回忆录的莱尔眼中,父亲整天都忙于世界上的事,很少回家、更没有什么敬虔操练,根本就是一个挂名的基督徒。这按现在一些人的标准可能有点说得太过,但莱尔就是这样认为的。话说到最后,谁是真基督徒,只有上帝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别;但这倒可以让我们略见一斑莱尔“花岗岩”般的性格。 莱尔出生于英国鼎盛时期的中上阶层家庭。1828年他11岁时,被送到著名的伊顿公学,一直待到1834年进入了牛津。虽然莱尔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对这两个学校的评价都不高,但现在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它们对莱尔一生的“积极贡献”还是不小。比如,莱尔在伊顿完全掌握了圣公会的信仰宣告,即《三十九条信纲》的教义框架,到死他都没有偏离。此外,在伊顿的板球队担任队长的经历,他的领袖才能得到了培养,以至于后来同时代的人称他是“天生的领袖”。他在伊顿精英辩论队里的经历,显然锻炼了他的口才,使他后来成为出色的传道人,这也是一个贡献。当然牛津给他提供了坚实的学识训练,虽然在很多自由“进步”的人士看来,牛津当时的课程显得有点保守。此外,莱尔的重生经历也发生在牛津,虽然在这之前他的“挂名”基督徒仅阅读包括《要理问答》和《天路历程》——这或许会让很多至今仍没有读过这两本书的“真正”基督徒汗颜吧! 他的“重生”经历基本上是这样的。1837年上半年,到牛津仅仅两年多之后,莱尔就着手准备包括五天笔试和一天口试的毕业考试,虽然最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但身体垮掉了。这场病导致他开始认真阅读圣经,思考关于悔改的事,并且祷告。因此,莱尔认为是敬虔操练带领他走过了毕业考试的煎熬。然后是他在1837年底的经历。在一次聚会上,他听到读经者宣读《以弗所书》2:8,感到是圣灵在亲自对他的心说话,于是被上帝的福音恩典完全抓住了。此后他阅读了威伯福斯的《对基督教的实际看法》(Practical View of Christianity)等书,从而完全建立了福音性的基督教信仰。 但这时的莱尔并没有考虑教牧服侍,虽然与他并列第一毕业的亚瑟·斯坦利(Arthur Stanley)很快就受了圣职,最后还成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牧长。有意思的是,后来斯坦利成为自由派的鼓吹者,而莱尔却成为福音派的旗手。不过,当时莱尔想的只是继承他父亲的银行事业,因此开始攻读法律。但1841年他父亲的银行意外破产,全家人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债务一直到20年后才还清。虽然在事后的回忆中,他仍然感谢上帝主权的带领,相信上帝所指引的道路一定是最好的。但这个创痛伴随了莱尔一生。事实上,莱尔后来回忆说,若不是他当时已经在福音性的基督教信仰上得到建立,很可能就自杀了。 所以,1841年莱尔接受圣职的邀请,可以说纯粹是出于谋生的考虑。而且他后来的几次迁职也很难排除有经济上的原因。但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莱尔的圣职呼召,大概也失之偏颇。因为对相信上帝主权预定的莱尔来说,包括谋生考虑在内的环境,都是上帝呼召临到一个人的恰当手段。因此他的服侍从一开始就尽心竭力,而且历史也证明了上帝的选择永远都不会错。 最初莱尔在艾克斯伯里(Exbury)的乡下服侍了两年,然后转到温彻斯特的圣托马斯城。虽然在温彻斯特的服侍开局不错,当地教会也极力挽留,但萨福克郡(Suffolk)海明翰市(Helmingham)薪水的诱惑还是令他难以抵挡,所以几个月后他去了海明翰。不过,莱尔后来承认,他至死都不确定,1844年从温彻斯特搬到海明翰的决定是否正确。但他在海明翰开始大量接触并进而认真研读清教徒的作品,也开始了后来享有盛誉的小册子文章写作,最后,他在海明翰结了婚,因为当时的薪水够他养一个家了。他在海明翰一共服侍了17年,到1861年离开海明翰,搬到同一个郡的斯特拉德布鲁克市(Stradbroke)时,他已经是全国闻名的人物了。   事实上,莱尔的主要作品都写于在萨福克郡服侍期间,但到1880年他打算退休的时候,却突然被女王传唤,到利物浦任第一任主教。利物浦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到19世纪50年代,它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贸易额占了整个英国的一半,是伦敦的两倍。据称当时全世界每十艘船就有一艘来自利物浦。但一直到1880年之前,利物浦的教会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区,反而下辖在彻斯特(Chester)。因此利物浦成立独立教区的呼声已久。从某个角度而言,莱尔莱尔的任命是福音派与自由派角逐的一个结果,所以莱尔只是在最后一刻才被告知任命。他在利物浦的日子里并非没有矛盾,但莱尔的回应是,埋头传福音。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莱尔的主要作品 “小册子文章”(Tract)写作在基督教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有人甚至把它追溯到新约时期的书信写作。在近现代教会史中,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英国的牛津运动。它由一群在牛津的基督徒撰写关于福音和复兴的小册子文章而起,因此,牛津运动有时又被称作“小册子文章运动”。它的篇幅一般就是一篇讲道的内容,但印成单行本发行,便于携带,售价低廉,是传播的好工具。莱尔在牛津时期,恰逢牛津运动,所以对这种方式很熟悉。事实上,莱尔后来的众多美誉之一就是“小册子文章王子”(Prince of Tract-Writer)【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lan Munden在Churchman杂志上的文章,“J. C. Ryle‘The Prince of Tract-Writer’”,(2005)。】。 莱尔在艾克斯伯里服侍时,就以小册子为工具了。他每个月都要把教会的所有家庭进行一次探访,此时就带着包含福音信息的小册子传发,只不过这些小册子里的文章还不是他写的而已。他搬到海明翰之后,讲道风格渐趋成熟,于是开始了他的小册子文章写作。他的第一篇小册子文章其实就是到海明翰之后讲道的总结,因一场灾难而作。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写作了很多小册子文章,最后集结出版,就是著名的《福音书释经默想》(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这一系列作品的写作是为个人灵修和家庭敬拜使用,因此篇幅不长,言简意赅,颇受欢迎,有点现在灵修版圣经的味道。1856年,他出版了《〈马太福音〉的默想》,1857年出版《〈马可福音〉的默想》,1858—1859年出版关于《〈路加福音〉的默想》(上下两卷)。不过他越写越多,特别是注释部分,到了1873年出版《〈约翰福音〉释经默想》时,虽然灵修或讲道式的默想部分还有,但注释部分多得已经很像一本完整的注释书了。 莱尔更著名的是一些独立主题的小册子文章。据统计,截止1897年,他的小册子就已经售出了1200万册,最著名的一些单行本,比如《你圣洁吗?》(Are You Holy?)售出了7.5万册,《活着还是死了?》(Living or Dead?)售出了11万册,《你祷告吗?》(Do You Pray?)售出了13万册,而《我们从宗教改革继承了什么?》(What do We Owe to Reformation?)则一年之内就售出了8万册!因此,莱尔是英语世界中当之无愧的被阅读得最多的作者之一。而且,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了至少12种文字,广为流传。   小册子文章写多了,当然就会集结成书。而因为这些书大多是根据小册子文章编辑整理的,因此书中常常会有重复的篇章。有人统计过,莱尔一生(主要是在萨福克的三十几年间)总共创作了二百多篇独立的小册子文章。【http://www.tracts.ukgo.com/john_charles_ryle.htm网站收集了莱尔120多篇小册子文章,供有兴趣的人参阅。】最早的文集是《基要真理》(Home Truth),共八卷,收集了约75篇小册子文章。最著名的文集是他的“三部曲”(或3+1),即《解开症结》(Knots Untied,1874),《古旧道路》(Old Paths,1877)、《圣洁》(Holiness,1877)以及《与神同行》(Practical Religion,1878)。其中《圣洁》最初是为反驳某种所谓的“圣洁运动”而作,第一版只有七篇,1879年再版时,扩充到了21篇。而《与神同行》是它的姊妹篇,其内容关注的是同样的问题。 如果要研究莱尔的神学,这几本书可能是最重要的材料了。【四本书一共收集了80篇文章,其中48篇在《基要真理》中出现过。】但有一定神学修养的人只要简单地浏览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们不是坊间会看到的系统神学或教义大全之类,而有很明确的实践导向。诚如约翰·派博所说,莱尔无论写作还是讲道,首先是以一个牧师的身份在做。派博引用巴刻的话说,莱尔“在阅读时,头脑里总是伴随着‘这是对的吗’‘这对普通人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些问题。”莱尔作品的特点是,简单,直接,直奔要害,而且文笔流畅,读来琅琅上口。莱尔自称他的写作风格是受到约翰·班扬和莎士比亚的影响。他的作品的另一特点是,易读、实践性强但并非浅薄,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在介绍《圣洁》时说,它虽然具有现代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但其思想或教义的核心就是对清教徒神学的提炼,因此钟马田甚至最后都不愿把它与现在温情脉脉的“灵修”作品归于一类。   莱尔在《与神同行》的序言中,明确把这“三部曲”(或3+1)归结在一起,期望读者把它们放在一起阅读。我们可以说,前两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教义框架,而后两部则是具体的实践建议。莱尔的“理论”总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比如《解开症结》,如果从教义结构的角度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会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莱尔当时的主要辩论对象是“礼仪主义”。所以,有些内容对现在,特别是对另外一个文化处境中的我们而言,可能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另外一些内容,如关于良心、洗礼、重生、圣餐、教会、信仰宣告、崇拜、安息日,等等,则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关于福音的基本真理、救恩的唯一性等内容,则更是日久弥新,永不过时。 《古旧道路》可以说是救恩论的完整表述,包括罪、称义、赦免、悔改、归信、信心、基督之工、圣灵之工,等等,是任何一个关心自己救恩的人必读或必须掌握的真理。此外,莱尔在这本书的首尾,特意加上了关于圣经的默示、拣选、恒忍(或救恩稳固)三篇,原因不仅是要回应自由主义神学对《圣经》权威的挑战,而且也有对福音派内部在教义上滑坡的担忧。有了这两部书作为基础,莱尔在《圣洁》一书的前七章对成圣神学做了进一步阐述,然后又给出一些具体例子和应用。最后,《与神同行》一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导基督徒的敬虔操练,对每一个切慕敬虔生命的基督徒来说,都具有非常切身的指导意义。 除了这些之外,莱尔至少还有两部有关历史方面的作品值得一提。首先是《英国复兴领袖传》(Christian Leaders of the Last Century,1869),书中收集了18世纪英国复兴运动中一些著名领袖的传记。该书现在已有中文译本,这是莱尔作品首次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另外一部是《古老的明灯》(Light from Old Times,1890),较早的版本名为《更正教会的人和事》(Protestant Facts and Men,1882),但最初名为《那些日子里的主教和执事》(Bishops and Clergyof Other Days,1868),记载的是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著名人物,也包括了几位清教徒。 虽然莱尔很多小册子文章是以讲章为基础编撰而来,但也有一些不是。纯粹把他的讲章集结成书的,反而没有几部。事实上一共只有两部。一部名为《楼上之室》(The Upper Room,1888),莱尔自称此书是从他几十年讲道生涯中精选出的21篇讲道。到1900年,当莱尔打算从利物浦主教的位置上退下来时(两个月后便去世),因为朋友们的极力要求,他又在马登(T. J. Madden)的协助下精选了24篇讲道,即《基督徒的赛程》(Christian Race and Other Sermons,1900)。这两部作品都可以说是莱尔讲道的精华之作,相当值得一读。 莱尔的生活和思想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层面,比如关于教会的合一等。但与此相关的一些作品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圣洁》的写作背景 《圣洁》的主要背景是所谓的凯锡克运动(Keswick Movement)【巴刻在《活在圣灵中》一书的相关部分(见其第四章),从神学角度对凯锡克运动做了最清楚的梳理,因为妨害青年巴刻属灵生命的灵性观,就是凯锡克运动所倡导的成圣观。不过,纳赛利(Andrew David Naselli)博士给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历史和神学研究。2006年他在Bob Jones University的博士论文专题Keswick Theology:A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octrine of Sanctification in the Early Keswick Movement,1875—1920,其主题就是凯锡克运动。这篇论文现在由Logos出版了电子书,书名为:Let Go and Let God?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Keswick Theology(2010).他的博士论文精简后,在Detroit Baptist Seminary Journal上发表,“Keswick Theology: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Doctrine of Sanctification in the Early Keswick Movement”,DBSJ 13(2008):17—67.其他如David Bundy,Keswick:A Bibliographic Introduction to the Higher Life Movementy,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1975);John Pollock,The Keswick Story:The Authority History of the Keswick Convention,Moody(1964);Charles F. Harford,The Keswick Convention:Its Message,Its Method and Its Men,Marshall Brothers(1907)等等,都比较旧,而且没有太深入的神学分析。】。 严格地说,凯锡克运动只是一个推动基督徒生命成长(成圣)的年度大会,在英国西北部一个叫凯锡克的湖区召开,至今仍在举行。所以它的神学观基本上就是该大会讲员的神学观。我们感兴趣的是它刚开始发起时的情形,所以应该说是“早期凯锡克运动”。 在19世纪末,延续卫斯理复兴运动而来的有所谓的“高等生命运动”(Higher Life Movement),凯锡克大会最开始的创办就是承袭了这类运动的精神。所以,从更大的历史尺度而言,一般人们会把早期凯锡克运动的成圣观追溯到卫斯理的完美主义以及后来一些相关的圣洁运动。但从更细微一点的时间尺度而言,早期凯锡克运动受到了有贵格会(Quakers)背景的一对美国夫妇史密斯夫妇(Robert Pearsall Smith & Hannah Whitall Smith)的影响。他们各自出版了一本书——丈夫罗伯特的书《透过信心的圣洁》(Holiness through Faith,1870),太太哈拿的书《基督徒幸福生活的秘诀》(Hannah Whitall Smith,The Christian's Secret of a Happy Life,1875),这两本书直接促进了凯锡克大会的召开。哈拿的书后来更被誉为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过根据纳塞利(Naselli)的研究,两人的生活并不幸福,而且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基督教信仰:罗伯特成了一个怀疑论者,而哈拿成了一个普救论和宗教多元主义者。 因为罗伯特·史密斯1873年曾经到访英国,所以他们夫妇的观点受到了英国福音派人士的关注,并且引起争论,特别是1874年在关于圣洁的牛津会议上。莱尔基本上属于持批评态度的一方。为解决问题,莱尔建议在1875年2月,专门就史密斯夫妇的观点再次召开会议,大家都基于圣经进行讨论。可惜莱尔后来因病未能出席,而支持史密斯夫妇观点的一方包括伊万·霍普金斯(Evan Hopkins),此人后来很快成为早期凯锡克运动的主要神学代言人。会议没有取得一致结论,于是支持史密斯的一方开始筹备第一届凯锡克大会。 不过,6月在布莱顿(Brighton)推广史密斯夫妇观念大会的酒店门口,出现了一封内容明显出自莱尔但可能他本人并不知情的一封信,信中对史密斯夫妇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也基于圣经阐述了正确的圣洁观。比较之后很容易就可看出,《圣洁》一书应该就是根据这封信的内容扩充而来。有意思的是,临到凯锡克大会召开的前夜,罗伯特却突然不能出席——根据纳塞利的考证,事实上是罗伯特的婚外情丑闻曝光了。但第一届凯锡克大会还是在1875年7月如期举行,只是仓促更换了讲员,所以史密斯夫妇及与其类似的观点仍然得到传播。 凯锡克大会最初的一些讲员的历史地位,也许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它所产生的影响,透过另外一些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的传播,可以说无远弗届。甚至在巴刻看来,早期凯锡克运动所倡导的成圣观,基本上成了认信改革宗和路德会教会之外所有其他福音派的标准看法。我们可以举几个中国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名字,就会发现它对我们灵性观的影响有多深。根据纳塞利的研究,慕安德烈(Andrew Murray)、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据戴德生的估计,凯锡克大会为中国内地会提供了2/3的宣教士。】、慕迪(Dwight Lyman Moody)和后来的慕迪神学院,以及达拉斯神学院的重要神学家如夏弗(Lewis Sperry Chafer),雷历(Charles Caldwell Ryrie)等都持这种成圣观。甚至倪柝声1938年到英国时,也出席了凯锡克大会。 (貌似無法在這裡貼圖,傳到照片里了。) 关于早期凯锡克运动的神学观点,纳塞利画了一套图表,把相关的几种成圣观都列了出来,并与改革宗的成圣观——也就是莱尔和巴刻等人的观点——加以比较。所以我们在这里就借来一用(参看以上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凯锡克的成圣观是卫斯理完美主义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更极端也更肤浅的方向发展,就是灵恩运动或其第一波,即五旬节运动;往靠近主流、更正统的方向发展的,则是达拉斯神学院的神学家们所代表的成圣观。卫斯理式的完美主义也许与改革宗传统观念的差别还不是太大,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成圣过程的不恰当看法,即过度推崇成圣过程中的某一次特别经历。但到了早期凯锡克的观念中,这成为把称义和成圣割裂最重要的经验理由。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福音派领袖或神学家之所以对凯锡克观念持同情态度,大都是因为个人经历到了这种“第二次祝福”的“危机”经验。当然,对像巴刻这样的神学家来说,问题在于是用个人经历来规范对《圣经》的解释,还是用《圣经》的整体教导来解释个别人的个别经历。 从更整全的《圣经》教导来看,凯锡克成圣观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把称义和成圣割裂,使两者分裂为在时间上有相当距离。从宗教改革、特别是改革宗传统的教导来说,称义和成圣在概念逻辑上的确需要区分,否则就容易滑入天主教的错误。但概念和逻辑上的区分,不等于时间先后的区分。后者的结果就是产生所谓已经称义但还没有成圣的“属肉体”的基督徒,这导致另外一些假谦卑的基督徒自称情愿“在天堂里做个看门的就好”——殊不知按照基督教传统,在天堂里看门的是使徒彼得!几年前《生命季刊》杂志有关于一个叫“小包包”的基督徒生命成长的讨论【见《生命季刊》总第27期(2003年9月)的文章以及后续讨论。】,引起讨论的所谓“混混基督徒”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典型,而且至今这个讨论似乎还没有尘埃落定。凯锡克成圣观对我们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巴刻对凯锡克观念的批评,第一点就是对称义和成圣的割裂,第二点是对圣洁的理解。这里凯锡克观念有从卫斯理完美主义继承下来的问题,即对“完美”和“罪”的看法过于肤浅,没有达到圣经启示所要求的深度。第三点是所谓“寂静主义”的问题,用纳塞利总结史密斯夫妇的用词,就是“放手让上帝做”。这其实与史密斯夫妇的贵格会背景一脉相承;而贵格会是基督教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极端教派,因其错误的神秘主义倾向而受到正统教会的拒绝。最后,巴刻认为凯锡克的教导与基督徒的实际经历也不相符。这当然是从他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的。 现在我们来看莱尔自己在《圣洁》一书中的引言,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提出的七个问题,或七条批评或反思,都可以归入上面巴刻的前三点。莱尔的第一点和笫六点.,可以归入巴刻的第一点;莱尔的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都可以归入巴刻的第二点;而莱尔的第五点和第七点,则属于巴刻的第三点。当然从某个角度说,巴刻的思路显得更清楚、更深刻一些。但这是因为巴刻离凯锡克运动的时间巳经比较久远了,而莱尔是在它正萌芽的时候做出批评的。不过,莱尔《圣洁》一书对正确的成圣观做了清楚的阐述,而且可以说是针对凯锡克错误观念的一剂良药,比如他在第二章中,就对称义和成圣之间的异同做出了清楚的阐述。因此,对任何曾因凯锡克及与其类似观念而感到生命挣扎痛苦的基督徒,莱尔的《圣洁》是必读之作。当然,如果能加上阅读他的《古旧道路》和《与神同行》,则关于成圣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导就都齐全了。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凯锡克运动主要关注的是基督徒生命成长,在核心教义上并没有偏离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正统,而且在历史上也影响了很多热心服侍的基督徒,这是所有研究者都一致承认的。所以1892年莱尔在慕迪的邀请下,还是到凯锡克大会露了一次面,并在慕迪发表演讲之前作了开始祷告,表明虽然他并不认同他们的某些观点,但他愿意在主里接纳这些弟兄姐妹。从这个角度说,莱尔的《圣洁》虽然有争辩的背景,但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树立正确、合乎圣经的观念,而不是批驳别人的错误。我希望阅读本书中文版的读者也能抱持类似的心态,因为这才是真正合乎圣经的圣洁所带来的果效,诚如莱尔在他的引言中所说:“一个促进圣洁的运动,却在上帝儿女中产生冲突和争辩,总是有点可疑的。为基督的缘故,以真理和仁爱的名义,让我们努力寻求圣洁,也寻求和睦。” 序 钟马田 多年来,在福音派的圈子里,我观察到一个最为令人振奋和满怀盼望的现象,就是信徒对莱尔主教的作品又有了新的、加增的兴趣。 在莱尔的那个年代,他是著名的、杰出的,他作为福音及改革宗信仰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为人所热爱。然而,出于某些原因,他的名字和作品不为当代福音派人士熟悉。我相信,他的书在这个国家都绝版了,旧书也非常难以得到。 就此而言,莱尔主教和他的同代人穆尔主教(Moule)遭遇的不同命运,在我看来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当今莱尔主教正被重新发现,有呼吁要重印他的著作。 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会对他的《圣洁》这一部杰出著作心存感恩。我永远不会忘记,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在一间旧书店里偶然碰到这本书,阅读它时的满足感——既是灵性上的也是理性上的。 本书真的不需要作序或作介绍。我要作的,就是力劝读者去读莱尔自已的引言。它非常宝贵,因为它提供了驱使他写下本书的背景。 莱尔主教的写作特点和风格是显而易见的。他总是基于圣经、解经式的。他从来不是先从一个理论开始,然后用不同经文来适用它。他总是从神的话开始,分解它。那是最棒的、最卓越的解经。因此,他的解经总是非常清楚、有逻辑、无一例外地引致教义的清楚宣告,并且有力量、有能力、完全脱离了情绪化(那常被称为“敬虔”)。 莱尔主教从17世纪伟大的清教徒经典作家的深井中深深地汲取资源。事实上,我们这么说是准确的:他的作品是真正的清教徒神学的沉淀,以一种高度的可读性和当代的方式呈现出来。 莱尔,就像他伟大的先辈一样,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条成圣的捷径,以及达成圣洁的一种“特效”方法;他却始终如一地将人领向“饥渴慕义”。这是我们“被充满”唯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愿本书被广泛地阅读,愿上帝的名被更加尊崇和荣耀。 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引言 在今天,圣经中有关圣洁的主题引起了许多人广泛的兴趣,本书的二十篇文章就是对这一主题卑微的贡献。圣洁的主题,是每一位爱基督、渴慕在地上拓展他的国的人,都当竭力推动的。每个人都能做点什么,我也愿尽我的微薄之力。 读者在本书中不会看到有明显争议的内容。我留意不提当代学者和书籍的名宇。我所提供的是我对圣经的研究、个人默想、祷告祈求光照以及阅读古代圣徒著作的结果。如果我在什么地方错了,希望在我离世前能够晓得。我们都是有限的,但是宝贝装在瓦器里面。我愿意受教。 我深信,多年来在这个国家,当代的基督徒对圣洁的践行、个人向上帝完全的献上没有足够的重视。政治、争论、党派主义和世俗吞噬了我们许多人心中活泼的敬虔。因此,个人圣洁这个主题已可悲地被边缘化。在许多地方,圣洁生活的标准令人心痛地低下。“尊荣我们救主神的道”(多2:10),并借着我们每日的行为举止把它优美地显出来的巨大重要性,已远被忽略。有时属世的人发怨言说(是有道理的),“有信仰”的人不如没信仰的人那样和蔼、无私和性情好。成圣,就其地位和分量而言,与称义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圣洁的生命相伴随,纯正的新教和福音派教义是无益的。比无益更糟的是,它造成破坏。世上有洞察力和精明的人会藐视它,把它看作是不真实的、空洞的东西,使得信仰被轻看。我深信,在合乎圣经的圣洁上,我们需要一个彻底的复兴,我很感恩,对这一点已经开始有了关注。 然而,把这整个题目建立在正确的根基上,并且保守这个运动免遭草率、片面及以偏概全的说法所伤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样的说法出现很多,我们不必惊讶。撒但很清楚,真正圣洁的能力以及对圣洁增加的关注将会给它的国度造成巨大的破坏。于是,在神的真理这部分,撒但需要助长混乱和争议。就像过去在称义上,撒但成功地混乱了人的心思,今天在成圣上,它仍在努力“用无知的言语,使人对上帝的旨意暗昧不明”。愿主责备它!然而,我仍旧盼望,坏事会变好事,讨论会引出真理,不同的观点会使我们更多地研究圣经,更多地祷告,在寻求什么是“圣灵的心意”上变得更加殷勤。 现在我觉得,在本书开卷前,我应当向那些在今天特别关注成圣主题的人提供一些导引提示。我知道这么做有风险,即令人看起来我自以为是,并且可能会冒犯人。但是为着上帝真理的利害关系,必须要做一些事情。这样,我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我的提示,我请求读者将此当作“在圣洁题目上的时代警告”。 首先我问,今天很多人在处理成圣的教义上,把信心当作唯一需要的事情,这是否明智?许多人以非常大胆、赤裸裸、不加限制的方式宣称,归信者的圣洁唯独靠着信心,一点儿也不凭借个人的努力,如此的宣称,是否明智?它符合上帝话语的规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在基督里的信心是一切圣洁的根源;迈向圣洁生活的第一步,是信靠基督;在我们信之前,没有一丁点儿圣洁;借着信心与基督联合是开始成为圣洁和持续圣洁的秘诀;我们活在肉身之中的生命,必须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信心洁净心灵;信心胜过世界,是得胜的;因着信,前人留下美好的证据——这些都是真理,没有一位受到良好教导的基督徒会否认。然而,圣经确实教导我们,在追求圣洁上,真基督徒既需要信心,也需要个人的努力和做工。同一位使徒在一,“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而在另一处说,“我斗拳”,“我奔跑”,“我攻克己身”,又在其他处说,“当洁净自己”,“让我们务必竭力”,“放下各样的重担”(加2:20;林前9:26,27;林后7:1;来4:11;12:1)。而且,圣经没有一处教导我们,信心使我们称义与使我们成圣的含义和方式是一样的!称义的信心是“不作工”的恩典,单单信靠,安息并仰赖基督(罗4:5)。使人成圣的信心是这样的恩典: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行动,它“生发仁爱”,如同源泉,带动整个里面的人(加5:6)。“因信成圣”(sanctified by faith)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毕竟只出现一次。主耶稣对扫罗说,“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莱尔引用的是KJV本:“they may receive forgiveness of sins,and inheritance among them which are sanctified by faith that is in me”,然而和合本的翻译是正确的,正是莱尔认可的。——中译者注】即使这样,我也同意埃尔福特(Alford)的说法,就是,“因信”这个词是指着整句话说的,不可单与“成圣”这个词连在一起。真正的含义是:“因信我,他们可以得蒙赦罪,并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比较徒26:18和徒20:32) 至于“因信成为圣洁”(holiness by faith)这个说法,我在新约里找不到。在上帝面前称义之事上,无可置疑地,在基督里的信心是唯一需要的。所有单单信的人被称义。义归算给那“不作工、只信的人”(罗4:5)。说“唯独信心使人称义”是完全合乎圣经、正确的说法。但是说“唯独信心使人成圣”就不是那么合乎圣经和恰当了。这说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个事实就足以说明。我们常常从保罗那里听到,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但是我们一次也没有听到,我们“成圣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相反,圣雅各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人面前显明我们被称义的信心,是这样的信心,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称义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地位上的,一个是显明出来的”。前者是保罗的视角,他说“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律法”;后者是雅各的视角,他说“因行为称义”。(T. Goodwin on “Gospel Holiness”,Works,vol. vii,p. 181.)】(雅2:17)。或许有人会对我说,“行为”作为圣洁生命的重要的—部分,是没有人会轻看它的。但是,在今天,把这点说得更直白是有益处的。 第二,轻忽登山宝训以及保罗书信后半部分中许多对日常圣洁生活的实用劝勉,这是明智的吗?这合乎上帝话语的规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每一位自称为基督徒的人都应当努力过每日与上帝同行、把自己摆上的生活。我们应当竭力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随时把担子带到主耶稣基督那里,无论是大是小,交托给他——对于这些,受过教导的上帝儿女不会表示异议。但是新约教导我们,对于圣洁生活,我们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泛泛而谈是不能扎心的。组成圣洁生活的具体而微的细节,需要被完全讲清楚,印在信徒心中。真正的圣洁生活不只包括信和感觉,也包括行和忍耐,既有被动,也有主动。我们的口舌,我们的性情,我们天然的倾向;我们作为父母和儿女,我们作为主人和仆人,我们作为丈夫和妻子,我们作为君主和臣民;我们的穿着,我们如何使用时间,我们在工作中的言行,我们在病中和康健中、在富足和贫穷中的心态——有作者【莱尔指的应该是清教徒作家。——中译者注】全面地处理这些细节。他们不满足于对信和感觉,以及对如何使圣洁在我们心中生根泛泛而谈。他们深挖并且进入到细节中。他们具体描述一个圣洁的人如果住在基督里,应当如何在他自己的家中,比如在自己家里的壁炉边行事为人。在今天的圣洁运动中,我觉得我们没有对这些教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人们听了一些有关“因信成为圣洁及自我献上”的火热布道之后,说自己“大大蒙福”,找到了“更高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家人、朋友却看不到他们的改进,看不到他们日常言语行为中在圣洁上有所增加,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性。我们应当记住,真正的圣洁,不止包括心里的感动和感觉。它远不止眼泪、叹息、身体的兴奋、加快的脉搏、对我们所喜爱的传道人的热爱、预备好随时与意见不同者争辩。它是有“基督的样式”,这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习惯、品格和行为中可以被别人所看到、观察到(罗8:29)。 第三,使用有关“完全”的模糊表述,强使信徒达到一个在圣经里没有、在经验中也没有的圣洁标准,这是明智的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圣经劝勉信徒“敬畏神,得以成圣”,“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要作完全人”,认真的读者都不会否定这个(林后7:1;来6:1;林后13:11)。但是我还不知道圣经中有一节经文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亚当的后代,在今生,能够达到或曾经达到真正的完全,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完全无罪。相对的完全,在知识上完全、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上言行一致、在教义的每一点上都完全纯正——可能偶尔能在上帝的百姓中看到一些这样的人。但是至于字面意义上的绝对的完全,在每个时代中,上帝最杰出的圣徒们,总是否认他们能够达到这一点!相反,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完全不配和不完全有深刻的感受。他们越蒙属灵的光照,就越看到他们自己数不清的缺点和瑕疵。他们有越多的恩典,就越“以谦卑束腰”(彼前5:5)。 圣经中记载了其生活细节的圣徒,哪一个是真的、绝对的完全呢?他们哪一个在写到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没有不完全呢?相反,大卫、保罗和约翰用强烈的语言宣告,他们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感受到软弱和罪恶。在当代,最圣洁的人,总是以深深的谦卑著称。我们见到过比殉道者约翰·布兰福德(John Bradford)、胡克(Hooker)、厄舍(Usher)、巴克斯特、拉瑟福德(Rutherford)、麦克谦更圣洁的人吗?但是每个读他们著作与书信的人,都看到他们感到自己每天“欠怜恤与恩典的债”,他们最不会做的就是声称自己完全了! 基于这些事实,我必须反对今天在各处有关“完全”的表述。我想那些使用这种表述的人,不是对罪的本质知之甚少,就是对上帝的属性、对他们自己的心、对圣经、或是对字的含义知之甚少。当一个基督徒冷静地告诉我,他已经超越了“照我本相”这一类圣诗的阶段,虽然它们在他初信的时候适合他,但现在已在他的经验之下了,我一定觉得他的灵性极不健康!当一个人说他还在肉身的时候有可能“无罪地生活”,而且真的说他“在三个月里从没有过一个邪念”。我只能说,他是一个非常无知的基督徒!我反对这样的教导。它不仅无益,而且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对于世上洞知这教导不对、不真实的人而言,这说法使他们厌恶并远离信仰。而对于感到自己不能达到这种“完全”的上帝儿女而言,这说法令他们沮丧。这教导使许多生命弱小的弟兄自我膨胀,当自己无有的时候,却自以为有。总之,这是危险的错谬。 第四,许多人说,《罗马书》7章描述的不是成熟圣徒的经历,而是未重生之人或软弱、根基不稳的信徒的经历,这对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我承认,自从圣保罗的时候起,这已经争论了十八个世纪。我完全承认杰出的圣徒,像一百年前的约翰、查尔斯·卫斯理和弗莱彻(尚不提今天的一些有能力的作者),都坚持圣保罗写《罗马书》7章的时候不是描绘自己的经历。我也完全承认,许多人看不到我和其他许多人看到的,即保罗在这一章中所说的都符合历代杰出圣徒的经历,并且他说了一些事情,是未重生的人或软弱的信徒不曾想说的,不可能说的。无论如何,这就是我看到的。但我将不对这章做详细的讨论。【想要了解这题目的人,可参考Willet,Elton,Chalmers和Haldane的注释,以及欧文的“内住的罪”,和Stafford有关《罗马书》7章的作品,它们有充分的讨论。】 但是我想强调的一个清楚事实是,历代最好的注释家都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罗马书》7章应用到成熟圣徒的身上。除了个別例子之外,不持这种观点的注释者都是罗马天主教、索西尼和阿明尼乌主义者。与他们相对的是几乎所有的改教家、清教徒和当代最杰出的福音派人士。当然,没有人是绝无谬误的,我说的改教家、清教徒和当代圣徒也可能错,罗马天主教、索西尼和阿明尼乌主义者也可能对。无疑,我们的主告诉我们,不要称任何人为“夫子”。但是,虽然我不称改教家和清教徒“夫子”,我请大家去读他们的著作,挑战他们的论点。可是,这还没有人做到!有些人说,他们不要从人来的“教义”和“教条”,这根本不是回应。问题的关键是:圣经经文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解释《罗马书》7章?其话语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无论如何,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不可忽略:一边是改教家和清教徒的观点和解释,另一边是罗马天主教人士、索西尼和阿明尼乌主义者的观点和解释。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基于这个事实,针对最近一些人(他们对《罗马书》7章持一种我称之为阿明尼乌主义的观点)对持不同观点者所使用的冷嘲热讽、轻蔑的言语,我必须提出抗议。那样的言语至少是不得体、适得其反的。这样的言语所支持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真理不需要这样的武器。如果我们不同意别人,我们不必带着轻蔑和藐视来谈论他们的观点。受到最杰出的改教家和清教徒支持的观点也许不能使19世纪的人都信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当以尊敬谈论他们。 第五,我们今天常常使用“基督在我们里面”这一表述,这明智吗?我对此表示怀疑。这个教义是不是被高举到一个位置,是圣经里没有的?恐怕是。 真信徒与基督联合,基督在他里面,认真的新约读者不会想要否认这一点。无疑,在基督和信徒之间有奥秘的联合。我们与他同死,同埋葬,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我们有五处清楚的经文教导我们,基督“在我们里面”(罗8:9,10;加2:20;4:19,弗3:17;西3:11)。但是我们要留心,我们要知道我们用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基督借着信住在我们心里”以及借着他的灵成全在我们里面的工作,这意思是清楚明白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说,在此之外,基督在一个信徒里面有某种神秘的内住,我们就要小心我们想要讲什么。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就会忽略圣灵的工作。我们将会忘记,在救恩的秩序中,拣选是父神上帝特别的工作,救赎、中保和代求是圣子上帝特别的工作,成圣是圣灵上帝特别的工作。我们将会忘记,我们的主说过,在他离开之后,他会差来另一位保惠师,“永远与我们同在”(约14:16)。简言之,为了尊崇基督,我们可能会不够敬重他特别的礼物——圣灵。无疑,基督是上帝,他是无所不在的——在我们心里,在天上,在两三个人奉他的名祷告的地方。但是我们真的必须记住,基督作为我们复活的元首和大祭司,特别在父神的右边为我们代求,直到他的再来;基督借着他的灵的特别的工作,成全他在他百姓心中的工作,而圣灵是他应许在离世后差来的(约15:26)。比较《罗马书》8:9与8:10,在我看来把这一点清楚地显明了。它使我相信,“基督在我们里面”就意味着基督“借着他的灵”在我们里面。圣约翰的话是最清楚明白的:“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他赐给我们的圣灵。”(约一3:24) 说了所有这些,我希望没有人会误解我。我不是说“基督在我们里面”这个表述是不合乎圣经的。但我的确说,过分夸大这个表述所包含的观念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圣经根据,而且非常危险;恐怕今天很多人在使用它时并不真正知道他们所说的,并且可能在无意识中贬低了圣灵大能的工作。如果有读者觉得我不必对此质疑,我向他们推荐塞缪尔·拉瑟福德(Samuel Rutherford)(一些有名书信的作者)写的一本有意思的书,名叫《灵性的敌基督》。在书中他们会看到,两个世纪以前,就是从对这个“基督内住”在信徒里的教义的夸大的教导中,发展出最猖獗的异端。萨尔特马什(Saltmarsh)、德尔(Dell)和汤(Towne)等假教师(正是塞缪尔·拉瑟福德所驳斥的),从有关“基督在我们里面”奇怪的概念开始,继而在此之上建立了反律法主义和最糟糕、最邪恶的狂热主义。他们坚称信徒各自的、个人的生命已经完全没有了,是活在他里面的基督悔改、信靠和行动!这个巨大错谬的根源是对这类经文不合乎圣经的强解:“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2:20)这个错谬的自然结果是,许多不幸跟从这派学说的信徒,会得出一个自我安慰的结论,就是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不必负责任了!信徒已经死了、埋葬了;只有基督活在他们里面,为他们做一切的事情!最终的后果是,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停留在属肉体的安全感中,他们个人的责任完全没有了,他们可以没有惧怕地犯各样的罪!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被扭曲和夸大的真理,能够成为最危险的异端之母。当我们说“基督在我们里面”的时候,我们要留心解释我们的意思是什么。恐怕在今天有些人忽略了这个。 第六,今天许多人在归信与成圣——即所谓的“更高层次的生命”——之间划出了一条如此又深又宽、判然分明的界限,这明智吗?这合乎上帝话语的规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无疑,这不是什么新的教训。众所周知,罗马天主教作者通常主张把会众分为三个阶层:罪人、悔改者和圣徒。今天的当代教师告诉我们,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有三种:未归正的、归正的,和全然成圣的“更高层生命”的享有者。在我看来,他们和罗马天主教人士具有同样的立场!但不管这想法是新的还是旧的,是罗马天主教的还是英格兰的,我完全不能看到它有圣经根据。上帝的道总是谈到人的两大分类,而且只有两个分类。它讲到活着的和死在罪中的,信徒和非信徒,归正的和未归正的,走窄路的和走宽路的,智慧人和愚昧人,上帝的儿女和魔鬼的儿女。无疑,在每一类中,有不同程度的罪和不同程度的恩典,但这区别只是一个倾斜面上高端和低端的区别。在这两大分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他们的区别就是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但分成三类是上帝的道根本没有说过的!做这种没有圣经依据的划分,我质疑这是否明智,并且我完全不喜欢第二次归信这个概念。 人在蒙恩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区别,灵命需要长进,我们应当敦促信徒不断地在恩典中长进——这些我都完全同意。但是我不能接受的说法是,借着一个巨大的飞跃,信徒能够瞬间、神秘般地进入一种蒙福和完全成圣的状态。在我看来,这是人造的发明,在圣经中我看不到有一处清楚的经文证明它。在恩典中逐渐的长进,在知识上长进,在信心上长进,在爱中长进,在圣洁中长进,在谦卑中长进,在属灵性情上长进——所有这些都是圣经清楚教导和劝勉的,并且在上帝的许多圣徒生命中清楚地显明。但是,在圣经中我看不到,突然地、瞬间地从归信到成圣。事实上我怀疑,当我们这么说的时候是否有任何凭据,就是一个人可能归信了,却没有被分别为圣给上帝!无疑,一个人能更加成圣,随着在恩典中长进就会如此,但如果他在归信和重生的那一天,没有被分别为圣给上帝,我就不知道归信是什么意思了。人们不是有贬低归信这个极大祝福的危险吗?当他们把“更高层次的生命”当作第二次归信向信徒们强调的时候,他们不是在贬低那伟大的起始,就是圣经称之为新生、新创造和属灵的复活之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吗?我或许错了。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当我读到许多人用强烈的语言来谈论“成圣”时,我有时想,这么讲的人原本对“归信”一定有一个非常肤浅和贫乏的观念,或许他们对归信根本就是一无所知。简言之,我几乎怀疑,当他们“成圣”的时候,他们事实上是刚刚归信! 坦率地讲,我喜欢古道。我想,更为明智和安全的做法是,向所有信主的人强调在恩典中不断长进的可能性,不断成长及每一年把他们的整个身心灵更多地奉献给基督的绝对必要性。无论如何,让我们教导,我们可以更加圣洁,我们可以在地上享受更多属天的喜乐,这是超过许多信徒今天所经历的。但是,我拒绝对一个信主的人说,他需要一个第二次归信,他或许有一天会由一个飞跃,进入到一种完全成圣的状态中。我拒绝这么教导,是因为我在圣经中看不到这样教训的根据。我拒绝这么教导,是因为这种说法完全有害的倾向,它令谦卑温柔之人沮丧,令肤浅无知、自欺之人自我膨胀,直至极其危险的程度。 第七,也是最后一点,教导信徒不要想太多与罪争战的事情,只要把自己“交托给上帝”,把自己消极地交在基督的手中,这样明智吗?这符合上帝话语的规模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将自己交托”(yield yourselves)【和合本译为“献上自己”。——中译者注】这个表述在新约中只在一个地方可以找到,在那里是作为一个责任对信徒的劝勉。即《罗马书》6章,在六节经文中这个词出现了五次(见罗6:13—19)。但在上下文中,这个词并不带有“把我们自己消极地放在另一个人的手中”的含义。任何一个学过希腊文的人可以告诉我们,这个时态是积极地“献上”我们自己,被使用,去服侍(见罗12:1)。这个表述只在这一处出现。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到,至少在书信中有二十五到三十处经文清楚地教导信徒,要积极地使用个人的努力,有责任竭力地去做基督让他们去做的事情,不应当消极地“把自己交托”,坐着不动,却要起而行。努力、争战、打仗、战士的生活、摔跤,这些被看成是真基督徒的特征。《以弗所书》6章中描述的“上帝的军装”,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有西贝斯(Sibbes)作品的人可参考他的讲道《胜利的争战》,很值得一看(Richard Sibbes:Works vol. vii.,p. 30)。】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表明,单单“把我们自己交托给上帝”而不需要个人努力就可以成圣的教导,正是17世纪那些反律法主义狂热分子们的教导(我已经在前文提到了,这在拉瑟福德的《灵性的敌基督》一书中有所描述),这说法的倾向是极其邪恶的。这样的说法完全违背了像《天路历程》这些久经考验的书籍中的教训,如果我们领受这说法,我们不如把班扬的经典之作丢在火里烧了!如果在《天路历程》中的基督徒只是把自己交托给上帝,从来不争战或摔跤,我就是白白读了这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了。但明摆着的事实是,人们不断地混淆两件不同的事,就是称义和成圣。在称义中,告诉人的是“信”,唯独信;在成圣中,告诉我们的是“警醒、祷告、争战”。上帝分开的,不要让我们混合和混淆。 我在此要结束我的引言,很快做一个结论。我坦言,当我放下笔的时候,我感到悲伤和焦虑。在今天,很多基督徒的心态使我担心,并且对未来忧心忡忡。 在许多人当中,有着对圣经可怕的无知,因此缺少有根基的、坚实的信仰。他们非常容易像小孩子一样,“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在各个地方,人们对新奇事物有着雅典人一样的热爱,对任何古旧的、惯常的、被先人不断走过的路,他们有一种病态的讨厌。成千上万的人会拥挤地去听新的声音、新的教义,却毫不思考他们听到的是否正确。人们对任何新奇的、令人兴奋的、激动情绪的教训有不止息的渴求。对那种亢奋的、歇斯底里式的基督教,有一种不健康的嗜好。许多人的信仰生活不过是灵性的豪饮,圣彼得赞赏的“温柔、安静的心”被完全忘记了(彼前3:4)。许多人的聚集、大哭大叫、热闹的聚会、高声的唱歌、情绪不宁的激动,这些是许多人唯一关心的事情。对教义的不同缺乏分辨的能力是广泛存在的,只要讲员是“精明的”和“火热的”,许多人就认为讲的一定就是对的,如果你暗示他讲的不纯正,他们就会说你非常“心胸狭隘”。在这类人的眼中,慕迪(Moody)和霍伊斯(Haweis)、迪安·斯担利(Dean Stanley)和卡尔·利登(Canon Liddon)、马茨科诺基(Mackonochie)和皮尔索尔·史密斯(Pearsall Smith),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都是可悲的,非常可悲。然而,如果在此之外,那些真心倡导在圣洁上长进的人彼此争吵、互相误会,就更加可悲了。事实上,我们将处在极端的困境之中。 对我自已而言,我知道我不再是一个年轻的牧者了。我的头脑或许僵化了,不能轻易地领受新的教义。“老的更好。”我想我属于老派的福音派人士。关于成圣,我满足于在西贝斯(Sibbes)和曼顿(Manton)的《信仰生活》(Life of Faith)、以及威廉·罗曼(William Romaine)的《信仰的生沽、行事与得胜》(The Life,Walk and Triumph of Faith)中读到的教导。然而,我必须表达的一个盼望是,对圣洁持新观点的弟兄们,要小心不要造成无意义的分裂。他们认为在今天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的基督徒生活的标准吗?我也是。他们认为基督作为成圣以及称义的根源和创始成终者应当更加被高举吗?我也是。他们认为信徒应当被更多劝勉去靠信心生活吗?我也是。他们认为我们应当向信徒更加强调,与上帝的亲密同行是喜乐和为主所用的秘诀吗?我也是。在所有这些事上我们都一致。但是如果他们想要走得更远,那么我就要请他们当心他们走向什么地方,并对此给予清楚、明晰的解释。 最后,我必须凭着爱心反对在教导成圣的时候,使用人不知道的、模糊不清的词。我要说,新造的说法,以偏概全的讲法,以损害一个真理为代价来高举另一个真理,对某些经文发挥过度和断章取义,寓意解释和强解经文,从中解出圣灵没有放在里面的意思,带着轻蔑和毒恨谈论那些和我们看法不完全一致、没有完全按照我们的方式行事的人,不能促进一个倡导圣洁的运动。这些事不造就和睦;它们却使许多人互相厌恶,使他们保持距离。这一类的武器,不是帮助,而是阻碍对真圣洁的促进。一个在上帝儿女中产生冲突和争辩的促进圣洁的运动,是可疑的。为基督的缘故,为真理与仁爱的名义,让我们努力寻求圣洁,也寻求和睦。“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我心里的渴望和每日向上帝的祷告是,个人的圣洁可以在英国基督徒当中大大地加增。然而我盼望,所有努力推动它的人会紧紧遵守圣经话语的规模,会仔细地区分不同的事,会“将宝贵的和下贱的分别出来”(耶15章19节)。 第1章 罪 「违背律法就是罪」(约一3:4)   关于基督徒的圣洁,要想得到正确的观点,就必须以研究“罪”这一广大而又严肃的题目开始。想建得高就必须挖得探。在这里犯错误是非常不利的。错误的圣洁观往往源于错误的人类败坏观。因此在这卷论述圣洁的系列文章的开头,我要先对“罪”作一些清楚的表述。      清楚的事实是,对罪的正确认识是得救的基督教信仰的根基。没有这种正确认识,诸如称义、归正、成圣这些教义都只是「言语和名目」,对人的头脑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当神使一个人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时,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光照他的心,让他看到自己是一个罪债累累的人。在创世记中,物质世界的创造从「光」开始,属灵的创造也是一样。神通过圣灵的工作,「照在我们心里」,然后属灵的生命就开始了(林后4:6)。当今大部分的错误、异端和假道,都源于对罪的晦暗不明、混淆不清的观点。—个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自己灵魂疾病的危险性,那么,他满足于虚假和不完全的补救方法就不足为奇了。我相信,十九世纪教会的主要缺乏之一,是有关罪的更清楚更充分的教导【现在也是这样。】。      (1)作为这个主题的开始,我要先给罪下个“定义”。当然,我们都熟悉「罪」和「罪人」这些用语。我们经常说这个世界存在着「罪」,以及人们「犯罪」。但是这些词语意味着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关于这一点,恐怕有许多思想上的迷惑和混淆。让我试着尽量简短地加以解答。   概括地说,关于「罪」,英格兰教会《三十九信纲》第九条宣告说:      作为亚当天然的后裔,每个人都有犯罪和敗坏的本性;因此,人远离了起初的公义,并且本性倾向邪恶,以致肉体总是和灵性相争;所以,每一个生在这世上的人,都应得到神的震怒和毁灭。      简言之,罪就是那影响着全人类的广泛的道德疾患,它遍及每一阶层、等级和家族,各族,各国,各民;凡妇人生的,除了一个之外,没有人脱离它。不用说,这个例外就是主耶稣基督。      说得更具体点,「罪」是由行动、说话、思考、意念中任何不符合神心意和律法的事组成的。就像圣经简短言明的那样,「罪」就是「违背律法」(约一3:4)。只要我们内心或外在与神显明的心意和品德的绝对标准有丝毫偏差,就构成罪,并且立刻使我们在神的眼中有罪责。      当然.我无需告诉任何仔细阅读圣经的人,一个人在没有公开的和看得见的不道德行为时,也可能在心中和思想上触犯了神的律法。我们的主已在登山宝训中澄清了这个问题,其淸楚程度是无可争辩的(太5:21-28),甚至我国的一个诗人都确实地说,「一个人可以时常笑容可掬,但却是个恶棍。」      再者,我无需告诉一个认真学习新约圣经的人,不但有主动之罪【作不该作的。】,也有疏忽之罪【不作该作的。】;正如我们的祈祷书合理地提示我们的那样,我们犯罪是指「不做该做的事」和「去做不该做的事」。在马太福音中,我们的主以严肃的话语毫无争议地认定了这一点。那里说,「离开我……你们这被咒诅的人,进入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給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太25:41-42)。敬虔的大主教阿塞尔临终前说:「主啊,赦免我所有的罪,特别是我的疏忽之罪」。这话是深刻而又周密。      一个人可能犯了罪却浑然不知,而且在有罪责的时候,还自以为淸白。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提醒读者这一点十分有必要。「除非我们觉悟并意识到罪,否则罪就不是罪」这种现代主张,我在圣经里找不到任何根据。相反,在被不合理地忽略的利未记第四和第五章中,以及在民数记的第十五章中,我发现神明确教导以色列人有“误犯的罪”【指的是无意中犯的罪。】,这种罪使人不洁并需要赎罪(利4:1-35;5:14-19;民15:25-29)。我也发现,我们的主清楚地教导「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并没有由于他的无知而免遭惩罚,反而被「责打」(路12:48)。我们必须记住,当我们用自己有限的可怜的知识和意识来衡量自己的罪孽程度时,我们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在这方面,更深入地研习利未记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好处。      (2)关于这个叫做「罪」的广大道德疾患的“根源”,我必须说几句。我恐怕许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可悲地存有缺陷而且不纯正。我不敢忽略这一点。让我们牢记,人的罪孽并不是从外面,而是从里面开始的。它并不是由早期不好的教养所引起的。它并不像一些软弱的基督徒很喜欢说的那样,是从坏朋友和坏榜样那儿学来的。不!它是一种家族的疾病,是从我们的第一代父母亚当和夏娃那里继承来的,我们与生倶来地带着它。我们的祖先,按照「神的形象」被造(创1:26-27),一开始是清洁和公义的,然而他们从最初的公义堕落了,变得有罪和败坏。从那天起直到今日,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按照堕落的亚当和夏娃的样式出生,并继承了一个倾向于邪恶的心灵和本性。「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我们本为可怒之子」,「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从人心里(自然而然地。好像出于源泉)发出恶念、苟合」,以及其它类似的东西(罗5:12;约3.6;弗2:3;罗8:7;可7:21)。今年才出生的最娇美的婴孩,他是家庭的阳光,但却不像他母亲喜欢喊他的那样,是一个小「天使」,或是一个小「天真」,而是一个小「罪人」。哎!当这个小家伙躺在揺篮中嫣然一笑或咯咯笑时,他心中却埋着各样邪恶的种子!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身量和头脑都成长时,他里面有一种不止息的朝向邪恶的趋向和朝向善良的退缩。你将在他里面看到欺诈、坏脾气、自私、任性、固执、贪婪、嫉妒、猜忌、情欲的萌芽和起源。这些,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将会以令人痛心的速度发芽渐长。谁教了孩子这些?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只有圣经才能回答这些问题!关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总会说些愚蠢的话,其中最糟的常话是:「我儿子“在心底里是好的”,他没有做到他应该的那样,是因为他落入了坏人的手中。公立学校是个坏地方。老师不管孩子。其实我孩子的内心是好的。」但是,真理却令人不快地与此截然相反。所有罪的第一起因都在于这孩子心中与生俱来的败坏,而不在于学校。 (3)说到称之为「罪」的这一人类广大道德疾病的“范围”,我们要谨防出错。唯一安全的根据,是圣经为我们摆明的。「人所思想的」天生是「恶」,并且「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创6:5;耶17:9)。罪是一种疾病,渗透、遍及我们道德本性的毎一部分和我们心意的每一部分。悟性,情感,推理能力,意志,都或多或少地被感染了。甚至良心也被如此蒙蔽,以至于不能作为一种稳妥可靠的引导;除非受到圣灵的光照,否则良心极有可能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来引导人。一句话,我们「从脚掌到头顶,没有一处完全的」(赛1:6)。这一疾病可能被一层薄薄的殷勤、谦恭、温文尔雅和彬彬有礼所掩盖,然而它却深深地扎根于人的骨子里。      我完全承认,人身上仍然存留着许多高尚美妙的能力,这一点在艺术、科学和文学中得到巨大的展示。但有一个事实却没有改变,即在属灵的事上,人是绝对「死的」(弗2:1,5),对神没有任何与生俱来的认识、热爱和敬畏。人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与败坏掺和混杂在一起,这好与坏的反差使他“堕落”的真实情形及其范围更清楚更突出了。同一个人可以在一些事上如此高超、伟大、高尚,在另一些事上却如此低下、渺小、卑鄙;他可以在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置上如此崇高,而在情感世界却是如此卑鄙和败坏;人可以设计和建造像埃及的卡奈克和卢克索这样的大城,和雅典的帕特农神庙那样的建筑,然而又拜可憎的男神和女神,鸟兽和爬物;人可以写出像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和索福克勒斯(Sophocles)著述的那样的悲剧,以及像修昔德斯(Thucydides)所著的那样的历史,然而又被罗马书第一章中所描述的种种极坏的恶事所奴役——所有这一切,对于那些嘲笑「神的文字之道」、讽刺我们是圣经崇拜者的人来说,是一个一碰就痛的难题;但这是一个察看圣经就可以解开的结。我们可以承认,人类拥有宏伟之殿的所有标记(是神曾经居住在里面的一座殿),但现在这殿却是一个完全毁坏的地方;在里面,东一个破碎的窗户,西一个残缺的门廊,这里一根柱子,那里半堵墙;这些东西依稀显示出原来壮丽的设计,然而却从头到尾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又从其显赫的高位坠落。我们接下来要说,除了原罪或生而有罪的教义和人类堕落所产生的极大后果之外,没有什么能解释人类现状中这个复杂的问题。      此外,让我们记住,这世界的各个方面都在证实一个事实,即“罪是所有人普遍的疾病”。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南极到北极,在地球四面八方的各个国家,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阶层,从最上层到最下层——在任何一种境况和条件下,所发现的总是一样的。地处太平洋最遥远地方,与欧、亚、非、美洲完全隔离的海岛,那里的人接触不到东方的奢华和西方的文艺,他们对书籍、金钱、轮船和火药一无所知,没有被现代文明的邪恶所污染;然而即便是这些岛屿,在首次被外界发现时,也总是有着最坏形式的肉欲、残忍、奸诈和迷信。如果这些居民别的什么都不知道的话,他们也总是知道怎么去犯罪!任何地方的人心都天生地「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对我而言,没有比罪的权势、程度和普遍性更能证明,创世记和摩西对人类起源的叙述是神的默示。承认人类都由一对夫妻而出,并且这一对夫妻堕落了(如创世记3章告诉我们的),这就不难解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的本性了。不承认这一点,就像许多不承认的人那样,你就会立刻陷入许多无法解释的难题中。一句话,人类败坏的一致性和普遍性为最难以解答的「不忠的难题」提供了答案。      毕竟,我确信,罪的程度和权势的最大证据是。罪顽固地附着于人,甚至当人已经归正了,并成为圣灵动工的对象之后还是这样。用第九条【是指英国国教所用的三十九信则的第九条。】的话来说:「本性的这种污染确实存留——的确,甚至存留在那些已经重生的人中。」人类的败坏是如此根深蒂固,甚至在重生以后,更新了,洁净了,成圣了,称义了,并成为基督活的肢体后,这些根蒂仍然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就像房内墙上的大麻疯病害一样,直到这地上的房子(身体)拆毁之前,我们都无法除掉它。毫无疑问,罪在信徒的心中已不再占“纯洁地位”。它被恩典新动力的强大能力阻止、约束、治死和钉死。一个信徒的生命是胜利的生命,而不是失败的生命。但是发生在他内心的挣扎——每天必需进行的争战,他必须在里面所履行的警惕,灵与肉之间的争竞,里面的「叹息」(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这种叹息的人才知道它们是什么)——所有,所有这些都在证明同一个伟大的真理,都在展示罪的巨大权势和生命力。这个敌人真是强大,甚至在被钉上十字架后还活着!明白这一点的信徒是幸福的,他在以基督耶稣为夸口的同时,不信靠肉体;在说「感谢神,使我们得胜」的同时,决不会忘记警醒祈祷,以免落入试探! (4)关于罪在神眼中的“罪责、邪恶和冒犯”,我要说的很少。我说「很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就事物的属性而言,必死的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到,在那位至圣完全者的眼光之下(将来我们都要向祂交账),罪是极其邪恶的。一方面,神是永在的那位,祂「指祂的使者為愚昧」,在祂眼前「天也不洁净」。祂不但鉴察行为,而且也鉴察思想和动机,并且要求「内里诚实」(伯4:18;15:15;诗51:6)。另一方面,我们——可怜的瞎眼的受造者,今天还在,明天就没有了,在罪中出生,被罪人围绕,生活在一种不断软弱、有病和不完全的氛围中——对罪的丑恶性只能形成最不恰当的概念。我们没有绳来量它,没有尺来测它。瞎眼的人看不出提香(Titian)或拉菲尔(Raphael)的不朽杰作与挂在乡村布告板上的女王头像有何区别。耳聋的人分不出一个玩具哨子的响声和大教堂的琴声。那些对我们来说气味最讨厌的动物,是不知道自己是令人讨厌的,彼此也不觉得可厌!我相信人(堕落的人)是不能正确地了解,在神的眼中,罪是一件多么邪恶的事。这位神的手工是绝对完美的——无论我们用望远镜还是用显微镜观察,都是完美无瑕的;祂在创造像木星那样大的星球上的作为是完美的(木星带着自己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的时间精确到秒);在创造最微小的昆虫上祂的作为是完美的(这虫它只能爬过一尺远的地面)。但是,让我们牢记,罪是「神厌恶的可僧之事」;神「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对神律法最微小的过犯会使我们「犯了众条」;「犯罪的他必死亡」;「罪的工价乃是死」;神将「审判人隱秘事」;有一个地方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恶人都必归到阴间」并「要往永刑里去」;以及「凡不洁净的,总不得进」天堂(耶44:4;哈1:13;雅2:10;结18:4;罗6:23,2:16;太9:44;诗9:17;太25:46;启21:27)。想到这些话记录在一位最仁慈的神的书卷中,它们确实十分可怕!      毕竟,要证明罪的全面性,没有什么证据能像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受难,以及祂的替代和赎罪的整个教义那样压倒一切,令人无可争辩。罪责一定极其黑暗,因为除了神儿子的血以外,没有什么能够提供补偿。罪的分量一定极其沉重,因为它使得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呻吟,流汗如大血点,并且在各各他大声喊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当我们在复活之日醒来时,我相信,没有什么会像我们对罪的本来面目的看法以及回顾自己以往数不清的亏缺与瑕疵那样令我们大吃一惊。只有当基督第二次到来时,我们才会完全认识到「罪的邪恶」(罗7:13),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说得好,「天堂里的赞美诗将是:神行了何等的大事!」(参看民23:23)   (5)关于罪这一主题,还需要考虑一点,而且是我不敢忽略的,即罪的“欺骗性”。这点至关重要,但我敢说,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罪在人的眼中总是不及在神的眼中那样邪恶和危险,人们随时准备掩饰它,为它找借口,减轻它的程度,降低它的罪责;从人的这种倾向中就可以看出罪的欺骗性来。「这只是件小事!神是仁慈的,不会那么过分注意差错的行为!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一个人不能总是那么谨慎!哪里有什么大害呢?我们所行的不过和其他人一样罢了!」谁不熟悉这类言语呢?你可以在人们制造的一长串流畅的词汇和句子中发现这类言语,用来指明一些神称为彻头彻尾邪恶和败坏灵魂的事。「放纵」,「轻浮」,「任性」,「摇摆」,「轻率」,「散漫」,这些说法都意味着什么?它们显示出,人们都试图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罪不像神说的那样邪恶和可怕,自己也没有真正那样坏。你甚至可以从信徒的某些倾向中看到这一点:他们纵容自己的孩子沉迷于不良行为,对诸如贪爱金钱,与试探戏耍,认可低标准的家庭信仰等事情的必然后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害怕,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灵魂疾病的极端诡谲性。我们太容易忘记,罪的诱惑很少以它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它不会说:「我是你的死敌,我要把你永远地毁灭在地狱中。」噢,不会的!罪来到我们跟前,好像那个带着吻的犹大,也像约押,伸着手,说着谄媚的话。在夏娃看来,禁果是好的,是可喜爱的;然而,正是它把她赶出了伊甸园。对大卫来讲,在他王宮的屋顶悠闲地散散步似乎没有什么危险,然而带来的却是奸淫和谋杀。罪在起初的时候看起来并不像罪。所以,让我们警醒祈祷,以免落入试探。我们可能给邪恶取个圓滑的名字,却无法改变它在神眼中的本质和特性。让我们记住保罗的话:「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3:13)。我们连祷文【连祷文是指英国国教祈祷书中的启应祷告法。】中的祈求是有智慧的:「良善的主,求你救我们脱离世界、肉体和魔鬼的“欺诈”。」  现在,在进一步深入之前,让我简短说明两个在我看来与此主题息息相关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请读者注意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谦虚和自卑”的深层原因。让我们坐在圣经所展现的罪的图画面前。思想在神的眼中我们都是何等有罪责、邪恶和败坏的受造物。我们所有人都是多么需要那称为重生、新生或归正的完全的心灵改变!哪怕是我们中最好的人处于最佳状态时,仍然还有那么多懦弱和不完全!「非圣洁,无人能见主」(来12:14)是多么严肃的思想!想到自己疏忽的过失和主动的罪过,这会使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夜夜与那税吏一同哭泣,「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对于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情况与祈祷书的一般认罪和圣餐认罪是多么吻合!在每一个教会成员走上圣餐桌前,祈祷书放在他口中的言语是多么地适合神的子民:「想起我们的过失,令我们悲伤;心中的重担难以承受。最仁慈的父神,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为了祢儿子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缘故,寬恕我们以往一切的过犯。」真的,最圣洁的圣徒在自己里面也是可怜的罪人,需要神的怜恤和恩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满心赞同胡克关于「称义」的讲道中的一段话,它是这样开头的:      让我们查考自己所做的最圣洁、最好的事。没有比祷告更能让我们被神感动的了;然而,我们却在祷告中多少次分心走神啊!我们向这位尊荣崇高的神祈求时,却没有显出多少敬畏!对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况,我们悔恨极少!对来自祂温柔仁慈的甜蜜感化,我们体尝得寥寥无几!多少次,我们多么不愿意开始祷告,却是多么喜欢结束祷告,好像祂说「求告我」是压给我们的一项沉重的苦工!下面我要讲的,看起来可能有些极端,所以,请每个人不要照别的,只按照自己的心所告诉他们的来判断;我只有这一个请求!如果神听从我们,不是像听从亚伯拉罕那样——假如在那城中找到五十、四十、三十、二十,真的,假如找到十个义人的话,为了他们的缘故也不毁灭那城,而是,假如神给我们一个更为慷慨的提议:「搜寻自始祖亚当堕落以来所有世代的人,假如能找出有谁曾经做过一件事,是清洁和没有任何污点或瑕疵的,那么就为了这人的这一件事,天使和人类都将不进入为他们所预备的煎熬中去」,你认为,这种解脱天使和人类的赎价能在人类中找到吗?我们所做的最美好的事情也存在着需要被赦免的地方!【胡克的「关于称义的研究讨论」。】      这个见证是真的。就我而言,我相信,我们得到的亮光越多,就越多地看见自己的罪恶;我们越是靠近天堂,就越是披戴谦卑。如果你研读基督徒传记,你就会发现,在教会的每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圣徒——如布莱福德(Bradford)、罗哲夫(Rutherford)和马钦芮(McCheyne)这样的人——都是人中最谦卑的。      第二个观点是,我请读者注意,“对神恩典的荣耀福音,我们应当多么深切地感恩”。对于人类的需要,神已经启示了解决办法;人类的罪有多广大、宽阔和深远,这救赎办法就有多广大、宽阔和深远。只要看到神在基督耶稣的救赎中为我们预备的全能医治,我们就不必害怕去察看罪,研究它的本质、根源、力量、范围和邪恶性。虽然罪有很多,可是恩典却显得更多。是的,神的丰盛恩典体现在父、子、圣灵都是参与者的永约中;体现在这个约的中保,公义的耶稣基督身上,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二者集于一身;体现在祂所做的事工里,祂为我们的罪死,又为了我们的称义而复活;体现在祂的职责上,祂担任我们的祭司、替代者、医生、牧者和辩护人;体现在祂流出的宝血上,这血能够洗净我们所有的罪污;体现在祂所带来的永恒公义上;体现在祂在神的右手边不停地为我们代求上;体现在祂能够拯救罪人中的罪魁到底上(祂愿意接受和宽恕最邪恶的人,容忍最软弱的人);体现在圣灵的恩典上,是祂植于一切属祂之人心中,为的是使人更新,使人成圣,让旧事已过,都成为新的了——在所有这一切中(哎,这只是一个多么简短的勾划!)我要说,有一种对那可怕的罪之疾病的充分、完整和彻底的医治。对罪的正确的观点无疑能看清它的可怕、巨大,但是如果一个人同时也能正确地看待耶稣基督,他就没有必要感到无力和绝望。难怪芙莱维尔(Flavel)在他令人钦佩的《生命之泉》的许多章节的结尾,都用了这感人的话语:「为着耶稣基督称颂神」。 快要结束这个庞大的主题了,可我觉得只触及了它的表面。这个主题是不可能在这样一篇文章中全部讲明的。那些想要充分了解它的人,必须求助于一些实践神学的大师,如欧文(Owen)、伯吉斯(Burgess)、曼顿(Manton)、査诺克(Charnock)和其它清教徒伟人。关于这样的主题,其它的作者无法与清教徒相比。我最后要做的只是陈明一些有利于当今全面理解罪之教义的实际应用。      (a)首先,我认为,对于现今那种令人心痛的“模糊”、“茫然”、“朦胧”、“晦暗的神学”,圣经关于罪的观点是“最好的解毒剂”之一。现今有大量所谓的基督教,虽不能肯定地宣布它们不纯正,但它们的确是尺寸不够,分量不足,缺斤少两的。对这样的事实,闭目不看是徒劳的。不可否认,这种基督教也「在某种程度上谈论基督、恩典、信心、悔改和圣洁」,但却不是圣经中所谈的那样「货真价实」;有些事情次序不当,有些事情本末倒置。正如喇提美尔(Latimer)说过的那样,这是一种「混杂与糟践」,毫无益处。它既不能影响人的日常行为,也不能给生命带来慰藉,更不能在死亡之际给人带来平安;持守它的人,当他们醒过来,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稳固的立脚之地时,往往为时已晚。那么,我相信,医治和修补这种缺损的信仰的最合适方法是,更加突出地显明关于罪之邪恶的古老的圣经真理。人只有真正感到自己处在下地狱的危险中,才会切实地追求天堂,像寄居者那样生活。让我们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专科学校和大学里都一同来努力复兴这个关于罪的古老教训。让我们不要忘记:「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并且「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提前1:8;罗3:20;7:7)。让我们把律法摆在显眼的位置,敦促人注意。让我们详细阐述并弄懂十诫的含义,以显明它们所要求的长度、广度、深度和高度。这是我们主在登山宝训中所使用的方法。除了依循祂的方法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肯定,除非人们真知道为什么要来到耶稣面前,以及他们的需要是什么,否则永远不会到耶穌面前,与耶稣同行,为耶稣而活。那些被圣灵吸引到耶稣面前的人,都是圣灵使其确信自己有罪的人。没有完全确信自己有罪,人们只可能是看似来到了耶稣面前,跟随祂一段时间,何是很快就会跌倒,回到世界中去。   (b)其次,针对当今十分流行的那种“过度宽大自由的神学”,圣经关于罪的观点是“最好的解毒剂”之一。现代思潮的倾向是拒绝教义、信条和信仰中的每一种界限。人们认为,高尚和明智的做法是,对任何观点不予指责,听之任之,并且宣称所有热忱和聪明的教师都是值得信任的,不管这些教师的观点有多么庞杂而又互相矛盾。这样一来,一切都是真理,没有什么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正确,谁都没错!每个人大概都能得救,没有人失丧!为了减轻基督教这艘船的重量,使它能与当代科学保持一致,基督的赎罪和替代,魔鬼的位格、圣经中的神迹奇事、将来刑罚的真实性和永恒性,所有这些强大的奠基石都像木材一样被无情地扔下船去。你坚持这些伟大真理,就会被称作狭隘、不开明、缺乏宽容精神、守旧,是一块神学化石!你引用一节经文,就会有人告诉你,所有真理并不仅限于一本犹太古书:自圣经完成以来,自由的探索已经发现了许多东西!针对这场现代瘟疫,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象持续不断、清楚明白地陈述罪的本质、实在性、邪恶性、权势及其罪责那样来反击了。我们必须进入这些有着“开明”见解之人的良心之门,要求他们对一些明确的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必须清他们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上,告泝我们,在他们生病时,在死亡来临时,在即将去世的父母床边,在自己深爱的妻儿坟墓旁,他们所喜爱的想法是否能安慰他们。我们必须问他们,是否一种没有确定教义的模糊“热能”在这些时刻里给他们带来平安。必须请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会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有某种「东西」在咬噬他们,是这世界上所有自由的探索和哲学以及科学都不能令它停止的。然后,我们必须告诉他们,这种咬噬他们心灵的「东西」就是罪恶感、罪债和败坏,是他们没有想到的。首要的是,我们必须告诉他们,除了认同人类的败坏和基督的救赎这些古老的教义,以及对基督怀着单纯的孩子般的信靠之外,没有任何其它东西能使他们感到安宁。 (c)另外,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那种注重感觉、讲究仪式、追求形式的基督教”像洪水一样横扫英格兰,使许多人随波逐流,沉迷其中。就此而言,正确的罪观是“最好的解毒剂”。我完全相信,对于良心没有被完全照亮的人,这种信仰体系还是有它许多的迷人之处。但是,当那被称为良心的奇妙部分真正苏醒活过来时,我难以相信,一种注重感觉、讲究排场的基督教会使我们彻底满足。只要一个小孩不饿,他就很容易因为那些漂亮的玩具、洋娃娃和嘎啦作响的东西安静下来,欢愉快乐;但是,一旦他感到内在的自然需要,我们就会明白,除了“食物”之外,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他。人的灵命也是一样。音乐、鲜花、蜡烛、香料、旗帜、队列、华衣、忏悔室、半罗马天主教那套人为的仪式,可能在某些情形下会让人觉得足够好。但是.一旦他「从死人中苏醒和复活」(弗5:14),他将不会感到安息并满足于这些事。这些事对他来讲仅仅是仪式上的琐事,而且浪费时间。你一旦让他看到自己的“罪”,他就必须去面见他的“救主”。他感到受一种置人于死地的疾病的打击,除了那位伟大的医生,没有任何东西会让他满意。他又饥又渴,因而生命之粮必不可少。我斗胆说出下面的话,但我要毫不畏惧地断言,如果英国人对罪的本质、邪恶和罪性知道得更完全、更清楚的话,那么最近二十五年中,半罗马式天主教影响的八成都不会存在。      (d)再者,对当今我们常常听到的有关完全成圣的理论,对罪的正确观点是“最好的解毒剂”之一。对此我要说的不多,而且我相信,我谈论此事并不会冒犯任何人。如果有人向我们强调说,完全成圣就只是意味着行事为人多方面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并且仔细关注构成基督徒品格的所有美德,我们不仅要容让,还应该完全赞同他们。我们无论如何都要目标高远。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想告诉我们,信徒可以在今世完全脱离罪,并且多年生活在与种持续不断、不受阻碍的相交中,好几个月都没有一个邪恶想法,那么,我必须诚实地说,这样的观点,据我看来,是极其“不符合圣经的”。我再进一步说,这种观点不但对持有它的人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也很有可能使那些正在探寻救恩的人沮丧、失望,受到阻碍。我在神的话语中找不到最微小的保证,说我们活在肉身的时候可以期待这样的完全。我相信,我们教会信纲第15条是严谨正确的:「唯有基督是无罪的;而我们所有人,虽然在基督里面受洗、重生,仍然在许多事上有过犯;如果我们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也就不在我们里面了。」      用我们讲道集第一篇的语言说。在我们最好的善工中,仍然有不完全之处:我们没有像理应做的那样尽心、尽意、尽力爱神;我们对神的敬畏也没有我们应该有的那样多;我们在祷告上也有许多和很大的不完全之处。我们在施予、饶恕、信心、生活和盼望上都做得不完全;我们说话、思考、做事都不完全;我们在与魔鬼、世界、肉体的争战上也不完全。所以,让我们不要羞于坦白地承认我们的不完全状态。      再重复一遍我所说过的:对于完全成圣这一混淆视听的错误想法(我希望可以这样叫它),最好的防腐剂是对罪的本质、罪性及其欺骗性的清楚、全面、明白的理解。      (e)最后,对于“低标准的个人圣洁观”(令人心痛的是,这类观点近来在教会中十分盛行),圣经关于罪的观点将是一种令人钦佩的“解毒剂”。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苦和敏感的话题,但是我却不敢不提。长期以来,我深信,在本国宣称为基督徒的人当中,他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在渐渐衰落,这令我感到悲哀。像基督那样的仁爱、慈善、温和、无私、柔和、温顺、宽厚、舍己、热心为善以及与世界分别,所有这些,我担心已经远远低于它们本该得到的重视,也远远低于我们前辈的时代所给予它们的重视。      对于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不能假装完全知其就里,而只能提出一些揣测以供考虑。当今,可能由于表白或承认信仰变得时髦和相对容易,导致一度狭窄深邃的水流变得宽广和浅薄。我们在外表得到的,恰恰显示出我们内在品质上的损失。也许由于最近二十五年中巨大财富的増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知不觉遭遇到一场贪爱世界、自我放纵、喜好安逸的瘟疫。我们一度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披看成是舒适和必要,而舍己和「忍受艰难」(提后2:3)就顺理成章地无人知晓了。也许,这个时代特有的大量争论使我们的灵命不知不觉枯干了。我们往往满足于对正统信仰的热心,而忽略了每日实际敬虔的严肃现实。不论是什么原因,我相信结果仍然不变。近年来,在信徒当中,存在着一个比我们前辈时代更为低下的个人圣洁标准。这样的全部结果是“使圣灵担忧”,而这一事实,则在召唤着更多的谦卑及自察。 针对我说的情况,最好的补救办法是什么,我要提出一个想法。各教会中抱有其它思想的人要自己做出评判。我确信,更清楚地理解罪的本质及其邪恶性,是医治福音派教会成员的方法。我们不必再回到埃及,为复兴我们的灵命借来半罗马天主教式的做法。我们不必重建忏悔室,或回到修道主义和禁欲主义上。绝不需要这一类东西!我们必领单纯地悔改,做我们首先该做的工作。我们必须回到起初的原则上。我们必须回到「以前的老路」上:(耶6:16)。我们必须谦卑地在神面前坐下来,正视整个问题,清楚地考察什么是主耶稣称之为罪的东西,什么是主耶穌称之为「遵行祂旨意」的事情(约7:17)。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有一种“可怕的可能性”,即过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半属世的生活,同时却保持福音的原则,称自己为符合福音的人!我相信,一旦看到罪比我们预想的更邪恶,更贴近我们,也更紧密地粘附于我们身上时,我们就会更加靠近基督。一旦更加靠近基督,我们就会像保罗那样,更深地饮于祂的丰盛,更彻底地学习在祂里面「过信心的生活」。一旦懂得过信靠耶稣的生活,并且常在祂里面,我们就会结出更多的果子,而且会发现自己在尽本份的事上更加刚強,在试炼中更有忍耐,为我们可怜软弱的心灵更加警醒,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更效法我们的主。意识到基督为我们成就了多少,我们就会为基督付出多少。被赦免的越多,我们的爱就会越多。简言之,正如使徒所言:「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容光,就变成主的形状……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   不论有些人怎么想,怎么说,毫无疑问,人们对圣洁的更加向往,是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现今为促进「灵命」成长而召开的会议变得普遍了。几乎在每年教牧代表大会的讲台上,都能找到「灵命」主题的一席之地。在这个国家,它唤醒了一些兴趣和普遍关注,对此,我们应该感恩。任何基于纯正的原则,帮助我们灵命进深,加増个人圣洁的运动,都将是对英格兰教会的真正祝福。这确实会使我们更加联合,并弥合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分裂。这可能会使圣灵浇灌出新鲜的恩典,成为这末世「从死里复活的生命」。但我确信,正如我在文章的开头讲的,要想建得高,就必须挖得深。我深信,要走向更髙标准的圣洁,第一步是更加完全地认识罪的惊人邪恶性。  第2章 成圣       「求祢用真理使他们成圣」(约17:17)   「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帖前4:3)   成圣这一题目恐怕是许多人极不喜欢的。一些人甚至带着嘲笑和轻蔑转离它。他们最不愿做的就是成为一个「圣徒」,或是一个「圣洁的」人。然而,这个主题不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它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这个主题对于我们的灵魂极为重要。如果圣经是真实的,那么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除非「成圣」,否则我们不会得救。根据圣经,有三件事是任何一个人得救绝对必要的。那就是称义、重生和成圣。这三件事都会发生在神的每个儿女身上。谁缺少这三样中的任何一样,他在神的眼中就不是一个真基督徒;若在这种情形下死去,他在末日就不会进天堂,也不能得荣耀。      这个主题在当今特别具有现实意义。最近,关于成圣的整个理论,有奇怪的教义已经兴起。有些人把它和称义混为一谈。有些人以对白白恩典的热忱为名,一步一步地缩减成圣,直至实际上完全忽略它。另一些人非常害怕把「行为」弄成称义的一部分,以至在他们的信仰中几乎找不到「行为」的任何位置。还有一些人给自己树立了一种错误的成圣标准,却根本找不到,于是就把生命浪费在不停地从一个教会转到另一个教会,从一个礼拜堂转到另一个礼拜堂,从一个教派转到另一个教派的重复中,希望找到自己想要的,却一无所获。时代对于福音中这个伟大的主要教义作一番冷静的考察,可能会对我们的灵魂极有用处。      Ⅰ.首先,让我们思考“成圣的真正性质”。   Ⅱ.其次,让我们思考“成圣的可见标记”。   Ⅲ.最后,让我们思考,“称义和成圣在何处一致、彼此相像,又在何处不同、彼此相异。”   假如本文读者是那些只顾今世,没有宣信基督的人,我就不能指望他对我所写的东西感兴趣。你可能认为这只是关乎「言语、名目」,和琐事的问题,与自己的和信条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如果你是一个爱思索、懂道理、有理叫你们与自己和好,并在神的眼中,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约17:19;弗5:25-26;多2:14;彼前2:24;西1:22)。让我们仔细思考这五节经文的意思。如果字句有含义的话,那么,它们是在教导,基督为信祂之人承担的成圣事工,一点不亚于为他们承担的称义事工。以基督为中保、凡事坚稳的「永远的约」把“这两样”都提供了。事实上,基督在一处被称为「使人成圣的」,属祂的人被称为「得以成圣的」(来2:11)。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此深刻和重要,以至于它的每一边都需要人为它筑篱、防卫、清扫,划出界限。对于救恩所必需的教义,再怎么明确地叙述也不过分,再怎么弄淸楚讲明白也不嫌多。基督徒中普遍存在着教义的混乱,这令人难过;消除这些混乱,分清信仰中真理与真理间的确切关系,是我们在神学上达到准确的一个途径。所以,我将毫不犹豫地在读者眼前摆出从圣经而来的一系列关联的前提和论述,我想,这会对定义成圣的精确本质十分有益。   (1)成圣是与“基督活泼联合的”必然“结果”,是基督徒真信心所产生的。「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约15:5)不结果子的枝子不是葡萄树上的活枝子。与基督联合,却没有心灵和生命的改变,这不过是形式上的联合,在神面前是无用的。不能在人的品性上产生成圣的信心,无异于鬼魔的信心。「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这种信心不是神赐的,不是神选民的信心。简言之,哪里没有生命的成圣,哪里就没有对基督真正的信心。真信心使人生发仁爱。它激励人出于对救赎的深深感恩而愿意为主而活。它使人觉得,无论为替他而死的主做什么,都不嫌多。一个人得到的赦免丰富,他的爱也就丰富。被主宝血洗净的人行在光明中。对基督有着真实活泼指望的人,就洁净自己,像祂洁净一样(雅2:17-20;多1:1;加5:6;约一1:7,3:3)。   (2)成圣是重生“不可分割的结果”。重生的人是新造的人,接受了新的性情和新的动力,并且总是过着一种新的生活。一个人重生了,还能在罪和世俗中无忧无虑地生活,这种重生只是那些没有被圣灵感动的神学家的发明,圣经根本没有提到。相反,约翰明白地说「从神生的不犯罪」,「行公义」,「爱弟兄」,「保守自己」并「胜过世界」(约一2:29,3:9-14,5:4-18)。一句话,没有成圣,就表明没有重生;没有圣洁的生活,就表明没有重生。对许多人来说,这无疑太难接受了,但不管难不难,它都是简单的圣经真理。圣经上清楚地写着,从神生的,「神的道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神生的」(约一3:9)。      (3)再者,成圣是圣灵内住的唯一肯定“证据”,而对于得救来说“圣灵的内住”是必不可少的。「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8:9)。圣灵住在人心中,绝不会沉沉睡去,或无所事事:祂总是要在人心中、品性上和生活中结出果子,以此来证实自己的同在。保罗说,「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溫柔、节制」诸如此类(加5:22)。哪里有这些果子,哪里就有圣灵;在缺乏这些果子的地方,人在神面前就是死的。圣灵被比作风,和风一样,祂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正如我们因看到风吹树动、风来浪涌和风起烟飞就知道风真的存在;同样,我们通过圣灵在人行为上的果效,也能认知祂住在那个人里面。有了圣灵,却不「靠圣灵行事」(加5:25),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没有圣洁的生活就没有圣灵,我们可以把这当作一个肯定的判断。圣灵印在那些属基督之人身上的印,就是成圣。凡是实际上「被神的灵引导的」,他们,而且也只有他们,才「是神的儿子」(罗8:14)。      (4)另外,成圣是蒙“神拣选的唯一确实记号”。毫无疑问,蒙拣选者的名字和数目是一桩秘密,神智慧地将其保守在自己的主权中,并不启示于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查看生命册的内容,看看我们的名字是否在其中。但是,假如关于拣选确有一件清晰展示的事,那么它就是——蒙拣选的人都将因圣洁的生活而与世人分别并被认出。圣经明白地写道,他们「被拣选,借着圣灵得成圣洁」;「成为圣洁,能以得救」;被「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这样,当使徒保罗看到帖撒罗尼迦信徒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爱心」所受的劳苦,因「盼望」所存的忍耐时,他说:「我知道你们是蒙拣选的」(彼前1:2;帖后2:13;罗8:29;弗1:4;帖前1:3-4)。一个人夸耀自己是神所拣选的,同时却有意习惯性地住在罪中,他只是在自欺,并恶劣地亵渎了神。当然,知道人的真实景况很不容易,好多人外表上展示出美好的信仰,而最终却是心灵败坏的伪君子。但是,哪里看不到哪怕一点点成圣的表现,我们就可以在那里确定这人是没有蒙拣选的。教会的要理问答正确而又明智地教导说,圣灵「使所有蒙神拣选的人成圣」。      (5)还有,成圣“总是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事”。成圣与教会的伟大元首一样是「不能隐藏的」(成圣是由教会的头而出)。「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路6:44)。一个真正成圣的人,可以是满披谦卑,以至于只能看到自己的软弱与不足,像摩西从山上下来一样,他可能不会察觉到自己的脸在发光。如同分别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中的义人一样,他可能看不出自己做了什么,值得他的主注意和赏识:「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給你吃」(太25:37)。但不论他自己是否知道,别人总能看出他那与众不同的生活作风、爱好、性情及习惯。一个人「成圣」,却没在他的生命中显出圣洁,这简直是荒谬和用词不当。光线或许微弱,但漆黑的屋子里只要有一线光明,就会被人看到。生命或许脆弱,但只要有一丝脉搏在跳动,总能被人感觉到。一个成圣的人也是这样,尽管他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但别人能感到并看出他的成圣。假如人在一个「圣徒」身上只看到世俗和罪恶,这样的圣徒只能是圣经所不认可的怪物!      (6)“每一个信徒都有责任成圣”。我这么说,希望人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坚信,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要向神交账,到末日,所有失丧的人都将是无言以对、无可推诿的。每个人都有能力「赔上自己的生命」(太16:26)。在这一点上,我信念之坚定毫不逊于他人。虽然如此,我坚持认为,信徒特别有责任也特别有义务过圣洁的生活。与那些死的、瞎眼的和没有被更新的人不同,信徒向神是活的,是蒙光照和有知识的,他们里面有新的动力。如果他们不圣洁,除了自己还能怪谁呢?如果他们没有成圣,除了自己还能责备谁呢?神已经给他们赐下恩典、新心和新性情,如果他们活着不是为了使神得着称赞,那他们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们往往忘记这一点。一个宣称是真基督徒的人,却静坐不动,满足于低标准的成圣(假如他真有点儿成圣的话),淡漠地说自己「无法改变现况」,那他真是个可悲可怜的人,也是个极其无知的人。让我们警醒,保守自己不落入这种谬妄之中。神常常将信徒作为有义务有责任的实体来发令。如果罪人的救主賜给我们更新变化的恩典,并借着祂的灵呼召我们,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祂要我们使用这恩典,而不是去睡觉。许多信徒因为忽略这一点而「让圣灵担忧」,也使自己变成非常无用,且内心缺少平安和安慰的基督徒。      (7)成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会长进,且有程度之分”。一个人能在圣洁中从一步攀升到另一步,在生命的某一时期比另一时期更加圣洁。他不能比初信的时候更蒙赦免或更称义,尽管他感觉如此。然而,他肯定能够更加成圣,因为他新性情中的每一种美德都可以加强、增长和深化。这个意思在我们主为祂的门徒作的最后祷告中显而易见,祂说了「使他们成圣」这样的话;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人祈祷「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时,也是这个意思(约17:17;帖前5:23)。这两个例子都明显地表明了更加成圣的可能性;相反,圣经一次也没有将「使他们称义」应用在信徒身上,因为人一旦称义,就不可能更加称义了。我在圣经中找不到「归与的成圣」这种教义的根据。在我看来,这种教义混淆了不同的事物,并导致非常邪恶的后果。还有,它是一种与所有最杰出基督徒的经历全然抵触的教义。如果有什么是神的最圣洁圣徒一致同意的,这就是:当他们的属灵生命进展时,根据他们与神同行的亲近程度,他们就会看到的更多、知道的更多、感到的更多、做的更多、悔改的更多、相信的更多。简言之,正如彼得勉励信徒去做的那样,他们「在恩典上有长进」,用保罗的话讲就星「更加勉励」(彼后3:18;帖前4:1)。      (8)再者,成圣“极大地有赖于殷勤使用蒙恩之道”。说到「蒙恩之道」时,我指的是,读经、私下祷告、定时参加公众敬拜、听道和领受主餐。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无视这些事情的人,都不要指望在成圣上有多少长进。我找不到任何优秀圣徒忽略这些事的记录。这都是神所命定的渠道,圣灵借着它们将恩典的新鮮供应输送给人的灵魂,加强祂在人的内心已经开始的工作。就算有人想把这称为律法主义,我也绝不会退缩而不宣布我的信念:不存在任何「灵命上的不劳而获」。如果期望一个信徒不殷勤读经、祷告、用好主日就能变得很圣洁,那么就可以期望一个农夫只撒种而从不料理田地,就有很好的收成。我们的神是借着蒙恩之道做工的神,祂绝不会祝福那种自以为高深属灵,而不需要这些途径之人的灵魂。      (9)成圣“不会止息一个人内心的许多属灵争战”。我所指的争战是,在心中新性情与旧性情、圣灵和情欲之间的争战,这争战在每个信徒身上都会存在(加5:17)。深切地感受到这种争战,并为之烦恼不安,这并不证明一个人没有成圣。相反,我相信,这正是我们健康的征兆,证明我们没有死,而是活着。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不但有良心的平安,还有内心的争战。人不但可以看出他们的平安,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争战。这么说的时候,我并没有忘记,自己正与一些善意的基督徒的观点相抵触,因为他们持守一种叫做「不再犯罪的完全」的理论。我不能避免这种抵触。我相信,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中的话恰好印证了我所说的。我建议所有的读者都认真研读这一章圣经。我确信,这一章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尚未归主的人,或是一个初信还不稳固的基督徒的经历,而是一个与神亲密联合的成熟圣徒的经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说:「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罗7:22)。另外,我相信自己所说的已被所有最优秀的基督仆人的经历所证实。在他们的日记、自传和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明证。因着相信这些,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人们,内心的争战并不是一个人不圣洁的证据,他们也不应当因为还不能完全脱离内心的争战而认为自己还没有成圣。毫无疑问,我们将在天堂享有这种自由,但决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享有它。最好的基督徒在最好的状态下,他的心田里也会驻扎着两个敌对阵营。愿所有的教会成员都仔细思考第十三和十五款:「本性的传染病依然存在于已重生的人里面」。「我们虽在基督里受洗、重生了,却仍然做了许多冒犯的事;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与魔鬼争战胜过与牠和睦。要怀疑默不作声的圣洁。狗被关在门外,就会嚎叫着要进来……。两个矛盾体相遇,比如火与水,就会互相冲突。撒但找到一颗成圣的心时,牠总是要强烈地试探它。哪里神与基督被显为大,那里就受到强大的搅扰,有如从窗外抛掷的火把;结果,就连有些大有信心的人也受试探去怀疑」。(罗哲夫所著《信心的试炼与得胜》,403页)】      (10)成圣“虽然不能使一个人称义,却令神喜说”。这看起来令人惊奇,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最圣洁圣徒的最圣洁行为都或多或少充满了缺陷和不完美,或是动机有误,或是行为有缺陷,其本身最多只不过是「辉煌的罪恶」,只配得到神的愤怒和定罪。认为这些行为能够承受得住神严格的审判,可以用来赎罪并使自己配进天堂,这真是可笑。「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3:20-28)唯一使我们可以站在神面前的义,是另一位的义——就是我们的替代者主耶稣基督完美的义。我们进入天堂的唯一凭证是祂的功劳,而不是我们的功劳。这是一个我们至死都当坚守的真理。尽管如此,圣经也明白地教导,一个成圣之人的圣洁行为,虽不完全,在神的眼中仍是蒙喜悦的。「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来13:16)「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西3:20)「我们……行他所喜悦的事。」(约一3:22)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教义,因为它令人十分安慰,就像父母喜悦小孩子取悦爹娘的行为,哪怕是摘一小朵雏菊或是学步穿过屋子都令父母喜悦;同样,我们的天父也喜悦信祂的儿女不够完美的好行为。祂观察我们行为的动机、动力和意愿,并不仅仅只注意它们的数量和质量。祂将我们视为自己爱子的肢体,为了祂儿子的缘故,只要定睛仰望,祂就喜悦。对此有争议的教会成员,可以去看英格兰教会信纲的第十二款。 (11)“在审判的大日”,成圣是“证明我们品性的绝对必要的证据”。除非我们的信心在成圣上具有某种程度的果效,并在我们的生命中彰显出来,否则申辩说我们相信基督就是完全无用的。当白色大宝座显现,生命册打开,人从坟墓中出来,死人在神审判台前被提审时,只有一件事是必需的,那就是:证据,证据,证据。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我们对基督的信心是真正确实的,我们的复活就只是为了被定罪。在那一天,除了成圣以外,我找不到任何其它可以被采纳的证据。问题将不在于我们在世上说了什么或宣信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怎么生活的以及做了些什么。在这一点上,人都不要自欺。对于未来,如果有什么是确定的话,那就是一定有一个审判;对于审判,如果有什么是确定的话,那就是人的「行」和「做」将在其中受到判断与查究(約5:29;林后5:10;启20:13)。假如一个基督徒认为,行为不能使我们称义,所以不重要,他就是非常无知的。除非他睁开眼睛,否则,他会吃了苦头才发现,来到神的审判台前却没有一些美德的证据,那他还不如从来没有出生过。      (12)最后,成圣“对于操练和预备我们进天堂是绝对必要的”。大多数人希望死后能上天堂,但是恐怕很少有人会劳神想一想,他们真的到了那儿是否会喜欢。天堂实在是一个圣洁的地方;那里所有的居民都是圣洁的;所做的事情也是圣洁的。要想在天堂中真正快乐,清楚明白的一点是,我们还在地上的时候,为天堂作一些操练和预备是必要的。死后有个炼狱将罪人变成圣徒的说法,是人虚谎的发明,圣经中无此教导。要想在死后的荣耀中作圣徒,就必须死前是圣徒。许多人喜爱的观点是,只要已经告解和赦罪,垂死的人就适合接受他们的大转变,这真是个极大的谬见。我们不但需要基督的工作,也需要圣灵的工作;不但需要赎罪的宝血,也需要心灵的更新;不但需要称义,也需要成圣。常常听到弥留之人躺在床上说:「我只希望主饶恕我的罪,将我带入安息。」但是,这样说的人却忘记了,如果我们没有心境去享受它,那么天堂的安息就是完全无用的!就算一个未成圣的人碰巧到了天堂,他又能做什么呢?让我们合理地面对这个问题,并合理地回答它。没有人会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欢欣鼓舞,因为那里的一切与他志不同、道不合,意气也不相投。假如一只鹰能在铁笼中欢快,一只羊能在水中愉悦,一只猫头鹰能在正午灼人的阳光下喜乐,一条鱼能在干地上开心——我就承认一个未成圣的人会在天堂中快乐【「认为今生没有被洁净、被圣化而变得圣洁的人,去世后会被带入以神为乐的有福状态中,这一段想法实乃愚昧至极,有害无比。其实,这样的人既不能以神为乐,也不会把神视为一种赏赐。……的确,圣洁是在天堂得以完全的,但它的开端无一例外地始于这个世界」。(约翰·欧文所著《圣灵论》,卷三,575页)】      以上关于成圣的十二项主张,我坚信它们是真实可靠的,请所有读者都仔细思量。每一条都可以更加全面地展开,它们也都值得私下思考和推敲。其中有一些可能会遭到异议和反驳;但我不相信任何一条会被推翻或者被证明有误。我所求于读者的,只是一个公正、没有偏私的判断。我相信,它们将有助于人们得到清晰的成圣观。      Ⅱ.现在,我将提出第二点以供考虑。这就是关于“成圣看得见的证据”。简言之,一个成圣之人的可见标记是什么?我们可以期望在他身上看见什么?      这是有关我们主题的一个宽泛而又困难的部分。说它宽泛,是因为它涉及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不可能在本文这样有限的篇幅中详尽论述。说它困难,是因为要处理它就不得不带来冒犯。但不管冒什么样的风险,总得说实话,而且在当今,有一些实话是特别需要说出来的。      (1)真正的成圣不在于“谈论信仰”。这一点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当今,教导和讲道大量增加,使人们更需要受到警戒。人们听到了如此之多的福音真理,以至于对其用词和语句耳熟能详,有时谈起福音教义来非常熟练流畅,让你以为他们是真正的基督徒。事实上,许多人冷静轻率地大谈「归正」、「救主」、「福音」、「找到平安」垂死的人就适合接受他们的大转变,这真是个极大的谬见。我们不但需要基督的工作,也需要圣灵的工作;不但需要赎罪的宝血,也需要心灵的更新;不但需要称义,也需要成圣。常常听到弥留之人躺在床上说:「我只希望主饶恕我的罪,将我带入安息。」但是,这样说的人却忘记了,如果我们没有心境去享受它,那么天堂的安息就是完全无用的!就算一个未成圣的人碰巧到了天堂,他又能做什么呢?让我们合理地面对这个问题,并合理地回答它。没有人会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地方欢欣鼓舞,因为那里的一切与他志不同、道不合,意气也不相投。假如一只鹰能在铁笼中欢快,一只羊能在水中愉悦,一只猫头鹰能在正午灼人的阳光下喜乐,一条鱼能在干地上开心——我就承认一个未成圣的人会在天堂中快乐【「认为今生没有被洁净、被圣化而变得圣洁的人,去世后会被带入以神为乐的有福状态中,这一段想法实乃愚昧至极,有害无比。其实,这样的人既不能以神为乐,也不会把神视为一种赏赐。……的确,圣洁是在天堂得以完全的,但它的开端无一例外地始于这个世界」。(约翰·欧文所著《圣灵论》,卷三,575页)】  以上关于成圣的十二项主张,我坚信它们是真实可靠的,请所有读者都仔细思量。每一条都可以更加全面地展开,它们也都值得私下思考和推敲。其中有一些可能会遭到异议和反驳;但我不相信任何一条会被推翻或者被证明有误。我所求于读者的,只是一个公正、没有偏私的判断。我相信,它们将有助于人们得到清晰的成圣观。      Ⅱ.现在,我将提出第二点以供考虑。这就是关于“成圣看得见的证据”。简言之,一个成圣之人的可见标记是什么?我们可以期望在他身上看见什么?      这是有关我们主题的一个宽泛而又困难的部分。说它宽泛,是因为它涉及很多细节,而这些细节不可能在本文这样有限的篇幅中详尽论述。说它困难,是因为要处理它就不得不带来冒犯。但不管冒什么样的风险,总得说实话,而且在当今,有一些实话是特别需要说出来的。      (1)真正的成圣不在于“谈论信仰”。这一点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当今,教导和讲道大量增加,使人们更需要受到警戒。人们听到了如此之多的福音真理,以至于对其用词和语句耳熟能详,有时谈起福音教义来非常熟练流畅,让你以为他们是真正的基督徒。事实上,许多人冷静轻率地大谈「归正」、「救主」、「福音」、「找到平安」、「白白的恩典」等等的同时,也在声名狼藉地服侍罪,或是为世界而活,听到这样的夸夸其谈真是令人作呕。这样的谈论在神眼中是可憎的,并不比咒骂、说脏话和妄称神的名好多少,对此我们能怀疑吗?基督没有吩咐我们说,舌头是唯一要服侍祂的部分。神不要属祂的人仅只是空的盆、鸣的锣、响的钹。我们必须成圣,不但「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一3:18)。   (2)真正的成圣不在于暂时的“信仰感觉”。这一点也需要人们引以为戒。宣教聚会和复兴会在这块土地的每个角落都在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轰动一时。英国的教会似乎呈现出了新生,并展示出新的活力;我们应该为此感谢神。但这些事所带来的不但有益处,也有随之而来的害处。你在何处撤麦子,仇敌也必然在那里撒稗子。许多人在听人宣讲福音时显得感动和振奋,然而实际上,他们的心灵恐怕丝毫没有被改变。究其真正原因,这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哭泣、高兴或感动而受到感染后的肉体刺激反应。他们所感到的伤痛十分肤浅,他们宣称所感到的平安也是如此。就像土浅石头地的听道者一样,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太13:20),但很快就离去,回到世界,比以前更加刚硬更加糟糕。就像约拿的蓖麻,一夜生发,一夜枯死。请不要忘记这些事。要警惕,因为当今人们浮皮潦草地医治一下创伤,然后就喊着,「平安了,平安了」(耶6:14,8:11),其实没有平安。让我们劝勉那些对信仰表示出兴趣的人,除了圣灵深入、坚固、使人成圣的工作以外,不能满足于任何别的。在虚假的信仰激动之后回复原状,这是一种最最致命的灵魂疾病。当魔鬼在复兴的热度中暂时被赶出一个人的身体,而不久以后又回到了牠曾离开的屋子,那么,现在的景况就比以前更糟了。慢慢开始并稳固地「在道中继续」(约8:31),比不计代价匆忙开始,不久就和罗得的妻子一起回头返回世界要好一千倍。由于一些宗教情感体验而想象自己重生了,被圣灵成圣了,我从没见过比这更危险的灵魂状况。      (3)真正的成圣不在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和外在的虔诚。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不幸的是,它却极为普遍。成千上万的人好像认为,真正的圣洁表现在大量的外在信仰上——譬如经常参加教会聚会、领主餐、禁食并遵守各个宗教节日;在公开的敬拜中多多地鞠躬、转身、摆姿势做动作;穿特别的衣裳,使用和基督教有关的图画和十字架。我坦率地承认,一些人做这些事的动机是好的,他们确实相信这些事对他们的灵魂有益。但是我恐怕,这种外在的“宗教”在很多情形下取代了内在的圣洁;而且我十分肯定,它完全缺少心灵的成圣。首要的是,当我看到许多人追随这种外在的、感觉上的、形式化的基督教且消融于世俗之中,毫不羞耻地一头扎进其中的浮华、虚空中,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个主题加以阐明。在有大量「礼拜动作」的同时,可能没有半点真正的成圣。      (4)成圣并不在于“从生活中的位置上退下来”,不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人陷入这个网罗中,以此方式追求圣洁。数以百计的隐士把自己埋没在荒野,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把自己关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幻想这样就可以逃离罪,变得无比圣洁。他们忘了,没有任何门闩和栅栏能挡住魔鬼,而且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带着那万恶之根——我们自己的心。去做名修士或修女,或者加入一个「慈善之家」,并不是通往成圣的大道。真正的圣洁不是让基督徒逃避困难,而是面对并克服它们。基督要让属祂的人显示出,祂的恩典不仅只是温室里的植物,只有在保护下才能茂盛,祂的恩典乃是一种顽强有力,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东西,能在生命中的每种情形下繁茂生长。神呼召我们时我们处于什么景况,就要在那种景况中恪尽本份,就如同止住腐烂的盐和照亮黑暗的光一样,这是成圣的首要组成部分。圣经所说的成圣的人,并不是那将自己藏身于山涧中的人,而是那无论做主人或仆人、父母或孩子、在家中或在街上,在生意上还是在业务上都荣耀神的人。我们的主在祂最后的祈祷中说道:「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      (5)成圣不在于“偶然履行正确行为”。它是内里一个新的属天动力惯常的运作,贯穿于一个人所有大大小小的日常行为中。它的出发点是人心,并且就像心脏在身体里的作用一样,成圣对品徳的每一部分施加有规律的影响。它不像一个水泵,只有从外部做功时才能供水,而像一口永恒的源泉,活水从其中自然不断地涌出。就连希律在听见施洗约翰的讲论后,「就多照着行」,然而他的心在神的眼中仍是全然邪恶的(可6:20)。同样,如今有许多人似乎会在疾病、困苦、亲人过世、公共灾害或是一时良心不安的影响下,间歇性地发发所谓的「善心」,做些好事。然而,自始至终,任何聪明的观察者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没有归正,并且对「成圣」一无所知。一个真正的圣徒,会像希西家一样全心全意,在所有的事上把神的诫命看为尽都公义,并且「恨一切假道」(代下31:21;诗119:104)。      (6)真正的成圣体现在对“神律法惯常的敬畏”,并将其当作生命的准则,在生活中一贯地努力顺服。由于基督徒不能靠遵守律法和十诚称义,因此就认为他与律法和十诫毫无关系,那真是大错特错了。圣灵借着律法让信徒知罪,也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得以称义,这位圣灵也总是在人追求成圣的过程中引领人以属灵的方式应用律法,把律法当作友好的向导。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从未轻看十条诫命;相反,祂在第一次公开讲道,即登山宝训中阐释了十诫,并展示出其鉴察人心的特性。保罗从未轻看律法,相反,他说:「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提前1:8;罗7:22),一个人假装是圣徒,却嘲笑十诫,根本不在意撒谎、虚伪、欺骗、发脾气、毀谤、醉酒和奸淫,这样的人完全处在可怕的幻想和自欺中。到末日,他将发现,他很难证明自己是个「圣徒」!      (7)真正的成圣显示在“惯常地努力遵行基督的旨意”,并以祂的训词来实际生活。这些训词通及四福音的各处,尤其是在登山宝训中。如果有人以为这些教训不是为了增进圣洁而讲的,基督徒也不必在日常生活中谨守它们,这样的人与疯子实在是半斤八两,至少是一个极为无知的人。听某些人的言论,读某些人的著作,会让人以为,我们可称颂的主在地上时除了“教义”以外没有教过别的,却把践行的本份留给别人去教!只要对四福音有一点点的认识,我们就足以明白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主不断地教训祂的门徒应当做什么样的人,行什么样的事。一个真正成圣的人是绝不会忘记这一点的。他所侍奉的主这样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15:14)。      (8)真正的成圣显示在惯常地渴望按照“保罗书信中为教会所立的标准而活”。这个标准几乎可以在他所有书信的篇末看到。人们普遍认为,保罗的书信无非是些有关教义的宣言和争议性的题目——称义、拣选、预定、预言,等等——这完全是个错觉,也是现今盛行的人们对圣经无知的又一可悲证明。保罗的书信清楚明白地包含了有关基督徒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本份、日常习惯、性情以及怎样彼此相待的实际指导,我不相信任何人仔细阅读保罗书信却看不到这些教导。我向所有人发出挑战,人不可能说阅读了保罗的书信,却没有看到有关基督徒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本份、日常习惯、性情以及怎样彼此相待的大量实际指导。这些指导是受神的默示而写的,为的是给所有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作永久的向导。不谨守它们的人,即使达到某一教堂或某一地方教会的成员要求,也绝不是圣经所说的那种「成圣」的人。      (9)真正的成圣显示在惯常“注意”我们主美好地示范出的“主动美德”,特别是仁爱的美德。「我赐給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愛;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一个成圣的人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力图行善,减少周围人的痛苦,增加他们的欢乐。他会致力于效法他的主,对每一个人充满仁慈和爱心——这不仅仅是在言语上叫人「亲爱的」,而是一有机会就通过举动、行为和舍己表现出来。那些自称是基督徒而又自私的人,将自己包裹在拥有优越知识的自大中,似乎根本不管别人的浮沉死活,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只顾自己礼拜天穿着最好的服装去教会,并被叫做「忠心的成员」——这样的人其实对成圣一无所知。他可能自以为是地上的圣徒,但绝不是天上的圣徒。那些在效法基督方面一无所做的人,基督并不会被显明是他们的救主。使人得救的信心和真正使人归正的恩典,总会产生对耶穌样式的某种程度的效法(西3:10)【「福音所展现的基督是圣洁的典范和榜样。但是,以为祂的一生和受死的整个目的只是为了示范和印证祂所教导的圣洁教义,这种想法是该咒诅的。同样,忽略祂的榜样,不凭着信心思想我们的这位伟大榜样,没有为效法祂而努力,这也是邪恶有害的。为此,让我们多多思考,祂是什么样,祂做了些什么,祂在所有的本分和试炼中是如何行事为人的,直到祂完全圣洁的形象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中,从而使我们象祂」。(约翰·欧文所著《圣灵论》,卷三,513页)】。      (10)最后,真正的成圣显示在“惯常注意”基督教信仰的“被动美德”。我所说的被动美德,指的尤其是那些在服从神的旨意和彼此宽容忍耐上显出的美德。不仔细查考,也许很少有人能看出新约圣经有多强调这些美德,以及它们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这也正是彼得叫我们注意主耶稣基督的榜样时心中特别想到的,他说:      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彼前2:21-23)。    这是主祷文要求我们做出的唯一宣认:「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債」,这也是主祷文末尾所阐述的一点。在保罗罗列的圣灵的果子中,这一点占了三分之一。列出来的果子有九种,而其中的三种“忍耐、恩慈、温柔”无疑都是被动的美德(加5:22-23),我必须坦白地讲,我认为基督徒对这一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被动的美德比主动的美德更难实现,然而对这世界有最大影响的,正是这些美德。有一件事我非常肯定:除非我们遵行圣经所强调的温柔、恩慈、忍耐和饶恕,否则假装成圣是荒谬的。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惯于烦躁易怒、脾气暴躁的人,对周围的人言语刻薄、极不和善的人——心存恶意的人,怀恨在心的人,心存报复的人,包藏祸心的人——哎!这样的人在这世界上何其多——这样的人对自己本该知道的成圣,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了。      以上是一个成圣之人身上可见的标记。我不是说它们在所有属神之人的身上都以同样程度显示出来。我坦率承认,即使在最好的人身上,它们也不会全部展现出来。但是我满有信心地说,以上我所讲的均是圣经所讲的成圣标记,如果有人一样都没有,他们真该怀疑自己身上是否有任何恩典。不管别人想怎么说,我要毫不讳言地宣告,真正的成圣是可见的。以上我所简述的,或多或少是一个成圣之人的标记。      Ⅲ.最后,我提议读者考虑“称义和成圣之间的区别”。它们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该主题的这一部分非常重要,然而恐怕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这样认为。对此,我将予以简述,却不敢全然忽略。关于信仰,太多的人只喜欢看表面的东西,他们将神学上须慎重对待的差异看成没有多大价值的「言语和名目」问题。但我警告所有认真对待自己灵魂的人,由于没有在基督教教义中「分别是非」而引起的烦乱不安,实在非常严重;我尤其要建议,如果他们喜爱平安,就要仔细弄清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我们总须记住,称义和成圣是两件不同的事。然而,它们不但有“不同”的地方,也有“一致”的地方。让我们试着来看看这些异同是什么。      称义和成圣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a)两者都由神白白的恩典生发出。信徒的称义和成圣唯独出于神的恩惠。   (b)两者都是基督在其永约中为属祂的人所担保的伟大救赎之工的一部分。基督是生命的源头,从中涌出赦罪和圣洁。二者的根基都是基督。      (c)在同一个人身上,既可以看到称义,又可以看到成圣。称义的人总会成圣,成圣的人也总是称义的。神使两者联合,它们不能分割。      (d)两者同时开始。一个人开始成为称义之人的那一刻,也就开始成为一个成圣的人。他可能感觉不到,但这是事实。      (e)对于得救而言,两者是同样必需的。所有进了天堂的人都是既蒙了饶恕,又有了新心,既蒙了基督的宝血,又有圣灵的恩典,既得了永远荣耀的名分,又预备好享受这荣耀的。二者同样是必需的。      这些都是称义和成圣相同的地方。让我们转过来看一看它们的不同之处。      (a)称义是因着主耶稣基督的缘故,将一个人看成并“算为”公义的,成圣则是使一个人的内心实实在在地“变得”公义,尽管其程度可能十分微弱。   (b)我们因称义而有的义并“不是自己的”,而是我们伟大的中保基督永恒完全的义归与我们,我们通过信心,使之成为我们的。我们因成圣而有的义“是自己的”,它存在于我们里面,是由圣灵赐给我们,且是在我们里面做成的,然而,这种义却含有许多的软弱和不完全之处。      (c)在称义上,我们自己的行为没有丝毫位置,唯一需要的仅只是对基督的信心。在成圣上,我们的行为极为重要,神也吩咐我们要争战、警醒、祈祷、努力、劳苦、尽力。      (d)称义是一件已经完成了的工作,一个人在相信的那一刻就完全称义了。相比之下,成圣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事工,在我们到达天堂之前,它永远不会完全。      (e)称义不会増长或加添:一个人首次凭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时所得到的称义,其程度和此后直到永远时都是一样的。成圣则是一项显著的渐进工作,在人活在地上的日子里不断持续地增长和加添。      (f)称义尤其关系到“我们的身分”,即我们在神眼中的地位和我们从罪责中得释放。成圣特别关系到我们的“性情”和内心的道德更新。      (g)称义给了我们进天堂的名分,使我们可以无畏地进入。成圣使我们适于进入天堂,并为我们将来能够享受天堂做好预备。      (h)称义是神“在我们之外”的宣告,不能轻易被人识别出来。成圣则是神“在”我们“里面”的作为,可以从它的外在表现上看出来。      请读者注意这些区别,并仔细思量。我相信,在信仰这件事上有许多心怀好意的人感到晦暗与不安的一個原因在于,他们习惯于混淆称义和成圣,而不是区分它们。在我们的头脑中,怎样强调它们是两件不同的事情都不过分。毫无疑问,它们不能被分开,任何人只要有了其中之一,便两者兼有。但是,绝不能混淆它们,千万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要以几点运用来结束这个主题。成圣的本质和可见的标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那么,所有这些应在我们脑海中产生什么实际反映呢?      (1)首先,让我们“认识到自称为基督徒之人的危险状况”。非圣洁无人能见主;没有成圣就没有救恩(来12:14)。这样,有多少所谓的信仰其实是完全无用的!在上教堂、去聚会的人中,有多少是行在引向灭亡的宽路上!想到这会令人害怕、悲哀和沉重。啊!愿传道人和教师睁开眼睛,认识到周围灵魂的状况!啊!愿人们听从劝说而「逃避那将来的忿怒」!如果没有成圣的灵魂可以得救并上天堂,那么圣经就是假的。然而,圣经是真理,从无虚谎!那么结局会是怎样啊!   (2)其次,让我们“务必努力确定自己的光景”,不感到并确知自己已经「成圣」就决不停息。我们的爱好、选择、喜好和倾向是什么?这就是那个检验性的问题。我们愿望、希冀和想要在死前成为什么并不重要。我们现在怎样?我们目前在做什么?我们是否成圣了?如果没有,那么这错全在我们。      (3)另外,要想成圣,道路是明摆着的:“我们必須以基督为开始”。我们必须来到祂面前,承认自己是罪人,没有别的请求,只有—个极大的需要,凭着信心,将我们的灵魂交付于祂,以便与神和好。我们必须把自己交在祂手中,如同交在一个好医生的手中,并向祂呼求怜悯和恩典。我们不能指望和等待凭借我们所做的什么把自己举荐到神面前。迈向成圣的第一歩,和称义一样,是借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我们必须先活过来,然后才有行为。      (4)还有,要想在圣洁上增长,变得更加成圣,“我们必须像起初那样”,不断地向基督发出新的恳求。基督是头,各个肢体必须从祂获得供应(弗4:16)。过着每日信靠神儿子的生活,每天从祂的丰盛中支取祂所应许并为祂子民预备的恩典和力量——这就是渐进成圣的伟大秘決。那些看起来停滞不前的信徒,通常是忽略了与耶稣的亲密交通,从而使得圣灵担忧。在上十字架的前一晚祈祷说「使他们成圣」的基督,也完全愿意帮助任何凭信心向祂恳求帮助和愿意更加圣洁的人。      (5)再者,让我们在地上对自己的心“不要期望得太多”。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也会发现自己每天都有谦卑下来的理由,而且时时都会发现我们是需要怜悯和恩典的欠债人。我们得到的亮光越多,就越能看见自己的不完美,我们起初就是罪人,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往后还是罪人;尽管被更新了、被饶恕了、被称义了,但是到了最后依然是罪人。我们的绝对完全还没有来到,对它的期待也就应该是我们盼望天堂的一个原因。      (6)最后,让我们决不要以“重视成圣”,并致力于达到很高的圣洁标准为耻。有些人满足于可悲的低水平的圣洁成就,另一些人则毫无圣洁地活着,却不感到羞耻,满足于仅仅来往于教会、礼拜堂之间,而没有任何进步,就像是磨坊里的马。让我们坚守以前的老路,自己追求卓越的圣洁,并勇敢地鼓励别人追求。这是得到真正幸福的唯一途径。      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让我们坚信圣洁即幸福,生活得最安乐的人总是“成圣的人”。毋庸置疑,有些真基督徒由于疾病、家庭的试炼、或其它隐秘的原因,对安慰享受得很少,在奔向天堂的路上一生悲戚。但这些只是例外。作为总体原则,在长期的生活中,「成圣」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千真万确的。他们所拥有的坚固的安慰,是这世界不能给予和夺去的。「智慧的路是安乐的路」。「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那位不能撒谎的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但同时圣经也写道:「恶人必不得平安」(箴3:17;诗119:165;太11:30;赛48:22)【】。 【成圣这个主题极为重要,这方面的错误又大又多;因此,我极力向那些想深入学习整个成圣教义的人推荐欧文所著的《圣灵论》,因为像本文这样的篇幅不可能详尽论述这个题目。   我知道,欧文的作品在当今并不受欢迎,许多人都因他是清教徒而忽视他,鄙视他。但是,这位在共和政体时代是牛津基督教堂学院教务长的伟大神学家,不应受到这样的对待。他对圣经的学识和纯正认识的一根小指,也比嘲笑他之人的整个身体所有的更多。我毫不犹豫地断言,想要研究实践神学的人,在这一主題上,再也找不到像欧文及其同时代的一些人那样完全、符合圣经和详尽的著作了。】